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然亦非立志之志也。
故其在位居方,百姓莫不安其德教,慕其誠素也。
老子曰:勇士一呼,三軍皆辟,其出之誠。
勇者,氣也,氣出乎誠,而三軍衆心為之僻易。
向非義勇之氣,感激之分,雖臨敵執兵,然未能衛一身也。
唱而不和,意而不載,中必有不合者。
中謂内外感會之際也。
夫我唱彼不和,我意彼不載,由其精誠未相接也。
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諸已也, 心誠則物應,形正則物儌。
故說之所勿至者,容貌至焉, 夫言說之教所不及者,則正形之化而可及矣。
容貌所不至者,感忽至焉, 正形之化所不及者,精誠之感而必及矣。
感乎心發而成形, 内全而外自化。
形精之至者可以形接,而不可以照期。
形謂容貌,精謂情感。
二化之道,期可接乎形類,而不可縣解而自期也。
若然者,則中有所待,則何精之能純,形之未正耳?非其形正而能感化於物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言有宗,事有本, 言有立教之宗,事有制作之本。
失其宗本,伎能雖多,不若寡言。
既喪宗本,則蒡衍為害,固不及保其靜也。
害衆者倕而使斷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
班咈之巧,有為也,則名着而指斷。
造化之巧,無為也,是以用成而體全也。
故匠人知為閉也,能以時閉不知閉也,故必杜而後開。
順於變化,與時成功,任乎知巧,必資終敗也。
老子曰:聖人之從事也,所由異路而同歸, 事異所順,化同所歸。
其存亡定傾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處此四異之際,不忘乎利人之忘也。
故秦楚燕魏之歌,異傳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異聲而皆哀。
哀樂者主於中,固非殊俗所能異也。
夫歌者樂之征也,哭者哀之效也,精於中,應於外,故所在以感之矣。
歌哭者,得喪之驗也。
夫治化之道,順其生則皆樂,抑其性則皆哀,而群物怨暢之由,莫非君上之所感也。
聖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澤之所及亦遠矣。
故華夷皆化也。
老子曰:人無為而治, 性靜而安。
有為者,即傷無為而治者, 加知以事,故傷性本。
為無為者,不能無為也。
将有所存,斯有為矣。
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也。
既失己之靜性,安能治於物哉? 人無言而神, 神,精神也。
虛寂乃全用耳。
有言也,即傷無言之神者, 言以辯物神理而系之,故傷也。
載無言即傷有神之神者。
存無於胸中,乃心之不能虛也。
以是而礙,則精神不無傷也。
文子曰:名可強立,功可強成。
昔南榮疇恥聖道獨亡於己,南見老子,受教一言,精神曉靈,屯闵條達, 屯難闵疾。
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
味道而飽德也。
是以明照海内,名立後代,智略天地,察分秋豪,稱譽華語,至今不休,所謂名可強立者也。
事具《亢倉子》。
故田者不強,困倉不滿;官禦不勵,誠心不精;将相不強,功烈不成;王侯懈怠,沒世無名。
此篇玄旨,盡以精誠為宗。
文子恐世人但欲存誠而忘強學,故曆舉以為誠也。
至人潛行譬猶雷霆之下藏, 其迹不見。
随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進退無難,無所不通。
适於時變,合於物理。
夫至人精誠内形,德流四方,見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怵若有喪。
性與理冥,且無得而無喪;形與物順,故哀樂之若是也。
夫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以我之同物,物亦不我異矣。
故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唯無心以冥天下者,故可為天下牢。
至人之法始於不可見,終於不可及, 感以内誠,故始不可見;絕其陳迹故終不可及。
處於不傾之地, 以安靜為本。
積於不盡之倉, 以厚德為宗。
載於不竭之府, 以自足為資。
出令如流水之原, 利物而常順。
使民於不争之官, 虛柔而治之。
開必得之門, 由易故不失也。
不為不可成, 不易物材而為也。
不求不可得, 不企所無之分也。
不處不可久, 去乎驕盈。
不行不可複。
離乎執繁。
大人行可說之政,’而人莫不順其命,命順時從小而緻大,命逆即以善為害,以成為敗。
大人政簡,莫不悅以化行,理自光大而煩苛之政反此宜焉。
夫所謂大丈夫者,内強而外明,内強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地無所不覆載,日月無所不照明。
大人以善示民,不變其故,不易其常,天下聽令如草從風。
任道立德,則善之可示也;因時順性,則令之可行。
政失於春,歲星盈縮,不居其常;政失於夏,熒惑逆行;政失於秋,太白不當,出入無常;政失於冬,辰星不效其鄉;四時失政,鎮星搖蕩,日月見谪,五星悖亂彗星出。
唯修德者無之。
春政不失禾黍滋, 天時人事合也,故順和生之氣,故得五稼滋茂也。
夏政不失雨降時, 則降雨以時也。
秋政不失民殷昌, 谷果成實,民自殷之。
冬政不失國家甯康。
冬陰安靜,政以順之,故甯康也。
