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二

關燈
所宜,則方俗因可知矣。

     見其俗則知其化。

     百姓所好尚,直由君之化耳。

     夫抱真效誠者,感動天地,神踰方外,令行禁止, 抱至真,效丹誠,則天地随感而動,況於人乎?是能化備八方之外,法在心施之地也。

     誠通其道而達其意,雖無一言,天下萬民、禽獸鬼神與之變化, 誠能通達是道,雖幽暗異類,孰能不與之相感哉? 故太上神化,其下賞賢而罰暴。

     順物無迹,化之上也。

    民不忍欺,治之得也。

    一至誅勸,政之末也。

     老子曰:大道無為, 體寂漠也 無為即無有, 體亦無形。

     無有者弗居也, 無定方所。

     弗居者即處無形, 無所不在。

     無形者即不動, 虛故不造。

     不動者無言, 理絕名迹。

     無言者即靜而無聲無形, 名迹既無,影響何有? 無聲無形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耳目者,唯止於形聲之上。

     是謂微妙, 體則幽微,用成玄妙。

     是謂至神, 為能善貸生成,而特不得其朕,斯神之至者。

     綿綿若存,是謂天地之根。

     道體虛寂,生化無方,綿綿不窮,故為大塊之本也。

     道無形無聲,故聖人強為之形,以一句為名。

     夫道本無質,聲何立哉?蓋聖人強取途路之形,以字無名之體。

    一以指歸萬象,一以通貫性命,雖一句勝言,而形聲辄具,天下所适,莫不由之。

     天地之道,大以小為本,多以少為始。

     天地至大,以微為本。

    象物至多,以一為始。

     天子以天地為品,以萬物為資,功德至大,勢名至貴, 上天降聖子臨庶類,因天地以定尊卑之位,假萬物聿成貴賤之資,則可以至德。

    聖人功濟區宇,盛名威勢肅服寰海也。

     二德之美,與天地配, 且而與天地為品,萬物為資,成斯貴大之二德,自可比配兩儀矣。

    然其子於天,莫非立德之地,而稱此位為德者,亦所宜焉。

     故不可不軌,大道以為天下母。

     既德位配乎天地,即動用侔於造化,安可不執法大道,處無為之中,使夫天下日用而不知也? 老子曰:振窮補急,即名生利起,除害即功成。

     夫功名生於動作者也。

    振恤窮困,補救急難,固不免有仁惠之浮名,義濟之小利。

     世無災害,雖聖無所施其德, 向使天下各得,則聖人之德何所施為也? 上下和睦,雖賢無所立其功。

     君臣父子各當其分,則賢人之功成立無所也。

     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誠施無窮之知,寝說而不言,天下莫之知貴其不言者。

     夫有立德之迹,非含德也。

    循道而往,非抱道也。

    以其至乃稱至人。

    蓋推誠於中,任之自正者耳。

    雖知鑒無窮,而寝言玄默,故屍居環堵之室,而百姓自化。

    豈天下碌碌能貴其玄默之道哉? 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可物之道者,非自然之常道也;可命之名者,非靜體之常名也。

    故至人不處。

     着於竹帛,镂於金石,可傳於人,皆其粗也。

     功名書於竹帛,典法刊於金石,皆有迹之功,非無為之道。

    較而論之,信粗矣。

     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

     同濟治之心,異政化之路。

     末世之學者,不知道之所體一,德之所總要,取成事之迹,跪坐而言之, 教其迹者,固不周物,徒敬其遺言耳。

     雖博學多聞不免於亂。

     多聞禮義者,适足感時,非緻治之要也。

     老子曰: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說道, 精之為用,無迹而物化,非名言所及也。

     聖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情甚於言枭呼也。

     任乎精誠,其化如響。

    故端天下正矣。

     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 同立言而獨見信者,此以其誠信素着也。

     同令而行,誠在令外也。

     同出令而獨施行者,由其誠副於令,民皆從之。

     聖人在上,民化如神,情以先之也。

     以其信在言前,誠在令外,故其化如神之速矣。

     動於上,不應於下者,情令殊也。

     情猶誠也。

     三月嬰兒未知利害,而慈母愛之逾笃者,情也。

     嬰兒豈知親疏之利害也,然其慈愛彌厚,則交感之道明矣。

    故百姓無知,聖人無名,但相感而順也。

     故言之用者變,變乎小哉; 言教之化,不能變俗。

     不言之用者變,變乎大哉。

     精誠之感,天下皆化。

     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 由信傃智,莫不順其言。

    以誠至明,莫不副其意也。

     忠信形於内,感動應乎外,賢聖之化也。

     夫感道内着,化功外應也。

    賢謂君子,聖謂聖人,此所以同舉成章者,聖人抱君子之能,君子闡聖人之化耳。

     老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死以求名也,恩心藏於中,而不違其難也。

     夫為臣子者,豈釣忠孝之名以赴君親之難?然恩義感中,則自有忘生徇節之事矣。

     君子之憯怛,非正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

     君子懷仁,憯怛於世,非苟尚之直自中出,然不察其俗而教導之,則失於政矣。

     夜行聖人不慚於影,故君子慎其獨也, 聖人無私,君子居政。

    故雖處幽暗,而未嘗懾懼,且不負物,甯愧影哉? 舍近期遠塞矣。

     自得為近物應為遠舍其自得遠豈通哉。

     故聖人在上,即民樂其治,在下即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聖無私屬而以當濟為志,以濟之無極,是稱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