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怨莫深於無德,天道然也。
無道者逆于天,無德者暴於物。
理為罪怨之首耳。
老子曰:夫行道者,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巧,擊之不中。
夫能制彼氣敵,善應機端,道者之中,蓋有此小術之用。
夫刺之不入,擊之不中,而猶辱也, 雖不我傷,而能攻辱,亦皆已顯矣。
未若使人雖勇不敢刺,雖巧不敢擊。
謙柔自守,則勇所未陵。
出處無機,則巧者不及。
夫不敢者,非無其意也, 未能使彼之無意。
未若使人本無其意。
将無屈奇之服,詭異之行,浩然無得,與彼同波,則天下之人何意加此也。
夫無其意者,未有愛利之心也。
未能使彼之心,而反愛利於我。
不若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歡然皆欲愛利之, 夫道者之功極,則天下攸歸,物得而利。
故雖縣解外患,亦未足稱。
為以反同衆流,遊雜庶類,以我為利愛之主,待我於性命之場,我無所存,将自化妙,可言其至矣。
若然者,無地而為君,無官而為長,天下莫不願安利之, 自昆蟲已上,莫非願就利者,故不待位地而可君長天下。
故勇於敢即殺,勇於不敢即活也。
勇於擊刺者,心殺於彼。
勇於柔弱者,道活於物矣。
文子問德,老子曰:畜之養之,遂之長之,兼利無擇,與天地合,此謂之德。
夫人之生也,形與物接,心與事交,固不可暫無損益於外矣。
唯内忘愛惡,迹絕利害,則能禦群物而不抑,涉萬方而成化。
苟非此道,利不兼焉。
能使乎物,得以宜。
夫加暴,則各失全性之惠,豈合德於一儀也。
何謂仁?曰:為上不矜其功,為下不羞其病, 未能退。
於大不矜,於小不偷,兼愛無私,久而不衰,此之謂仁。
非夫至性,安可久而不衰?故賢聖難之以稱五教之首也。
何謂義?曰:為上即輔弱,為下即守節,達不肆意,窮不易操,一度順理,不私枉撓,此之謂義。
理正也。
一,常也。
順正以為常度,不容私撓,乃可存終矣。
何謂禮?曰:為上即恭嚴,為下即卑敬,退讓守柔,為天下雌,立於不敢,設於不能,此之為禮。
所謂内和外飾,非止揖讓登降也。
故修其德即下從令,修其仁即下不争,修其義即下平正,修其禮即下尊敬,四者即修,國家安定。
故物生者道也,長者德也,愛者仁也,正者義也,敬者禮也。
不畜不養,不能遂長,不慈不愛,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長,不敬不寵,不能貴重。
故德者民之所貴也, 德能安之,天下莫不貴其安全者也。
仁者民之所懷也, 物情莫不歸其惠愛耳。
義者民之所畏也, 方割無私,莫不畏正。
禮者民之所敬也。
威儀叙列,莫不敬奉。
此四者文之順也,聖人之所以禦萬物也。
若非正順於人文,則萬情多端,不可驅禦矣。
君子無德即下怨, 以抑其性故怨。
無仁即下争, 以無所惠故争。
無義即下暴, 以踰我分故暴。
無禮即下亂。
以失常叙故亂。
四經不立,謂之無道。
不亡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至德之世,賈便其市,農樂其野,大夫安其職處,士修其道,民人樂其業。
是以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死, 德被於物,故陰陽和合,動植各遂其生。
河出圖,洛出書。
及世之衰也,賦斂無度,殺戮無止,刑谏者,殺賢士,是以山崩川涸,蠕動不息,野無百蔬。
毒流蒸人,下結煩怨之氣,氣能逆天戾常,故生災馑之變。
故世治即愚者不得獨亂,世亂即賢者不能獨治。
賢愚之功未能加於時也。
故聖人和愉甯靜,生也; 末嘗憂躁以虧性分。
志得道行,命也, 以能知命,故窮達皆安。
故生遭命而後能行,命得時而後能明, 命遇道行,時宜則功着。
必有其世,而後有其人。
時無明王,則聖賢無措其乎足。
故《九守》篇曰:非有其世,孰能濟焉? 文子問聖智,老子曰:聞而知之,聖也;見而知之,智也。
心見者聖,目見者智。
故聖人常聞禍福所生,而擇其道, 擇平靜之道而守之,則無因以為朕兆。
智者常見禍福成形,而擇其行。
擇正慎之行而修之,則能預杜萌漸。
聖人知天道吉兇,故知禍福所生; 聖人知不足者吉,有餘者兇,皆禍福之所由矣。
故平靜以守之,不為先始也。
智者先見成形,故知禍福之門。
智者不惑於萌盛,故免乎奄忽而至。
聞未生,聖也,先見成形,智也,無聞見者愚也。
老子曰:君好知,即信時而任己,棄數而用思。
謂信所愚之時,因以為已知;棄必然之數,而用思所及者也。
物博智淺,以淺贍博,未之有也。
獨任其智,失必多矣。
物宜多端,智有涯極,故不能贍,以至多失。
好知,窮術也,好勇,危亡之道也。
必窮之術,必亡之道。
