道德真經傳卷之三

關燈
以役身不殆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此則守其母之謂也。

    心動於内而吾縱焉,是之謂有兌。

    有兌則心出而交物,我則塞其兌而不通,不通則心不出矣。

    物引於外而吾納焉,是之謂有門。

    有門則物入而擾心,我則閉其門而不納,不納則物不入矣。

    内不出,外不入,雖萬物之變芸芸於前,各歸其根而不知矣,夫何勤之有哉?古之人有能廢心而用形者,以此道也。

    若開其兌而不塞,濟其事而不損,則我之心直為物之逆旅莫适守者,何恃而不亡哉?此所以終身不救也。

    夫惟守其母者,每見其心於動之微,則寂然不動矣。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見小曰明。

    守無形之至柔,而物莫之能勝也,故曰守柔曰強。

    既用其光以照其動之微,複歸其明以反於寂然也,則未嘗開兌濟事,以至於不救,何殃之有哉?如是則襲於知和而深不可見矣,故曰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财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傳曰:君子之於道,不可以不劇心。

    心制而無餘,雖萬變陳於前,而不足以撓吾之靜,夫何施而畏哉?使我不能制心,而有介然之知行於大道,則唯施是畏,求其周行不殆,不可得也,況夫開其兌,濟其事者耶?大道之為體,不知而知,則夷之甚者也,而民乃欲以有知求之,是好徑而不知所由也。

    人之生以食為本,而食必出於田,田治而倉實,倉實而食足,食足而财豐,财豐而廷治,以知其本之所自出故也。

    今以介然有知之心,而行於大道,則已不得其母,不得其母則其子非吾有也,非吾有而取之,猶之酒掃其庭内,蕪其田,虛其倉,而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财有餘,亦非其有而取之矣。

    非盜誇無以為也,豈道也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傳曰:凡物以建而立者,未有不拔者也。

    唯為道者,建之以常無有,則善建而不技矣。

    凡物以抱而固者,未有不脫者也,唯為道者,抱神以靜,則善抱而不脫矣。

    夫唯所建所抱者如此,則其傳豈有窮哉?此子孫所以以祭祀不辍也。

    世之所謂修德者,或修之於天下國家,而不知其本真乃在吾身也,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

    或修諸其身,而不能推之於天下國家者,故曰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也。

    莊周以為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其說出於此也。

    然則何觀而修之身哉?以身觀身而已矣。

    何謂以身觀身?今吾觀吾身之所有何自也,則知吾身之所自而有矣;又觀吾身之所以觀者何自也,則知吾觀之所自而觀矣。

    既知吾身之所自而有,又知吾觀之所自而觀,則所以修之身者已足,而無待於外也。

    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亦若是而已矣。

    古之所以藏天下於天下者,用是道也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

    終日号而隘不嘎,和之至。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炁曰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傳曰:人之初生,其德性至厚也。

    比其長也,耳目交於外,心識受於内,而益生日益多,則其厚者薄矣。

    為道者損其所益生,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故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夫赤子之為物,特以其受沖炁之和,積而未散,而猶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況夫充純無之守,通乎物之所造,而其和大同於物者,夫孰能害之?魏文侯之問蔔商是也。

    蓋唯精為能緻和,何以言之?今夫赤子不知所取而握固,不知所與而□作,則精也。

    使赤子也介然有取與之知,則不一而粗矣,其能知是乎,故曰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峽作,精之至。

    無所憂愠,故雖終日号而啞不哽,則和也。

    使赤 子也有所憂愠,則炁戾而不和,其能若是乎,故曰終日号而啞不哽,和之至。

    夫形全精複,與天為一,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精而至於相天,則其充沖炁之和,以至大同,於物不足異也。

    故政道之極,則至於複命,複命曰常。

    含德之厚,則至於知和,知和亦曰常。

    則道德雖有間,及其會於常,則同也。

    知常,則常因其自然而不益生,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奚以心使炁為哉?故益生則曰祥。

    禍福無有,則無人災祥者,禍福兆於此,而人災随之矣。

    心使炁則曰強,強粱者死之徒。

    夫緻虛而守柔者,道也,道乃久,沒身不殆。

    緻實而強,則物而已,物壯則老,其道也哉,故曰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育,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傳曰:知至於知常,則知之至也。

    知之至,則默而成之,而無不理也,何所容心哉?苟為不能無言,則不能無我,雖知之,非真知者也,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則默而成之之道也。

    若然者,萬物一府,死生同狀,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就利,不違害,故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