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則得道之大全,而貢於至理。
以此立言,莫不當法,雖不假辮論,而精義具存已,足以厭人之可欲,是謂善者不辮也。
昔孔子翻十二經而曰:要在七義。
孟子學孔子者也,不得已而有言而曰:予豈好辮哉?其言有曰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而楊雄以謂知言之要,其善者不辯之謂欤? 辯者不善。
徽宗注曰:多骈旁枝,而失天下之至正。
疏義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蓋辮道之囿言多而未免夫累,不如守中之愈也。
不能守中,則多骈旁枝而畔於道,非天下至正也。
如公孫龍之詭辭,惠施之多方,殆猶一蚊虻之勞爾,此所以為不善。
知者不博, 徽宗注曰:知道之微者,反要而已。
疏義曰:道要不煩,知其微者,悟於一言,存於目擊,少則得之,何以博為?經曰:博之不得名曰微。
探其微,則無形而隐矣。
惟反要而語極者,然後可以知此。
莊子曰:知之淺矣,不知深矣。
博者不知。
徽宗注曰:聞見之多,不如其約也。
莊子曰:博之不必知,辮之不必慧。
疏義曰:為學日益,則聞所不聞,見所不見,有以多為貴者。
至於為道日損,則無形之上獨以神視,無聲之表獨以氣聽,而視聽有不待耳目之用,何取於聞見之多哉?善進道者,有曰守約,有曰說約,信所謂不如其約也。
老氏應孔子至道之問,且曰:博之不必知,辮之不必慧。
則知道之至妙,殆非多聞見可得而知也明矣。
聖人無積, 徽宗注曰:有積也,故不足。
無藏也,故有餘。
莊子曰:聖道運而無所積。
孔子曰:丘是以日徂。
疏義曰:道之至虛,未始有物。
物量無窮,皆域於道。
道冥於無,則虛而能應;物滞於有,則其與幾何?若草之所盛,取之如殚,簣之所與,有時而匮,是有積者故不足也。
至於虛而無積則異於此,若鑒對形,妍醜畢見,若谷應聲,美惡皆赴,所謂無藏故有餘也。
聖人體道之至虛,運而無所積,六通四辟,無乎不在,時出而應之,特其緒餘爾,未始礙於實也,所以能兆於變化而獨成其天欤?莊子論天道帝道與夫聖道,皆曰運而無積者,此也。
孔子得是道,至於奔逸絕塵,反一無迹,非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盡也,故曰:丘以是日徂。
雖然彼已盡矣,又豈溺於虛寂,使學者終不得其門而入耶?特不膠於有迹,與之兩忘於無有而已。
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徽宗注曰:善貸且成,而未嘗費我,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
疏義曰:道以至無,供萬物之求,注之不滿,酌之不竭,贍足一切而未嘗費。
凡物盈於天地之間,所以政其生成者,皆往資焉而不匮,亦以運而無積而已。
聖人得乎道,未嘗擅而有之,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應酬醉之用於虛靜之本,至該至徧,随取随足,所以供其求者,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天之道,利而不害。
徽宗注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而物實利之,未始有害。
疏義曰:乾,天道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化機密移於太虛之中,辟而生之,施而運之,物由是而成。
凡萬寶畢昌於亨嘉之會者,無非以美利利天下也。
《詩》歌豐年有曰:多黍多秣。
蓋利高燥而寒者黍,利下濕而暑者稌,必以多言之,以見天之美利無所不及也,雖不言所利,而利在其中矣。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美利。
如此又何害之有? 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徽宗注曰:順而不逆,其動若水;應而不藏,其靜若鑒;和而不唱,其應若響。
雖為也,而為出于無為,體天而已,何争之有?茲德也,而同乎道,故《德經》終焉。
疏義曰:聖人以道往天下,因物之性,輔其自然,故順而不逆,其動若水,所謂動善時也。