好與即無定分, 以其好故不定。
無道者逆于天,無德者暴於物。
理為罪怨之首耳。
老子曰:夫行道者,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巧,擊之不中。
夫能制彼氣敵,善應機端,道者之中,蓋有此小術之用。
夫刺之不入,擊之不中,而猶辱也, 雖不我傷,而能攻辱,亦皆已顯矣。
未若使人雖勇不敢刺,雖巧不敢擊。
謙柔自守,則勇所未陵。
出處無機,則巧者不及。
夫不敢者,非無其意也, 未能使彼之無意。
未若使人本無其意。
将無屈奇之服,詭異之行,浩然無得,與彼同波,則天下之人何意加此也。
夫無其意者,未有愛利之心也。
未能使彼之心,而反愛利於我。
不若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歡然皆欲愛利之, 夫道者之功極,則天下攸歸,物得而利。
故雖縣解外患,亦未足稱。
為以反同衆流,遊雜庶類,以我為利愛之主,待我於性命之場,我無所存,将自化妙,可言其至矣。
若然者,無地而為君,無官而為長,天下莫不願安利之, 自昆蟲已上,莫非願就利者,故不待位地而可君長天下。
故勇於敢即殺,勇於不敢即活也。
勇於擊刺者,心殺於彼。
勇於柔弱者,道活於物矣。
文子問德,老子曰:畜之養之,遂之長之,兼利無擇,與天地合,此謂之德。
夫人之生也,形與物接,心與事交,固不可暫無損益於外矣。
唯内忘愛惡,迹絕利害,則能禦群物而不抑,涉萬方而成化。
苟非此道,利不兼焉。
能使乎物,得以宜。
夫加暴,則各失全性之惠,豈合德於一儀也。
何謂仁?曰:為上不矜其功,為下不羞其病, 未能退。
於大不矜,於小不偷,兼愛無私,久而不衰,此之謂仁。
非夫至性,安可久而不衰?故賢聖難之以稱五教之首也。
何謂義?曰:為上即輔弱,為下即守節,達不肆意,窮不易操,一度順理,不私枉撓,此之謂義。
理正也。
一,常也。
順正以為常度,不容私撓,乃可存終矣。
何謂禮?曰:為上即恭嚴,為下即卑敬,退讓守柔,為天下雌,立於不敢,設於不能,此之為禮。
所謂内和外飾,非止揖讓登降也。
故修其德即下從令,修其仁即下不争,修其義即下平正,修其禮即下尊敬,四者即修,國家安定。
故物生者道也,長者德也,愛者仁也,正者義也,敬者禮也。
不畜不養,不能遂長,不慈不愛,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長,不敬不寵,不能貴重。
故德者民之所貴也, 德能安之,天下莫不貴其安全者也。
仁者民之所懷也, 物情莫不歸其惠愛耳。
義者民之所畏也, 方割無私,莫不畏正。
禮者民之所敬也。
威儀叙列,莫不敬奉。
此四者文之順也,聖人之所以禦萬物也。
若非正順於人文,則萬情多端,不可驅禦矣。
君子無德即下怨, 以抑其性故怨。
無仁即下争, 以無所惠故争。
無義即下暴, 以踰我分故暴。
無禮即下亂。
以失常叙故亂。
四經不立,謂之無道。
不亡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至德之世,賈便其市,農樂其野,大夫安其職處,士修其道,民人樂其業。
是以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死, 德被於物,故陰陽和合,動植各遂其生。
河出圖,洛出書。
及世之衰也,賦斂無度,殺戮無止,刑谏者,殺賢士,是以山崩川涸,蠕動不息,野無百蔬。
毒流蒸人,下結煩怨之氣,氣能逆天戾常,故生災馑之變。
故世治即愚者不得獨亂,世亂即賢者不能獨治。
賢愚之功未能加於時也。
故聖人和愉甯靜,生也; 末嘗憂躁以虧性分。
志得道行,命也, 以能知命,故窮達皆安。
故生遭命而後能行,命得時而後能明, 命遇道行,時宜則功着。
必有其世,而後有其人。
時無明王,則聖賢無措其乎足。
故《九守》篇曰:非有其世,孰能濟焉? 文子問聖智,老子曰:聞而知之,聖也;見而知之,智也。
心見者聖,目見者智。
故聖人常聞禍福所生,而擇其道, 擇平靜之道而守之,則無因以為朕兆。
智者常見禍福成形,而擇其行。
擇正慎之行而修之,則能預杜萌漸。
聖人知天道吉兇,故知禍福所生; 聖人知不足者吉,有餘者兇,皆禍福之所由矣。
故平靜以守之,不為先始也。
智者先見成形,故知禍福之門。
智者不惑於萌盛,故免乎奄忽而至。
聞未生,聖也,先見成形,智也,無聞見者愚也。
老子曰:君好知,即信時而任己,棄數而用思。
謂信所愚之時,因以為已知;棄必然之數,而用思所及者也。
物博智淺,以淺贍博,未之有也。
獨任其智,失必多矣。
物宜多端,智有涯極,故不能贍,以至多失。
好知,窮術也,好勇,危亡之道也。
必窮之術,必亡之道。
好與即無定分, 以其好故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