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傳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非所驚也,故曰質真若渝。
大方體之,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此大方之無隅也。
大成若缺,然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此大器之晚成也。
大音者,聽之不可聞,故希聲。
大象者,視之不可見,故無形。
凡此者,皆道也。
然謂之明而若昧,謂之夷而若類,謂之進而若退,以至音而希聲,象而無形,名與實常若相反,故以道隐於無名,而以名名之則常若相反者也。
唯道為能如此,故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而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莫非道也,故曰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為教父。
傳曰:道之在天下,莫與之偶者,莫與之偶則一而已矣,故曰道生一。
既謂之一,則謂之者與所謂為二,故曰一生二。
有一有二,則有三矣,故曰二生三。
故唯無名則已,苟謂之一,則其适遂至於三,三立而萬物生矣,故曰三生萬物。
凡幽而不測者,陰也。
明而可見者,陽也。
有生者,莫不背於幽而不測之陰,而向於明而可見之陽,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
負則背之,抱則向之也。
雖然,必有沖炁以為之和,蓋陰與陽二也,沖炁一也,萬物不得一,無以生故也。
故人之所欲者,軒冕富貴也,而其所惡者,孤、寡、不谷也。
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來寄也,而遂有之以為固,則向陽而不知反之甚者也。
古之制名者,以其所惡而為王公之稱者,欲其貴而不忘賤,高而不志下,抱而知所負,向而知所反,以不失乎沖一之和而已,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滿招損,謙受增,時乃天道也。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我之所教道也,教而不以我義者,則亦非道而已。
蓋唯通於道者為得一,得一則無我,無我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反是死之徒而已。
君子之教人,雖或不同,然至於反一而無我,教之所自而生也,故曰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傳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觀於物則水是也。
無有入於無間,觀於物則炁是也。
水以其柔弱,故幾於道,然而不能無形者也,而猶攻堅強者莫之能先。
炁以其無質,故合於神,然而不能無炁者也,猶能入於無間,而況以無形之至柔,太易之未見炁,於以馳騁天下之至堅,而入於無間,則孰不為之動,而亦何入而不自得哉?故曰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而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亦不知反其宗而已矣。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傳曰:列士之所徇者,名也,而至於殘生傷性,則不知身之親於名也,故曰名與身孰親。
食夫之所徇者,貨也,而至於殘生傷性,則不知身之多於貨也,故曰身與貨孰多。
所徇者冷,則世謂之君子。
所徇者貨,則世謂之小人。
君子小人之所徇雖或不同,而亡其所存則一也。
然則得名與貨而亡其存,則不知亡之病於得也,故曰得與亡孰病。
是故愛名欲以貴其身也,以甚愛之,故并其良貴而失之,是大費也。
蓄貨欲以富其身也,以多藏之,故并其至富而害之,是厚亡也。
夫唯有德者知至貴之在己,而無待於名也,故知足而不辱;知至富之在己,而無待於貨也,故知止而不殆。
不辱不贻,則可以長久矣。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傳曰:萬物始乎是,終乎是,是大成也,然始無所始,終無所止,故若缺。
唯其若缺,故其用日新而不敝。
萬物酌焉而不竭,是盈也,然益之而不加益,故若沖。
唯其若沖,故其用日給而不窮。
大直者,曲之而全,枉之而直者也,故若屆。
大巧者,刻雕衆形而不為巧者也,故若拙。
大辮者,不言而辮者也,故若讷。
如是無它,凡以有本故也。
本者何也?今夫寒熱者,天地之所為,有形之所不免也,而一躁焉,則可以勝寒,一靜焉,則可以勝熱。
以一時之躁靜,猶可以勝天地之所行,況夫體無為之清靜,以為天下正,則安往而不勝者乎?故以言其成,則若缺而不敝,以言其盈,則若沖而不窮,其直若屈而伸,其巧若拙而工,其辮若讷而谕,此之謂有本。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傳曰:天下有道,民之智能已於耕食之間,而盜争銷於無欲之際,而其死已脫矣,故曰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見可欲以為造兵之本,雖有封疆之界,不能定也,故曰戎馬生於郊。
然則罪之所由生者,何耶?可欲而已矣,故曰罪莫大於可欲。
由可歌故不知足,則雖有餘而不止也。
平為福,有餘為禍,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由不知足故欲得,欲而得之,則怨咎之招而兵之所以不已也,故曰咎莫大於欲得。
故不知足者-,雖足而不足,則知足之足,常足也可知矣。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傳曰:天下之所以為天下者,果何邪?知天下之所以為天下,則不出戶而知之矣。
