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傳卷之一

關燈
物也,所以為有之之利。

    故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傳曰:目之所以為目者,色色而非色也,屬乎五色,則失其所以為目,而無異乎盲矣。

    耳之所以為耳者,聲聲而非聲也,屬乎五音,則失其所以為耳,而無異乎聾矣。

    口之所以為口者,味味而非味也,屬乎五味,則失其所以為口,而無異乎爽矣。

    萬物無足以撓之者,心之所以靜而聖也,逐乎外則罔念而發狂矣,事莫不然,而馳騁田獵為尤甚。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行所以全也,求乎外則辱殆而行妨矣,物莫不然,而難得之貨為尤甚。

    腹無知者也,目有見者也,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有見有欲之追求,而取此無知無欲之虛靜也。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為寵辱?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傳曰:寵者,畜於人者也,下道也,寵而有其寵,則辱矣。

    吾之所以有辱者,以吾有驚,未得之則驚得之,既得則驚失之,若吾無驚,吾有何辱?則寵之有辱者,亦若是而已。

    貴者,畜人者也,上道也,貴而有其貴,則有患矣。

    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故吉亦我所息,兇亦我所患,若吾無身,吾有何息?則貴之有大患者,亦若是而已。

    言身則知驚之為心,言驚則知身之為累也。

    無心則無驚,無驚則無辱,無身則無累,無累則無患矣。

    昔者舜以匹夫而友天子,則可謂寵矣,而若固有之,則何辱之有哉?巍巍乎有天下,可謂貴矣,而不與有焉,則何大息之有哉?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寵而招辱,則賤其身矣,非可以寄天下者也。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貴而罹患,則危其身矣,非可以托天下者也。

    若夫寵而不有其寵,貴而不有其貴,如舜者,乃真可以寄托天下者也。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傳曰:視者,無有也,故視之不見。

    雖不見也,然能玄能黃,不可名之以無色也,曰夷而已。

    聽者,無有也,故聽之不聞。

    雖不聞也,然能官能商,不可名之以無聲也,曰希而已。

    搏者,無有也,故搏之不得。

    雖不得也,然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倞,能浮能況,能出能沒,能甘能苦,能膻能香,不可名之以無形也,曰微而已。

    幾物求之而不得者,或可以緻诘而得之,此三者終不可緻诘者也。

    不可以緻诘,則環聰明,離形去智,而吾得之矣,則視也、聽也、搏也混而為一矣。

    視以目,聽以耳,搏以心,混而為一則耳如目,目如耳,心如耳目矣。

    夫失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吾得之也,其上非光也,故不皦,其下非土也,故不昧。

    繩繩兮調直而有信,雖有信也,而不可名,故複歸於無物而已。

    雖無物也,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而未嘗無物也。

    是謂惚恍則不皦,不皦則疑於無物也,而非無物也。

    恍則不昧,不昧則疑於有物也,而非有物也。

    其始無前,故迎之而不見其首;其卒無尾,故随之而不見其後。

    無前無後,則不古不今矣。

    雖不古不今,而未嘗無古今也,則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者,吾得之以曰用矣,故曰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所謂古者,非異於今也,以知古之所自始也。

    所謂今者,非異於古也,以知今之所從來也。

    誠知古之所自始,則知今之所從來矣。

    始無所自,來無所從,所謂無端之紀也。

    無端之紀者,道紀也。

    道不可執也,得此則可以執之以為德矣,執德之謂紀。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俨若客,渙若冰将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