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集解卷之四

關燈
乎數則有多少。

    大小之辨,多少之分,此怨之所由起也。

    惟道非形數而上聖與之為一。

    為出於無為,事出於無事,而味乎無味,故含太虛於方寸而不以纖芥私欲自累,會萬有於一真而不為高下外境所遷。

    是以物各付物,事各付事,而大小多少,一以視之,則愛惡妄除,聖凡情盡,亦奚怨之可報哉,惟德以容之而已。

    且使夫人之意也消,譬如天地之無不覆載而化育之也。

    然此則在常人之所最難,惟切問近思,漸而修之,則亦可到其地矣。

    下文乃修以求至之方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夫道之在於起居食息之問而不遺#2,可謂易矣。

    及其至也,惟聖人為獨能,可謂難矣。

    當思慮未發之中,而漠然無朕,可謂細矣。

    而其充周也,雖天地莫能窮其量,可謂大矣。

    故漸修而無一行之不謹,及其德成則與聖人而同能;馑微而無一毫之不盡,至全乎道體,則與天地而同量。

    惟能慎於其始而毋忽於其終,則難者可以成,大者可以全矣。

    若以怨言之,則人之怨亦莫不由小以成大,及乎怨愈深而忘愈難,苟能於起處照徹根原,則當下寂然矣。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學者固當弘毅以立其志,然最不可先存為大之心。

    苟存是心,則必有臘等自矜之患,适所以障道,是不能為乎無為,事乎無事,味乎無味矣。

    惟聖人為能無我,故其心常小,所以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惟其粗而不精,故言之不韌而行必不符,忽易之心生,其於道必難至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聖人生知安行,固不待勉而後能,然豈忽之乎哉。

    蓋德量平等,齊小大,一多少,無所不馑,無所不難,故終無難濟之事也。

    此又政勉乎學者不可有一毫忽易之心,則為之勇,守之固,慎終如始,故亦無難矣。

     右六十三章 河上名恩始。

    此章明聖人得道之大全也。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脆,此芮切,脆嫩易斷貌,謂嗜欲未堅也。

    泮,冰釋貌。

    此亦承上章之意,謂存之於未萌之時,則渾乎自然矣,故曰易持易謀。

    察之於始萌之際,則不遠而複矣,故曰易伴易散。

    未有,乃無思無為之時也。

    未亂,乃方行而未汨之時也。

    為之治之於此時,則無所用力而功成矣。

    然理由頓悟,乘悟頓消,行非頓成,漸修乃至,故下文則養德之事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此設谕之辭也。

    謂當志立乎事物之表,而敬行乎事物之内,政知力行,趨實務本,不遺於細微,不忽於卑近,修以缜密,養以悠久,則庶乎小者可以大,下者可以高,而遠者可以到矣。

    然於此苟有一毫謀利計功之心先入,則於道反為無補,故下又曆陳之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幾,平聲。

    蓋天理精微,智力之私無與焉,故用意者有為,少懈者敗事,惟守之以自然,則真積力久,而德自成矣。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夫道無欲也,所謂欲者,求其在我而已。

    不欲外物之為貴也,無為真學也,不以博溺心之為學也,但反其衆人情欲之過,以複其初耳。

    蓋此道初非外求,而聖人亦不能為物作則也。

    且夫萬物莫不有個自然之道,聖人惟順其性命之理而立教,以左右之使适乎中而已,不敢别有益生助長之為也。

     右六十四章 河上名守微。

    此章贊聖人無為之學,以怯有為有執之失。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蓋不先天以開人,反樸之謂愚。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

     兩者謂用智與不用智也,知乎此,亦可以為楷模法式矣。

     能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人能知此,其德可謂玄矣。

    雖以小智近情察之,若相反然,然反於物乃順於道,則其為順也大矣。

     右六十五章 河上名淳德。

    此章明用智啟奸之惑,示玄德大順之規,此老子逆知世變之必至,其有憂患之心乎?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與之争。

     善下言下之。

    下音暇,樂音洛。

    禦注曰:屯初九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蓋得其心也。

    處上而人不重,則戴之也懼;處前而人不害,則利之者衆。

    若是則無思不服,故不厭也。

    聖人随時趨變以道,豈計利哉,亦德之謙而已矣。

    德下之,則形上矣;德後之,則形先矣。

    楊雄曰:自下者,人高之;自後者,人先之。

    故天下樂推戴而無厭數之心,此天道不争之德也。

     右六十六章 河上名複己,此章明善下不争之德。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夫音扶。

    若有所肖似,則亦同於一物,何足以為大?西塘鄭俠曰:道大而物小,人之營營·而卒乎小者,累於物也。

    元者善之長而至於大之謂也,至而不知其為大,則同乎道而與世俗不相似,故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 仁者必有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