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而移,月滿則虧,樂極而悲。
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 至察無徒,匿耀守衆。
多聞博辯守以儉, 矜能有辱,持後無失。
武力勇毅守以畏, 輕敵多敗,虞慎保勝。
富貴廣大守以狹, 驕盈日危,謙損日福也。
德施天下守以讓, 自伐乃喪,推物乃全。
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夫有天下者,位之極也。
若以極欲而持極位,則傾覆矣。
非此五德,何以守之也? 服此道者,不欲盈, 蓋順中為常,如彼戒器者。
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以謙虛之故弊,資道德之新成。
老子曰:聖人與陰俱閉,與陽俱開。
所謂大順。
能至於無樂也,即無不樂也, 無可無不可,則常可矣。
無樂則常樂矣。
無樂,即至樂極矣。
言樂之所存,哀之所順,唯忘所樂者,何待而不極焉。
是以内樂外,不以外樂内也, 内樂外者,我暢於物外;樂内者,物變於我,故同於失者,失亦得之矣。
故有自樂也,即有自志,貴乎天下, 冥然萬物之上,真自貴耳。
所以然者,因天下而為天下之要也,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身得則萬物備矣。
自得者,天地萬物莫不得? 故達於心術之倫者,即嗜欲好憎外矣, 盡為棄物。
是故無所喜,無所怒,無所樂,無所苦,萬物玄同,無非無是, 是非之倫生於愛惡,心既無矣,物自玄同,故不知所以遺,而是非都盡矣。
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 雖未忘所存,已得自安自道也。
不待勢而尊,不須财而富,不須力而強,不利貨财,不貪勢名,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 苟定其分,何所假待? 形神氣志,各居其宜。
四者同在,一安之道遂不至相反也。
且士女節操,尚能如是,而況聖人全德者乎? 夫形者生之舍也, 居舍在形。
氣者生之元也, 元本在氣。
神者生之制也, 由制在神。
一失其位,則三者傷矣。
一失所養之位,則并傷之也。
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 制之使不犯,故利也。
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
恣輕炀,充口腹則害。
貪叨多欲之人,颠冥乎勢利,誘慕乎名位,幾以過人之智位高於世,即精神日耗以遠久,淫而不還,形閉中距,即無由入矣, 形以剛強為閉,中無和氣為距。
是以時有盲忘自失之患。
夫外誘中募,久乃類冥。
往而不知歸,資盲忘之患也。
夫精神志氣者,靜而日充以壯,躁而日耗以老。
神全則兼物,由其靜也。
形困則支策,在其動也。
豈可失盛衰之節哉? 是故聖人持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 雖物之往來,莫不順道也。
如此即萬物之化,無不偶也,百事之變,無。
不應也。
與所化而合,與所變而通。
守樸 不加欲於性命之分,而渾乎變化之根,謂之樸也。
老子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也, 不自動用,與造化者為人。
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 雖事物皆實,而真性不知所存也。
治其内不治其外, 未有内治而外欲者。
明白太素,無為而複樸, 夫無為之為亦樸矣,則體真之士靜動亦出乎虛白之域。
體本抱神,以遊天地之根, 體元氣之本,抱變化之神,居物象之先也。
芒然仿佯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性離所污,直以無事為常。
機械智巧,弗載於心,審於無瑕,不與物遷, 審猶委也。
不載於心,複何瑕哉?則物之自遷,奚與同往耳?嘗試論之,曰,且夫物也者,一時之所也。
向非今也,理不至遷矣。
而評世之士,定論之人,尚正彼形,不複随妄。
況乎性與道合,牽之遂流者哉? 見事之化,而守其宗, 不與物遷之謂。
心意專於内,通達偶於一, 專氣無雜,通而不異。
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 無為無故。
弗學而知,弗視而見, 與物同和,與物自見。
弗為而成,弗治而辨。
順天下而自成,随品類而自辨。
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 未嘗先始。
如光之耀,如影之效, 純粹之體,清而能照,虛而能應也。
以道為循,有待而然, 循之則如待也,此寄言耳。
廓然而虛,清靜而無, 是其真體。
以千生為一化,以萬異為一宗, 居原者,同之也。
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用, 不使而同,可謂至精。
不行而通,謂至神也。
守大渾之樸,立至精之中,其寝不夢, 無所想象。
其智不萌, 不先其物, 其動無形, 玄應之迹不可見也。
其靜無體, 非有依而立靜。
存而若亡,生而若死, 不自存生,非無神妙之用。
出入無間, 不礙金石。
役使鬼神, 無心合虛故耳。
精神之所以能登假於道者也, 有上之德,乃能登至道乎? 使精神暢達,而不失於元, 謂得所受之本。
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 和氣接物而無間息。
即是合而生時於心者也。
心不自生,合時而生。
故形有靡而神未嘗化, 形同於物故化,神同於道故存。
以不化應化,千變萬轉,而未始有極, 夫水火之功,不能自制,其類故化者不能化物,不化者方能化耳。
以不化之體化無窮之物,故不可極也。
化者複歸於無形也, 物之生也,各歸其根。
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也, 道在象先, 故生生者未嘗死,其所生者即死,化物者未嘗化,其所化者即化。
義已見上。
此真人之遊也,純粹之道也。