天道之所
大方體之,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此大方之無隅也。
大成若缺,然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此大器之晚成也。
大音者,聽之不可聞,故希聲。
大象者,視之不可見,故無形。
凡此者,皆道也。
然謂之明而若昧,謂之夷而若類,謂之進而若退,以至音而希聲,象而無形,名與實常若相反,故以道隐於無名,而以名名之則常若相反者也。
唯道為能如此,故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而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莫非道也,故曰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為教父。
傳曰:道之在天下,莫與之偶者,莫與之偶則一而已矣,故曰道生一。
既謂之一,則謂之者與所謂為二,故曰一生二。
有一有二,則有三矣,故曰二生三。
故唯無名則已,苟謂之一,則其适遂至於三,三立而萬物生矣,故曰三生萬物。
凡幽而不測者,陰也。
明而可見者,陽也。
有生者,莫不背於幽而不測之陰,而向於明而可見之陽,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
負則背之,抱則向之也。
雖然,必有沖炁以為之和,蓋陰與陽二也,沖炁一也,萬物不得一,無以生故也。
故人之所欲者,軒冕富貴也,而其所惡者,孤、寡、不谷也。
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來寄也,而遂有之以為固,則向陽而不知反之甚者也。
古之制名者,以其所惡而為王公之稱者,欲其貴而不忘賤,高而不志下,抱而知所負,向而知所反,以不失乎沖一之和而已,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滿招損,謙受增,時乃天道也。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我之所教道也,教而不以我義者,則亦非道而已。
蓋唯通於道者為得一,得一則無我,無我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反是死之徒而已。
君子之教人,雖或不同,然至於反一而無我,教之所自而生也,故曰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傳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觀於物則水是也。
無有入於無間,觀於物則炁是也。
水以其柔弱,故幾於道,然而不能無形者也,而猶攻堅強者莫之能先。
炁以其無質,故合於神,然而不能無炁者也,猶能入於無間,而況以無形之至柔,太易之未見炁,於以馳騁天下之至堅,而入於無間,則孰不為之動,而亦何入而不自得哉?故曰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而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亦不知反其宗而已矣。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傳曰:列士之所徇者,名也,而至於殘生傷性,則不知身之親於名也,故曰名與身孰親。
食夫之所徇者,貨也,而至於殘生傷性,則不知身之多於貨也,故曰身與貨孰多。
所徇者冷,則世謂之君子。
所徇者貨,則世謂之小人。
君子小人之所徇雖或不同,而亡其所存則一也。
然則得名與貨而亡其存,則不知亡之病於得也,故曰得與亡孰病。
是故愛名欲以貴其身也,以甚愛之,故并其良貴而失之,是大費也。
蓄貨欲以富其身也,以多藏之,故并其至富而害之,是厚亡也。
夫唯有德者知至貴之在己,而無待於名也,故知足而不辱;知至富之在己,而無待於貨也,故知止而不殆。
不辱不贻,則可以長久矣。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傳曰:萬物始乎是,終乎是,是大成也,然始無所始,終無所止,故若缺。
唯其若缺,故其用日新而不敝。
萬物酌焉而不竭,是盈也,然益之而不加益,故若沖。
唯其若沖,故其用日給而不窮。
大直者,曲之而全,枉之而直者也,故若屆。
大巧者,刻雕衆形而不為巧者也,故若拙。
大辮者,不言而辮者也,故若讷。
如是無它,凡以有本故也。
本者何也?今夫寒熱者,天地之所為,有形之所不免也,而一躁焉,則可以勝寒,一靜焉,則可以勝熱。
以一時之躁靜,猶可以勝天地之所行,況夫體無為之清靜,以為天下正,則安往而不勝者乎?故以言其成,則若缺而不敝,以言其盈,則若沖而不窮,其直若屈而伸,其巧若拙而工,其辮若讷而谕,此之謂有本。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傳曰:天下有道,民之智能已於耕食之間,而盜争銷於無欲之際,而其死已脫矣,故曰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見可欲以為造兵之本,雖有封疆之界,不能定也,故曰戎馬生於郊。
然則罪之所由生者,何耶?可欲而已矣,故曰罪莫大於可欲。
由可歌故不知足,則雖有餘而不止也。
平為福,有餘為禍,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由不知足故欲得,欲而得之,則怨咎之招而兵之所以不已也,故曰咎莫大於欲得。
故不知足者-,雖足而不足,則知足之足,常足也可知矣。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傳曰:天下之所以為天下者,果何邪?知天下之所以為天下,則不出戶而知之矣。
天道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