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婦人産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論一首、證六條、方八首)
關燈
小
中
大
鹹寒。
以治狂惑邪氣。
夫寒則泥膈。
佐桂枝以宣導。
寒則傷胃。
佐甘草以和中。
有熱倍白薇。
白薇鹹寒。
能除熱也。
煩喘。
加柏實。
柏實辛平。
能治喘也。
用棗肉為丸者。
統和諸藥。
以安中益氣也。
武氏濟陰綱目雲。
中虛不可用石膏。
煩亂不可用桂枝。
此方以甘草七分。
配衆藥六分。
又以棗肉為丸。
仍以一丸飲下。
可想其立方之微。
用藥之難。
審虛實之不易也。
仍飲服者。
尤慮夫虛虛之禍耳。
用是方者亦當深省。
【産後下利虛極。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脈經。
作熱痢重下新産虛極。
千金。
利虛間。
有兼字。
) 【〔尤〕】傷寒熱利下重者。
白頭翁湯主之。
寒以勝熱。
苦以燥濕也。
此亦熱利下重。
而當産後虛極則加阿膠救陰。
甘草補中生湯。
且以緩連柏之苦也。
案金鑒雲。
此條文義證藥不合。
不釋。
蓋以其虛極而用苦寒之品也。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千金。
名白頭翁湯。
)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案千金各二兩)柏皮(各三兩)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内膠令消盡。
分溫三服。
】 張氏醫通雲。
傷寒厥陰證。
熱利下重者。
用白頭翁湯。
苦寒治熱。
以堅腸胃。
此産後氣血兩虛。
故加阿膠甘草。
然下利血滞也。
古人雲。
血行則利自止。
此方豈獨治産後哉。
【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在草蓐。
自發露得風。
四肢苦煩熱。
頭痛者。
與小柴胡湯。
頭不痛但煩者。
此湯主之。
(千金。
煩者。
作煩熱。
) 黃芩(一兩)苦參(二兩)幹地黃(四兩千金。
二兩上。
有各字。
)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多吐下蟲。
】(千金。
六升下有去滓二字。
) 【〔徐〕】在草蓐。
是未離産所也。
自發露得風。
是揭蓋衣被。
稍有不慎而暫感也。
産後陰虛。
四肢在亡血之後。
陽氣獨盛。
又得微風。
則苦煩熱。
然表多則上入而頭痛。
當以上焦為重。
故主小柴胡和解。
若從下受之。
而濕熱結于下。
則必生蟲。
頭不痛。
故以黃芩消熱為君。
苦參去風殺蟲為臣。
而以地黃補其元陰為佐。
曰多吐下蟲。
謂蟲得苦參。
必不安。
其上出下出。
故未可知也。
案别錄雲。
苦參除伏熱。
本方所用。
蓋不在殺蟲。
當考千金傷寒雜治門。
【千金内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産後虛羸不足。
腹中刺痛不止。
吸吸少氣。
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
不能食飲。
産後一月。
日得服四五劑為善。
令人強壯。
宜(千金。
刺作。
中急作拘急。
無摩字。
宜作方。
)】 【當歸(四兩)桂枝(三兩)芍藥(六兩○千金作五兩)生姜(三兩○千金作六兩)甘草(五兩)大棗(十二枚○千金作十八枚)】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一日令盡。
若大虛加饴糖六兩。
湯成内之于火上。
暖令饴消。
若去血過多。
崩傷内衄不止。
加地黃六兩。
阿膠二兩。
合八味。
湯成内阿膠。
若無當歸。
以芎代之。
若無生姜。
以幹姜代之。
】(案内衄。
千金作内竭。
非也。
千金翼。
與本條同。
巢源雲。
吐血有三種。
一日内衄。
出血如鼻衄。
但不從鼻孔出。
或去數升。
乃至斛。
是也。
若無生姜以下。
千金無。
) 【〔沈〕】産後體雖無病。
血海必虛。
若中氣充實。
氣血雖虛。
易能恢複。
或後天不能生血。
充于血海。
則見虛羸不足。
但血海虛。
而經絡之虛。
是不待言。
因氣血不利。
而瘀則腹中刺痛不止。
沖任督帶内虛。
則少腹中急摩痛。
引腰背。
脾冒氣虛。
則吸吸少氣。
不能食飲。
故用桂枝湯。
調和營衛。
加當歸欲補血之功居多。
若大虛加膠饴。
峻補脾胃。
而生氣血。
若去血過多。
崩傷内衄。
乃血海真陰大虧。
故加地黃阿膠以培之。
方後雲。
無生姜。
以幹姜代之。
乃溫補之中。
兼引血藥入血分生血。
其義更妙。
張氏醫通雲。
按此即黃建中之變法。
彼用黃。
以助外衛之陽。
此用當歸。
以調内營之血。
