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道無私就也,無私去也,
無親疏私,故不涉去就也。
能者有餘,拙者不足,順之者利,逆之者兇。
能順自然之理,則動有餘利;在乎智慮之表,則無能而兇也。
是故以智為治者,難以持國,唯同乎大和,而持目然應者,為能有之。
天道之心時理俱協,斯大和之謂也。
人君絕智巧以同和,持無私以應物,則可任乎守天下也。
老子曰:夫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遠之即近,近之即疏,稽之不得,察之不虛。
夫道德者,用寄於有無;韋革者,聲之於虛實。
感則自應,求乃無方。
固心智之莫量,況耳目之能及也。
是故聖人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萬物不傷, 無私任物,理化将迎。
因彼應之,故不傷也。
其得之也乃失之也, 存所得於胸中,則失其妙用矣。
其失之也乃得之也。
至虛乃鑒。
故通於大和者,暗若醇醉而甘外以遊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
夫甘醉醇酎,尚全安息之分,冥順中外,固通天地之和。
若放心於自得之宗,遊神於混茫之際,雖迹與物接,複何礙哉? 此假不用而能成其用者也。
世以恩情,智為不用,今假此不用,以偶千變萬化之用也。
老子曰:昔黃帝之治天下,調日月之行,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曆之數,别男女,明上下, 斯制作禮法也。
昔黃帝之代,民喪真淳,情僞攸生,智力将在,遂至仰觀俛察,治變無為,誠乃利於當時,莫知萬世之弊矣。
使強不掩弱。
衆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讓畔,道不拾遺,市不豫賈, 然而所治之功着也。
當於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谷豎昌,鳳凰翔於庭,麒麟遊於郊。
然而有為之德應也。
虙戲氏之王天下也,枕方寝繩,殺秋約冬, 夫玄聖動用不越天網,故籍寝皆方繩也。
秋物成實,冬物伏藏,則反本耳。
是以聖人因二時之殺,約成全孝,複本之德耳。
負方洲,抱圜天, 道周天地。
陰陽所擁。
沈不通者,竅理之。
德合大和,氣自治矣。
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
天地既泰,災自滅矣。
其民童蒙,不知西東,行蹎蹎,視暝暝,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生, 已見《道原》篇。
浮遊泛然不知所本,罔養不知所往。
未親其親,故寄物為本。
寄即寄,故本無所往,浮遊罔養者,皆泛然無系之貌。
當此之時,禽獸蟲蛇無不懷其爪牙,藏其螫毒, 未知相任。
功揆天地。
無為之功,故比天地。
至黃帝要缪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揚其名, 不彰其功,功已彰矣。
不揚其名,名已揚矣。
且黃帝伐蚩尤於涿鹿之野,雖除害物,歸乎太祖,而恭讓之迹已着於将來。
要缪,卑小之貌。
隐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 天尊地卑,春生秋殺,蓋自然之理也。
而黃帝法像尊卑以垂衣裳,揆度時序以行殺伐,明真人之道,而已隐喪聖人之德,日新於世矣。
何則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
若同德于天,則智巧之類自為棄物也。
老子曰:天不定,日月無所載,地不定,草木無所立。
身不甯,是非無所形。
唯身之安靜,方能自正,是非之理也。
是故有真人然後有真知, 去俗之妄知,而真知見也。
其所持者不明,何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與。
夫持世俗之妄知以明真知者,難矣。
所謂真知者,無是非之知也。
則世人是非之知,何能真知?是不知哉。
積慧重貨,使民忻忻,人樂其生者,仁也。
儉用則重貨,厚澤則積惠耳。
舉大功,顯令名,禮君臣,正上下,明親疏,存危阙,繼絕世,立無後者,義也。
此皆裁斷以合其宜。
閉九竅,藏志意,棄聰明,反無識, 夫若是者,乃盡攝生保性之理。
芒然仿佯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芒然無知,在乎名利之外,随遇而适,得喪不能累也。
含陰吐陽而與萬物玄同者,德也。
順陰陽之太常,與物性而同得,乃德也。
是故道散而為德,德溢而為仁義, 溢猶失也。
仁義立而道德廢矣。
夫體離真淳,而使物得道散,為德之謂也。
故出於自然,方月太上之位矣。
夫德之将立,則所依之迹着矣。
着而保之,使不溢者,未之有也。
是以過由仁義焉。
夫由仁義以治物,則誘慕之教大縣於世,而自然之道無得之德,斯不虧乎? 老子曰:神越者言華,德蕩者行僞, 夫神以鑒物,德以全行。
故神之忽越,則言之失實;德之流蕩,則行之虧真也。
至精亡乎中,而言行觀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矣。
一至越蕩,則中無情實,而觀乎外物,發言成行也。
若然者,故為物役,不能自全耳。
又曰,中無精誠而言行居所觀之地,則蔽僞百姓,使彼循無行之政,效苟利之法。
賢者以多諱而避迹,愚者以日習而成性,斯乃有位者之不怛而以身役於物也。
精有愁盡而行無窮極,所守者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風。
愁猶耗也。
役於物故有耗盡之時矣。
且舉楷皆行,何可窮極?以不全之精應觸類之行,本且未定,甯免淫於俗哉? 是故聖人内修道術,而不外飾其仁義,知九竅四肢之宜,而遊乎精神之和,此聖人之遊也。
夫體道以成心衍者,則仁義之功外自着矣。