通玄真經卷之三竟
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 至察無徒,匿耀守衆。
多聞博辯守以儉, 矜能有辱,持後無失。
武力勇毅守以畏, 輕敵多敗,虞慎保勝。
富貴廣大守以狹, 驕盈日危,謙損日福也。
德施天下守以讓, 自伐乃喪,推物乃全。
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夫有天下者,位之極也。
若以極欲而持極位,則傾覆矣。
非此五德,何以守之也? 服此道者,不欲盈, 蓋順中為常,如彼戒器者。
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以謙虛之故弊,資道德之新成。
老子曰:聖人與陰俱閉,與陽俱開。
所謂大順。
能至於無樂也,即無不樂也, 無可無不可,則常可矣。
無樂則常樂矣。
無樂,即至樂極矣。
言樂之所存,哀之所順,唯忘所樂者,何待而不極焉。
是以内樂外,不以外樂内也, 内樂外者,我暢於物外;樂内者,物變於我,故同於失者,失亦得之矣。
故有自樂也,即有自志,貴乎天下, 冥然萬物之上,真自貴耳。
所以然者,因天下而為天下之要也,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身得則萬物備矣。
自得者,天地萬物莫不得? 故達於心術之倫者,即嗜欲好憎外矣, 盡為棄物。
是故無所喜,無所怒,無所樂,無所苦,萬物玄同,無非無是, 是非之倫生於愛惡,心既無矣,物自玄同,故不知所以遺,而是非都盡矣。
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 雖未忘所存,已得自安自道也。
不待勢而尊,不須财而富,不須力而強,不利貨财,不貪勢名,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 苟定其分,何所假待? 形神氣志,各居其宜。
四者同在,一安之道遂不至相反也。
且士女節操,尚能如是,而況聖人全德者乎? 夫形者生之舍也, 居舍在形。
氣者生之元也, 元本在氣。
神者生之制也, 由制在神。
一失其位,則三者傷矣。
一失所養之位,則并傷之也。
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 制之使不犯,故利也。
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
恣輕炀,充口腹則害。
貪叨多欲之人,颠冥乎勢利,誘慕乎名位,幾以過人之智位高於世,即精神日耗以遠久,淫而不還,形閉中距,即無由入矣, 形以剛強為閉,中無和氣為距。
是以時有盲忘自失之患。
夫外誘中募,久乃類冥。
往而不知歸,資盲忘之患也。
夫精神志氣者,靜而日充以壯,躁而日耗以老。
神全則兼物,由其靜也。
形困則支策,在其動也。
豈可失盛衰之節哉? 是故聖人持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 雖物之往來,莫不順道也。
如此即萬物之化,無不偶也,百事之變,無。
不應也。
與所化而合,與所變而通。
守樸 不加欲於性命之分,而渾乎變化之根,謂之樸也。
老子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也, 不自動用,與造化者為人。
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 雖事物皆實,而真性不知所存也。
治其内不治其外, 未有内治而外欲者。
明白太素,無為而複樸, 夫無為之為亦樸矣,則體真之士靜動亦出乎虛白之域。
體本抱神,以遊天地之根, 體元氣之本,抱變化之神,居物象之先也。
芒然仿佯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性離所污,直以無事為常。
機械智巧,弗載於心,審於無瑕,不與物遷, 審猶委也。
不載於心,複何瑕哉?則物之自遷,奚與同往耳?嘗試論之,曰,且夫物也者,一時之所也。
向非今也,理不至遷矣。
而評世之士,定論之人,尚正彼形,不複随妄。
況乎性與道合,牽之遂流者哉? 見事之化,而守其宗, 不與物遷之謂。
心意專於内,通達偶於一, 專氣無雜,通而不異。
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 無為無故。
弗學而知,弗視而見, 與物同和,與物自見。
弗為而成,弗治而辨。
順天下而自成,随品類而自辨。
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 未嘗先始。
如光之耀,如影之效, 純粹之體,清而能照,虛而能應也。
以道為循,有待而然, 循之則如待也,此寄言耳。
廓然而虛,清靜而無, 是其真體。
以千生為一化,以萬異為一宗, 居原者,同之也。
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用, 不使而同,可謂至精。
不行而通,謂至神也。
守大渾之樸,立至精之中,其寝不夢, 無所想象。
其智不萌, 不先其物, 其動無形, 玄應之迹不可見也。
其靜無體, 非有依而立靜。
存而若亡,生而若死, 不自存生,非無神妙之用。
出入無間, 不礙金石。
役使鬼神, 無心合虛故耳。
精神之所以能登假於道者也, 有上之德,乃能登至道乎? 使精神暢達,而不失於元, 謂得所受之本。
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 和氣接物而無間息。
即是合而生時於心者也。
心不自生,合時而生。
故形有靡而神未嘗化, 形同於物故化,神同於道故存。
以不化應化,千變萬轉,而未始有極, 夫水火之功,不能自制,其類故化者不能化物,不化者方能化耳。
以不化之體化無窮之物,故不可極也。
化者複歸於無形也, 物之生也,各歸其根。
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也, 道在象先, 故生生者未嘗死,其所生者即死,化物者未嘗化,其所化者即化。
義已見上。
此真人之遊也,純粹之道也。
通玄真經卷之三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