供物之求,自無适有,應而不藏,其靜若镒,所謂守靜笃也。
赴物之感,柔靜自若,故和而不唱,其應若響,所謂守其雌也。
是三者,在己無居,形物自着,非無為也,非有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雖建立萬法,而為出於無為,去智與故,循天之理而已。
天之道,一氣自運,品物鹹亨,無為而常清,不争而善勝。
聖人體天以禦世,與造物者遊,其道密庸,動而緯萬方,靜而鑒天地,泛應酬醉而無所於忤,故為而不争,茲德也而同於道,故《德經》終焉。
老子於《德經》之終,必以同於道為言者,蓋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
德總乎道之所一,惟德進於道,然後可以言德之至語。
道德至此,則作經之旨不其深乎?竊嘗論之,夫無言而道隐,不若有言而道明,老氏憫當時文勝之弊,不見天地之純全,古人之大體,将以複其性情,而還之太古,着書九九篇,發明道德之意,以啟迪天下後世,非得已而言也,故於終篇序其作經之意,以謂信言不美,辯者不善,蓋欲使學者因言以探赜,得其所言,以造於忘言之妙也。
亦若莊周之書終於《天下篇》,深原大道之本,力排百家之蔽,自以謬悠荒唐,松其着書之迹。
嘗曆考諸子,智足以知聃者,無過於周也,其書相為表裹,豈特言辮之間哉?迹其論六經之所導,不過《詩》之志,《書》之事,《禮》之行,《樂》之和,與夫《易》之陰陽,《春秋》之名分而已,豈在於章句之末?是知者不博也。
及其論衆技之所長,自墨翟而下,至於惠施之多方,其書五車,舛而不合,駁而不純,去道愈遠,是博者不知也。
以己獨取虛言之,則聖人無積可知也。
以徐而不費言之,則為人愈有,與人愈多可知也。
觀聖人育萬物,和天下,必以天為宗,以見天之道利而不害也。
觀建之以常無有,必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見聖人之道為而不争也。
謂老莊之書其言不一,其道不約而契,考其終篇之意,是為得之,謹論。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十四竟
以此立言,莫不當法,雖不假辮論,而精義具存已,足以厭人之可欲,是謂善者不辮也。
昔孔子翻十二經而曰:要在七義。
孟子學孔子者也,不得已而有言而曰:予豈好辮哉?其言有曰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而楊雄以謂知言之要,其善者不辯之謂欤? 辯者不善。
徽宗注曰:多骈旁枝,而失天下之至正。
疏義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蓋辮道之囿言多而未免夫累,不如守中之愈也。
不能守中,則多骈旁枝而畔於道,非天下至正也。
如公孫龍之詭辭,惠施之多方,殆猶一蚊虻之勞爾,此所以為不善。
知者不博, 徽宗注曰:知道之微者,反要而已。
疏義曰:道要不煩,知其微者,悟於一言,存於目擊,少則得之,何以博為?經曰:博之不得名曰微。
探其微,則無形而隐矣。
惟反要而語極者,然後可以知此。
莊子曰:知之淺矣,不知深矣。
博者不知。
徽宗注曰:聞見之多,不如其約也。
莊子曰:博之不必知,辮之不必慧。
疏義曰:為學日益,則聞所不聞,見所不見,有以多為貴者。
至於為道日損,則無形之上獨以神視,無聲之表獨以氣聽,而視聽有不待耳目之用,何取於聞見之多哉?善進道者,有曰守約,有曰說約,信所謂不如其約也。
老氏應孔子至道之問,且曰:博之不必知,辮之不必慧。
則知道之至妙,殆非多聞見可得而知也明矣。
聖人無積, 徽宗注曰:有積也,故不足。
無藏也,故有餘。
莊子曰:聖道運而無所積。
孔子曰:丘是以日徂。
疏義曰:道之至虛,未始有物。
物量無窮,皆域於道。
道冥於無,則虛而能應;物滞於有,則其與幾何?若草之所盛,取之如殚,簣之所與,有時而匮,是有積者故不足也。
至於虛而無積則異於此,若鑒對形,妍醜畢見,若谷應聲,美惡皆赴,所謂無藏故有餘也。
聖人體道之至虛,運而無所積,六通四辟,無乎不在,時出而應之,特其緒餘爾,未始礙於實也,所以能兆於變化而獨成其天欤?莊子論天道帝道與夫聖道,皆曰運而無積者,此也。
孔子得是道,至於奔逸絕塵,反一無迹,非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盡也,故曰:丘以是日徂。