保精而以神遇者,,則形
能者有餘,拙者不足,順之者利,逆之者兇。
能順自然之理,則動有餘利;在乎智慮之表,則無能而兇也。
是故以智為治者,難以持國,唯同乎大和,而持目然應者,為能有之。
天道之心時理俱協,斯大和之謂也。
人君絕智巧以同和,持無私以應物,則可任乎守天下也。
老子曰:夫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遠之即近,近之即疏,稽之不得,察之不虛。
夫道德者,用寄於有無;韋革者,聲之於虛實。
感則自應,求乃無方。
固心智之莫量,況耳目之能及也。
是故聖人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萬物不傷, 無私任物,理化将迎。
因彼應之,故不傷也。
其得之也乃失之也, 存所得於胸中,則失其妙用矣。
其失之也乃得之也。
至虛乃鑒。
故通於大和者,暗若醇醉而甘外以遊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
夫甘醉醇酎,尚全安息之分,冥順中外,固通天地之和。
若放心於自得之宗,遊神於混茫之際,雖迹與物接,複何礙哉? 此假不用而能成其用者也。
世以恩情,智為不用,今假此不用,以偶千變萬化之用也。
老子曰:昔黃帝之治天下,調日月之行,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曆之數,别男女,明上下, 斯制作禮法也。
昔黃帝之代,民喪真淳,情僞攸生,智力将在,遂至仰觀俛察,治變無為,誠乃利於當時,莫知萬世之弊矣。
使強不掩弱。
衆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讓畔,道不拾遺,市不豫賈, 然而所治之功着也。
當於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谷豎昌,鳳凰翔於庭,麒麟遊於郊。
然而有為之德應也。
虙戲氏之王天下也,枕方寝繩,殺秋約冬, 夫玄聖動用不越天網,故籍寝皆方繩也。
秋物成實,冬物伏藏,則反本耳。
是以聖人因二時之殺,約成全孝,複本之德耳。
負方洲,抱圜天, 道周天地。
陰陽所擁。
沈不通者,竅理之。
德合大和,氣自治矣。
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
天地既泰,災自滅矣。
其民童蒙,不知西東,行蹎蹎,視暝暝,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生, 已見《道原》篇。
浮遊泛然不知所本,罔養不知所往。
未親其親,故寄物為本。
寄即寄,故本無所往,浮遊罔養者,皆泛然無系之貌。
當此之時,禽獸蟲蛇無不懷其爪牙,藏其螫毒, 未知相任。
功揆天地。
無為之功,故比天地。
至黃帝要缪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揚其名, 不彰其功,功已彰矣。
不揚其名,名已揚矣。
且黃帝伐蚩尤於涿鹿之野,雖除害物,歸乎太祖,而恭讓之迹已着於将來。
要缪,卑小之貌。
隐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 天尊地卑,春生秋殺,蓋自然之理也。
而黃帝法像尊卑以垂衣裳,揆度時序以行殺伐,明真人之道,而已隐喪聖人之德,日新於世矣。
何則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
若同德于天,則智巧之類自為棄物也。
老子曰:天不定,日月無所載,地不定,草木無所立。
身不甯,是非無所形。
唯身之安靜,方能自正,是非之理也。
是故有真人然後有真知, 去俗之妄知,而真知見也。
其所持者不明,何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與。
夫持世俗之妄知以明真知者,難矣。
所謂真知者,無是非之知也。
則世人是非之知,何能真知?是不知哉。
積慧重貨,使民忻忻,人樂其生者,仁也。
儉用則重貨,厚澤則積惠耳。
舉大功,顯令名,禮君臣,正上下,明親疏,存危阙,繼絕世,立無後者,義也。
此皆裁斷以合其宜。
閉九竅,藏志意,棄聰明,反無識, 夫若是者,乃盡攝生保性之理。
芒然仿佯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芒然無知,在乎名利之外,随遇而适,得喪不能累也。
含陰吐陽而與萬物玄同者,德也。
順陰陽之太常,與物性而同得,乃德也。
是故道散而為德,德溢而為仁義, 溢猶失也。
仁義立而道德廢矣。
夫體離真淳,而使物得道散,為德之謂也。
故出於自然,方月太上之位矣。
夫德之将立,則所依之迹着矣。
着而保之,使不溢者,未之有也。
是以過由仁義焉。
夫由仁義以治物,則誘慕之教大縣於世,而自然之道無得之德,斯不虧乎? 老子曰:神越者言華,德蕩者行僞, 夫神以鑒物,德以全行。
故神之忽越,則言之失實;德之流蕩,則行之虧真也。
至精亡乎中,而言行觀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矣。
一至越蕩,則中無情實,而觀乎外物,發言成行也。
若然者,故為物役,不能自全耳。
又曰,中無精誠而言行居所觀之地,則蔽僞百姓,使彼循無行之政,效苟利之法。
賢者以多諱而避迹,愚者以日習而成性,斯乃有位者之不怛而以身役於物也。
精有愁盡而行無窮極,所守者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風。
愁猶耗也。
役於物故有耗盡之時矣。
且舉楷皆行,何可窮極?以不全之精應觸類之行,本且未定,甯免淫於俗哉? 是故聖人内修道術,而不外飾其仁義,知九竅四肢之宜,而遊乎精神之和,此聖人之遊也。
夫體道以成心衍者,則仁義之功外自着矣。
保精而以神遇者,,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