兩不移易之定法也。
千金芍藥湯。
治産後苦腹少痛方。
即小建中湯。
用膠饴八兩。
以治狂惑邪氣。
夫寒則泥膈。
佐桂枝以宣導。
寒則傷胃。
佐甘草以和中。
有熱倍白薇。
白薇鹹寒。
能除熱也。
煩喘。
加柏實。
柏實辛平。
能治喘也。
用棗肉為丸者。
統和諸藥。
以安中益氣也。
武氏濟陰綱目雲。
中虛不可用石膏。
煩亂不可用桂枝。
此方以甘草七分。
配衆藥六分。
又以棗肉為丸。
仍以一丸飲下。
可想其立方之微。
用藥之難。
審虛實之不易也。
仍飲服者。
尤慮夫虛虛之禍耳。
用是方者亦當深省。
【産後下利虛極。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脈經。
作熱痢重下新産虛極。
千金。
利虛間。
有兼字。
) 【〔尤〕】傷寒熱利下重者。
白頭翁湯主之。
寒以勝熱。
苦以燥濕也。
此亦熱利下重。
而當産後虛極則加阿膠救陰。
甘草補中生湯。
且以緩連柏之苦也。
案金鑒雲。
此條文義證藥不合。
不釋。
蓋以其虛極而用苦寒之品也。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千金。
名白頭翁湯。
)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案千金各二兩)柏皮(各三兩)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内膠令消盡。
分溫三服。
】 張氏醫通雲。
傷寒厥陰證。
熱利下重者。
用白頭翁湯。
苦寒治熱。
以堅腸胃。
此産後氣血兩虛。
故加阿膠甘草。
然下利血滞也。
古人雲。
血行則利自止。
此方豈獨治産後哉。
【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在草蓐。
自發露得風。
四肢苦煩熱。
頭痛者。
與小柴胡湯。
頭不痛但煩者。
此湯主之。
(千金。
煩者。
作煩熱。
) 黃芩(一兩)苦參(二兩)幹地黃(四兩千金。
二兩上。
有各字。
)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多吐下蟲。
】(千金。
六升下有去滓二字。
) 【〔徐〕】在草蓐。
是未離産所也。
自發露得風。
是揭蓋衣被。
稍有不慎而暫感也。
産後陰虛。
四肢在亡血之後。
陽氣獨盛。
又得微風。
則苦煩熱。
然表多則上入而頭痛。
當以上焦為重。
故主小柴胡和解。
若從下受之。
而濕熱結于下。
則必生蟲。
頭不痛。
故以黃芩消熱為君。
苦參去風殺蟲為臣。
而以地黃補其元陰為佐。
曰多吐下蟲。
謂蟲得苦參。
必不安。
其上出下出。
故未可知也。
案别錄雲。
苦參除伏熱。
本方所用。
蓋不在殺蟲。
當考千金傷寒雜治門。
【千金内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産後虛羸不足。
腹中刺痛不止。
吸吸少氣。
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
不能食飲。
産後一月。
日得服四五劑為善。
令人強壯。
宜(千金。
刺作。
中急作拘急。
無摩字。
宜作方。
)】 【當歸(四兩)桂枝(三兩)芍藥(六兩○千金作五兩)生姜(三兩○千金作六兩)甘草(五兩)大棗(十二枚○千金作十八枚)】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一日令盡。
若大虛加饴糖六兩。
湯成内之于火上。
暖令饴消。
若去血過多。
崩傷内衄不止。
加地黃六兩。
阿膠二兩。
合八味。
湯成内阿膠。
若無當歸。
以芎代之。
若無生姜。
以幹姜代之。
】(案内衄。
千金作内竭。
非也。
千金翼。
與本條同。
巢源雲。
吐血有三種。
一日内衄。
出血如鼻衄。
但不從鼻孔出。
或去數升。
乃至斛。
是也。
若無生姜以下。
千金無。
) 【〔沈〕】産後體雖無病。
血海必虛。
若中氣充實。
氣血雖虛。
易能恢複。
或後天不能生血。
充于血海。
則見虛羸不足。
但血海虛。
而經絡之虛。
是不待言。
因氣血不利。
而瘀則腹中刺痛不止。
沖任督帶内虛。
則少腹中急摩痛。
引腰背。
脾冒氣虛。
則吸吸少氣。
不能食飲。
故用桂枝湯。
調和營衛。
加當歸欲補血之功居多。
若大虛加膠饴。
峻補脾胃。
而生氣血。
若去血過多。
崩傷内衄。
乃血海真陰大虧。
故加地黃阿膠以培之。
方後雲。
無生姜。
以幹姜代之。
乃溫補之中。
兼引血藥入血分生血。
其義更妙。
張氏醫通雲。
按此即黃建中之變法。
彼用黃。
以助外衛之陽。
此用當歸。
以調内營之血。
兩不移易之定法也。
千金芍藥湯。
治産後苦腹少痛方。
即小建中湯。
用膠饴八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