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傳卷二

關燈
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傳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然後能知人,則明者固智之所自出也。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自勝然後能勝人,則強者固力之所自出也。

    複命曰常,而知常曰明,不能自知,非所以知常也,則知常者乃所以自知也。

    明至於自知,則其於知人也何有?守柔曰強,與接為構,日以心鬥,非所以守柔也,則守柔者,乃所以自勝也。

    強至於自勝,則其於聖人也何有?有自知之明,則知萬物莫不備於我,而無待於外慕也,故曰知足者富。

    有自勝之強,則於道也勤行而已矣,無事於他求也,故曰強行者有志。

    知其足於己而強行之,則能存其所存,而不為物之所遷矣,故曰不失其所者久。

    能存其所存,則雖死而未嘗亡也,故曰死而不亡者壽。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居。

    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傳曰:可以左而不可以右,可以右而不可以左,在物一曲者,非大道也。

    大道則無乎不在,故泛兮其可左右也。

    凡物之大者,則不可名於小,小則不可名於大。

    是道也,以其可以左右也,故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為主。

    夫唯不居,不為主,故常無欲。

    常無欲則妙之至者也,故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則容之至者也,故可名於大。

    雖然既大矣,而可名於小,則非大也,既小矣,而可名於大,則非小也。

    非大非小,此道之所以隐於無名也。

    然則道之所以為大也,果不在大也。

    聖人體道者也,則其所以能成其大者,豈自大也哉。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於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傳曰: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萬物歸焉而不知主,是無形也。

    無形也者,大象也,則孰将保我而不往哉?故曰執大象,天下往。

    失道而天下往,則去之而已,則其往也,不能無害,執道而天下往,則雖相忘於道衍,而未嘗相離也,故往而不害,安平泰。

    平者安之至,而泰者平之至。

    有樂之可樂,有餌之可嗜,則止者過客而已矣。

    道之出言,淡乎其元味,則非餌之可嗜;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則非樂之可樂。

    若然者用之,豈可既乎?過客止,則為之蘧廬而已,非可久者也。

    用之不可既,則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安平泰之所自出也,豈特過客止而已哉? 将欲歡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傳曰: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天之道,物之理,人之事,其勢未嘗不如此者也。

    於張知歙,於強知弱,於興知廢,於與知奪,非知幾者,孰能與於此哉?故曰是謂微明。

    然則能歙之、張之、弱之、強之、廢之、興之、奪之、與之者,無形而柔弱者也。

    為其所歙、所張、所弱、所強、所廢、所興、所奪、所與者,有形而剛強者也。

    則柔弱之勝剛強也明矣。

    人之不可以離柔弱,猶魚之不可以脫於淵,魚脫於-淵則獲,人離於柔弱則死之徒而已矣。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問。

    馳騁天下之至堅而入於無問,則器之利者也。

    操利器以馭天下國家,則其所以圖回運動者,常在於無形之際,安可使知其所自來哉?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元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傳曰:萬物皆有名也,而道常無名,則有名者,莫不為之賓,故言萬物将自賓,則以無名言之。

    雖然,此知無為而已,無為而無不為,則未嘗有夫無為也,故萬物将自化。

    自化則我與萬物莫非道也,孰知萬物之賓與其所以賓哉?故方其自賓也,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者,複於無名之樸而已。

    方其自化也,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而元名之樸亦将不欲也。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則豈特無為而已,而亦未始有夫無為者也。

    天下之動,正夫一者也。

    侯王守道以至於此,則可謂不欲以靜矣,天下其有不自正者乎?夫老君真人也,宜不弊弊然以天下萬物為事,而於侯王之間如此其牌諄,何也?道以修之身為真,而以修之天下為普,使王侯者知而守之,則修之天下,不亦普乎?夫不音其道而欲與天下同之,仁也,欲同之天下而先之侯王,義也。

    而學者顧見其言有絕棄弁義,則曰老君槌提吾仁義而小之也,吾所不取。

    嗚呼,彼不見其所以絕棄之意,宜其不取焉耳。

     道德真經傳卷之二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