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二

關燈
骸之宜内自安矣。

    且一物将間,未可稱遊。

    今内外俱順,斯聖人之遊也哉。

     老子曰:若夫真人之遊也,即動乎至虛, 不知所礙。

     遊心乎大無, 不知所有。

     馳於方外, 不知所累。

     行於無門, 不知所由。

     聽於無聲,視於無形, 惟寂惟默,遊之真者。

     不拘於世,不系於俗。

     物系者乃非遊。

     故聖人之所以動天下者,真人不過也, 濟世化民,有為之迹。

    歸德遷善,豈非動哉?故體真之士不過至於是矣。

     賢人之所以矯世俗者,聖人不觀也。

     高行清節,情性外飾,上誘下藄,得非矯哉?故大化之聖不窺觀於是矣。

     夫人之拘於世俗,必形系而神洩,故不免於累。

     形系者,禮法所拘也。

    神洩者,智慮所散也。

    洩而不已,神将喪也。

    系而不已,質将困也。

    既困且喪,甯非累於生之大本哉? 使我可拘系者,必其命有在乎外者矣。

     信然也。

    若使我定為禮法所拘,則天命之分全屬於外物也。

     老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馳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 恬神自化,知則民詐。

     懷其仁誠之心,甘雨以時,五谷蕃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終歲獻貢。

     君能誠動於天,仁澤於下,故天為之應,民為之順,百官不曠有司之職,九州歲緻任土之貢者也。

     養民以公, 無為乃爾。

     威厲不誠, 不嚴而肅。

     法省不煩,教化如神,法寬刑緩,囹圄空虛,天下一俗,莫懷奸心, 夫适於民性,安於俗業,則奸何由而起也? 此聖人之恩也。

     聖人治民,蓋盡於此。

     夫上好取而無量,即下貪功而無讓, 君欲無極,則臣下叨竊其功名者也。

     民貧苦而分争生, 稅做多端,民貧苦也。

    困迫,固分争矣。

     事力勞而無功, 作無用之器物也。

     知詐萌生,盜賊滋彰, 知詐所以萌生,上好利之故也。

    求利無止,欲不盜不能濟矣。

     上下相一怨,号令不行。

    夫水濁者魚噞,喁政苛者即民亂, 水塵濁,魚不能遊樂,故憣喁以求息。

    政煩苛?民不複安業,故苟生以成亂也。

     上多欲即下多詐, 遂設詐以奉上欲。

     上煩擾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無以異於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不以道德為治,而以刑法為政,斯增亂之術者也。

     故聖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贍, 簡則易從,故可治也。

    少則常得,故皆贍也。

     不施而仁, 靜則各全。

     不言而信, 順則自應。

     不求而得, 足則無争。

     不為而成, 任則皆成。

     懷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誠,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影之像形,所修者本也。

     修身則民正,内誠則外應。

     老子曰:精神越於外,智慮蕩於内不能治形。

     人以形氣為生也。

    形以藏精,氣以安神。

    若動為物役,則反害精神,以資智慮而形虧,生理固亦宜焉。

     神之所用者遠,即所遺者近矣。

     自遠越其神,則近遺其形。

     故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言其神全者也。

    夫以氣聽,萬物之情可知。

    以神觀,萬化之理可驗。

    三才之内,精誠感通,甯假戶牖之所窺觀也? 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 役動不已,,彌喪真知。

     此言精誠發於内,神氣動於天下也。

     老子曰: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亟,自然至精之感,弗召而來,不去而往, 亟,數也。

    冬陽夏陰,物性歸之。

    而四節數遷,未嘗不爾,盡自然相感之道也。

     窈窈冥冥,不知所為者而功自成。

     夫可得其由者,非窈冥也。

    謂陰陽之功日新莫測也。

     待目而照見,待言而使命,其於為治難矣。

    臯陶喑而為大理,天下無虐刑,有貴乎言也。

    師曠瞽而為太宰,晉國無亂政,有貴乎見者。

    斯不待目而照見也。

     不言之令,不視之見,聖人所以為師。

     推誠者不召而應,任能者不察而明。

    聖人禦天下,宗師於是矣。

     民之化上,不從其言,從其所行。

     行者誠之表,故奉化於上。

    言者實之華,故未信於下也。

     故人君好勇,弗使鬥争而國家多難,其漸必有劫殺之亂矣。

    人君好色,弗使風議而國多昏亂,其積至於淫佚之難矣。

     上化於下,理之然也。

     故聖人精誠别於内, 以其内着,故稱别也。

     好憎明乎外,出言以副情,發号以明指。

    是故刑罰不足以移風,殺戮不足以禁奸, 内無精誠,法令不能行於外也。

     唯神化為貴, 貴乎無迹而化。

     精至為神,精之所動,若春氣之生,秋氣之殺也。

     精之為感,物莫不順。

    無德無怨,若二氣之行焉。

     故君子者,其猶射也,於此豪末,於彼尋丈矣。

     發矢有豪末之差,至的則為尋文之失也。

    言精誠有織芥之難,其於感也不亦遠乎? 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之。

     老子曰:縣法設賞而不能移風易俗者,誠心不抱也。

     夫人君推誠於外,則物信而無犯,恃智為治,則民詐而苟免。

    雖複縣法以禁暴,設賞以勸善,亦未足變於澆風薄俗也。

     故聽音則知其風, 情動則聲發,成文則善着。

    然聽音取聲,察聲見志。

    志有怨暢,而國風可知也。

     觀其樂則知其俗, 樂之為體,和民導政,官征不雜,以斂事物。

    然有治亂之所感,氣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