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四

關燈
儉,故能廣; 守約而施博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長,上聲。

    後其身而身先,故卒為有物之長。

    乾之出庶物,亦必曰:見莘龍無首,吉。

    是三寶皆與世俗不肖似,乃所以為大也。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舍其本而徇其末,則易以窮,故剛強誇大好進者,皆死之徒也。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夫慈者,生道之所以流行,乃弁之用也,故為三寶之首。

    稱以慈禦物,物亦愛之如慕父母,雖為之效死不辭,是以戰則勝,守則固,故曰仁者無敵於天下也。

    苟或人有所不及,天亦将以慈而救衛之,蓋出乎爾反乎爾,而天道好還,常與善人故也。

    文簡曰:去合而岐周以興,是其救也。

     右六十七章 河上名三寶。

    此章明道體至大而用以慈。

     善為士者不武, 不尚力也。

     善戰者不怒, 不得已而戰,非出於人欲之私。

     善勝敵者不争, 惟無争之之心,故能勝彼之争,貪先動者必敗。

     善用人者為之下。

     德之謙下,則人樂與吾為用,蓋心誠而願服其勞也。

     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惟其不争而為下,則去智與故,循天之理,乃與天同德。

    溫公曰:德與天合,自生民以來無以加也。

     右六十八章 河上名配天。

    此章标四善以表合天之德。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行,上如字,下戶剛切。

    文定曰:造事曰主,應敵曰客,進者有意於争,退者無意於争,惟無意於争,則雖用兵,與不用均也,故難進而易退。

    雖在軍旅之間,如無行陣之可行,無臂可攘,無敵可因,無兵可執,而亦安有用兵之咎哉。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幾,平聲。

    喪,去聲,失也。

    抗,舉也。

    文定曰:既以慈為寶,故輕敵則輕戰,輕戰則殺人,是喪其所慈矣。

    兩敵舉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則有哀愍殺傷之心,哀心見而天人助之,雖欲不勝,不可得矣。

     右六十九章 河上名玄用。

    此章假用兵以明道,而貴在於守慈也。

    或雲若以人身言之,則邪念多於敵國,利欲勝於鋒铦,蓋亦寡欲以至於無欲,以全其所寶乎?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性本固有,人所同然,指此示人,宜若無難知難行之事。

    然天理渾然,苟差之一毫,則謬以千裡,以其非計度之所能明,故用意者過之,忘懷者不及,所以莫能知。

    以其非步驟之所能至,故邀近功者好捷徑,力不足者廢半塗,所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言者道之诠,事者道之述,不言之教,事於無事,乃其宗與君乎?此沉言滞逵者之所以莫能知莫能行也。

     夫惟無知,是以不吾知也。

     文定曰:古之聖人無思無為,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

    此則思慮之所不及,是以終莫吾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溫公曰:道大,故知之者鮮。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禦注曰:聖人藏于天而不自衒驚。

    清源子曰:被褐則和光同塵,懷玉則抱道蘊德。

    文簡曰:褐者,日用之不可無,舉世之所共也。

    玉者,至貴之貨,我所獨有也。

    知我者希,固足以見吾道之上矣。

    而聖人不以自異也,故其聖而不可知之妙,亦何嘗不顯諸日用共由之間,蓋以期乎人之皆能也。

    此孔子所謂吾無隐乎爾者也。

     右七十章河 上名知難。

    此章明道至易知易行,而忽之則至難。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

     惟其真知,則與道為一,故不滞於知,此德之上也。

    若夫不到真知之地,而自己謂之知,則叉以文滅質,以博溺心,欲強知之,乃德之病也。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夫惟知其病之為病,是以不落於病也。

    聖人則生而知之,本自不病,不待病其病,然後至不病之地。

    所謂以其病病者,乃以其病病之藥示乎學者,使之病其強知之病,而了悟真知以遣其病,則藥病齊祛,能所俱泯,始知從來元自不病,則與聖人同矣。

     右七十一章 河上名知病。

    此章謂真知則契理,執迷則成病。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夫人自有至大至剛者,充塞乎天地,實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謂大威也。

    惟人梏於形器之私,溺於衆妄之迷,畏生死,憚得喪,於是萬物之威雜然乘之,故終身惴栗。

    有是大威而不自知也,苟誠知之,一生死,齊得喪,勇往直前,力行不顧,則此大威烨然見前矣。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狹,胡夾切,隘也。

    厭,於豔切,棄也。

    無當作毋。

    居者,性之地,居天下之廣居,則與太虛同其體矣。

    生者,氣之聚,含太一之至精,則與造化同其用矣。

    惟曲士不可以語道。

    苟不溺於小衍,而實諸所無,以自狹其居,則叉棄有着無,而蔽於斷滅,以厭其所生矣。

    是以告之以無狹無厭,使學者知夫性者氣之帥,而其大無量,當擴而充之以全其大;生者道之寓,而其用不窮,當葆而養之以緻其用。

    則養氣全生,盡性至命,而不生厭慕之心,所以體無非強無而無非頑也,長生非責生而生非礙也。

    夫如是,則生與道居,而道亦未嘗厭棄於人矣。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見,賢遍切,顯也。

    去,上聲。

    自知則返照無畏而不狹其居,自愛則絕外嗜欲而不厭其生。

    惟自知自愛,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