雖然彼已盡矣,又豈溺於虛寂,使學者終不得其門而入耶?特不膠於有迹,與之兩忘於無有而已。
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徽宗注曰:善貸且成,而未嘗費我,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
疏義曰:道以至無,供萬物之求,注之不滿,酌之不竭,贍足一切而未嘗費。
凡物盈於天地之間,所以政其生成者,皆往資焉而不匮,亦以運而無積而已。
聖人得乎道,未嘗擅而有之,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應酬醉之用於虛靜之本,至該至徧,随取随足,所以供其求者,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天之道,利而不害。
徽宗注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而物實利之,未始有害。
疏義曰:乾,天道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化機密移於太虛之中,辟而生之,施而運之,物由是而成。
凡萬寶畢昌於亨嘉之會者,無非以美利利天下也。
《詩》歌豐年有曰:多黍多秣。
蓋利高燥而寒者黍,利下濕而暑者稌,必以多言之,以見天之美利無所不及也,雖不言所利,而利在其中矣。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美利。
如此又何害之有? 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徽宗注曰:順而不逆,其動若水;應而不藏,其靜若鑒;和而不唱,其應若響。
雖為也,而為出于無為,體天而已,何争之有?茲德也,而同乎道,故《德經》終焉。
疏義曰:聖人以道往天下,因物之性,輔其自然,故順而不逆,其動若水,所謂動善時也。
供物之求,自無适有,應而不藏,其靜若镒,所謂守靜笃也。
赴物之感,柔靜自若,故和而不唱,其應若響,所謂守其雌也。
是三者,在己無居,形物自着,非無為也,非有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雖建立萬法,而為出於無為,去智與故,循天之理而已。
天之道,一氣自運,品物鹹亨,無為而常清,不争而善勝。
聖人體天以禦世,與造物者遊,其道密庸,動而緯萬方,靜而鑒天地,泛應酬醉而無所於忤,故為而不争,茲德也而同於道,故《德經》終焉。
老子於《德經》之終,必以同於道為言者,蓋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
德總乎道之所一,惟德進於道,然後可以言德之至語。
道德至此,則作經之旨不其深乎?竊嘗論之,夫無言而道隐,不若有言而道明,老氏憫當時文勝之弊,不見天地之純全,古人之大體,将以複其性情,而還之太古,着書九九篇,發明道德之意,以啟迪天下後世,非得已而言也,故於終篇序其作經之意,以謂信言不美,辯者不善,蓋欲使學者因言以探赜,得其所言,以造於忘言之妙也。
亦若莊周之書終於《天下篇》,深原大道之本,力排百家之蔽,自以謬悠荒唐,松其着書之迹。
嘗曆考諸子,智足以知聃者,無過於周也,其書相為表裹,豈特言辮之間哉?迹其論六經之所導,不過《詩》之志,《書》之事,《禮》之行,《樂》之和,與夫《易》之陰陽,《春秋》之名分而已,豈在於章句之末?是知者不博也。
及其論衆技之所長,自墨翟而下,至於惠施之多方,其書五車,舛而不合,駁而不純,去道愈遠,是博者不知也。
以己獨取虛言之,則聖人無積可知也。
以徐而不費言之,則為人愈有,與人愈多可知也。
觀聖人育萬物,和天下,必以天為宗,以見天之道利而不害也。
觀建之以常無有,必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見聖人之道為而不争也。
謂老莊之書其言不一,其道不約而契,考其終篇之意,是為得之,謹論。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十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