通玄真經卷之二竟
故其在位居方,百姓莫不安其德教,慕其誠素也。
老子曰:勇士一呼,三軍皆辟,其出之誠。
勇者,氣也,氣出乎誠,而三軍衆心為之僻易。
向非義勇之氣,感激之分,雖臨敵執兵,然未能衛一身也。
唱而不和,意而不載,中必有不合者。
中謂内外感會之際也。
夫我唱彼不和,我意彼不載,由其精誠未相接也。
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諸已也, 心誠則物應,形正則物儌。
故說之所勿至者,容貌至焉, 夫言說之教所不及者,則正形之化而可及矣。
容貌所不至者,感忽至焉, 正形之化所不及者,精誠之感而必及矣。
感乎心發而成形, 内全而外自化。
形精之至者可以形接,而不可以照期。
形謂容貌,精謂情感。
二化之道,期可接乎形類,而不可縣解而自期也。
若然者,則中有所待,則何精之能純,形之未正耳?非其形正而能感化於物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言有宗,事有本, 言有立教之宗,事有制作之本。
失其宗本,伎能雖多,不若寡言。
既喪宗本,則蒡衍為害,固不及保其靜也。
害衆者倕而使斷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
班咈之巧,有為也,則名着而指斷。
造化之巧,無為也,是以用成而體全也。
故匠人知為閉也,能以時閉不知閉也,故必杜而後開。
順於變化,與時成功,任乎知巧,必資終敗也。
老子曰:聖人之從事也,所由異路而同歸, 事異所順,化同所歸。
其存亡定傾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處此四異之際,不忘乎利人之忘也。
故秦楚燕魏之歌,異傳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異聲而皆哀。
哀樂者主於中,固非殊俗所能異也。
夫歌者樂之征也,哭者哀之效也,精於中,應於外,故所在以感之矣。
歌哭者,得喪之驗也。
夫治化之道,順其生則皆樂,抑其性則皆哀,而群物怨暢之由,莫非君上之所感也。
聖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澤之所及亦遠矣。
故華夷皆化也。
老子曰:人無為而治, 性靜而安。
有為者,即傷無為而治者, 加知以事,故傷性本。
為無為者,不能無為也。
将有所存,斯有為矣。
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也。
既失己之靜性,安能治於物哉? 人無言而神, 神,精神也。
虛寂乃全用耳。
有言也,即傷無言之神者, 言以辯物神理而系之,故傷也。
載無言即傷有神之神者。
存無於胸中,乃心之不能虛也。
以是而礙,則精神不無傷也。
文子曰:名可強立,功可強成。
昔南榮疇恥聖道獨亡於己,南見老子,受教一言,精神曉靈,屯闵條達, 屯難闵疾。
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
味道而飽德也。
是以明照海内,名立後代,智略天地,察分秋豪,稱譽華語,至今不休,所謂名可強立者也。
事具《亢倉子》。
故田者不強,困倉不滿;官禦不勵,誠心不精;将相不強,功烈不成;王侯懈怠,沒世無名。
此篇玄旨,盡以精誠為宗。
文子恐世人但欲存誠而忘強學,故曆舉以為誠也。
至人潛行譬猶雷霆之下藏, 其迹不見。
随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進退無難,無所不通。
适於時變,合於物理。
夫至人精誠内形,德流四方,見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怵若有喪。
性與理冥,且無得而無喪;形與物順,故哀樂之若是也。
夫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以我之同物,物亦不我異矣。
故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唯無心以冥天下者,故可為天下牢。
至人之法始於不可見,終於不可及, 感以内誠,故始不可見;絕其陳迹故終不可及。
處於不傾之地, 以安靜為本。
積於不盡之倉, 以厚德為宗。
載於不竭之府, 以自足為資。
出令如流水之原, 利物而常順。
使民於不争之官, 虛柔而治之。
開必得之門, 由易故不失也。
不為不可成, 不易物材而為也。
不求不可得, 不企所無之分也。
不處不可久, 去乎驕盈。
不行不可複。
離乎執繁。
大人行可說之政,’而人莫不順其命,命順時從小而緻大,命逆即以善為害,以成為敗。
大人政簡,莫不悅以化行,理自光大而煩苛之政反此宜焉。
夫所謂大丈夫者,内強而外明,内強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地無所不覆載,日月無所不照明。
大人以善示民,不變其故,不易其常,天下聽令如草從風。
任道立德,則善之可示也;因時順性,則令之可行。
政失於春,歲星盈縮,不居其常;政失於夏,熒惑逆行;政失於秋,太白不當,出入無常;政失於冬,辰星不效其鄉;四時失政,鎮星搖蕩,日月見谪,五星悖亂彗星出。
唯修德者無之。
春政不失禾黍滋, 天時人事合也,故順和生之氣,故得五稼滋茂也。
夏政不失雨降時, 則降雨以時也。
秋政不失民殷昌, 谷果成實,民自殷之。
冬政不失國家甯康。
冬陰安靜,政以順之,故甯康也。
通玄真經卷之二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