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婦人産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論一首、證六條、方八首)
關燈
小
中
大
嘔汗出。
雖久陽旦證續在耳。
可與陽旦湯。
】(〔原注〕即桂枝湯方。
見下利中。
○脈經作婦人産得風。
心下悶。
作心下堅。
徐沈作産後中風續續。
) 【〔徐〕】此段言産後中風。
遷延不愈。
而表裡雜見者。
仍當去其風也。
謂中風之輕者。
數十日不解。
似乎不可責表。
然頭疼惡寒汗出。
時有熱。
皆表證也。
心下悶幹嘔。
太陽之邪欲内入。
而内不受也。
今陽旦證仍在。
陽旦湯何不可與。
而因循以緻誤也。
案陽旦湯。
徐沈尤金鑒。
為桂枝湯加黃芩。
而魏則據傷寒論證象陽旦條。
為桂枝加附子。
并誤。
唯程根據原注為是。
張氏醫通雲。
舉此與上文承氣湯。
為表裡之例。
【産後中風。
發熱面正赤。
喘而頭痛。
竹葉湯主之。
】(喘而。
千金。
作喘氣。
頭痛。
聖濟。
作頭目昏痛。
) 【〔尤〕】此産後表有邪。
而裡适虛之證。
若攻其表。
則氣浮易脫。
若補其裡。
則表多不服。
竹葉湯。
用竹葉葛根桂枝防風桔梗。
解外之風熱。
人參附子。
固裡之脫。
甘草姜棗。
以調陰陽之氣。
而使其平。
乃表裡兼濟之法。
凡風熱外淫。
而裡氣不固者。
宜于此取則焉。
【〔沈〕】産後最易變為柔痙。
故發熱頭痛。
雖屬太陽表證。
恐隐痙病之機。
所以方後雲。
頸項強。
加大附子一枚。
案金鑒雲。
産後中風之下。
當有病痙者之三字。
始與方合。
若無此三字。
則人參附子。
施之于中風發熱可乎。
而又以竹葉命名者。
何所謂也。
且方内有頸項強用大附子之文。
本篇有證無方。
則可知必有脫簡。
此注恐非。
是方蓋防發痙之漸。
若至直發痙。
則難奏效也。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千金作一握)葛根(三兩)防風(案千金用二兩)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大棗(十五枚)生姜(五兩)附子(一枚炮○活人書不用) 上十味。
以水一鬥。
煮取二升半。
分溫三服。
溫覆使汗出。
○頸項強。
用大附子一枚。
破之如豆大。
前藥揚去沫。
嘔者。
加半夏半升。
洗。
】(千金。
分上。
有去滓二字。
無一枚以下十二字。
前。
趙本作煎。
徐注豆大下雲。
該是入字。
案據徐則豆下句。
) 【〔程〕】産後血虛。
多汗出。
喜中風。
故令病痙。
今證中未至背反張。
而發熱面赤頭痛。
亦風痙之漸。
故用竹葉主風痙。
防風治内痙。
葛根治剛。
桂枝治柔痙。
生姜散風邪。
桔梗除風痹。
辛以散之之劑也。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佐人參以固衛。
附子以溫經。
甘草以和諸藥。
大棗以助十二經。
同諸風劑。
則發中有補。
為産後中風之大劑也。
頸項強急。
痙病也。
加附子以散寒。
嘔者。
風擁氣逆也。
加半夏以散逆。
張氏醫通雲。
此桂枝湯。
去芍藥。
加竹葉葛防桔梗人參。
因方後所加附子向來混入方内。
案醫通。
載本方。
去附子。
蓋本于活人書。
又雲。
附子恐是方後所加。
治頸項強者。
以邪在太陽禁固其筋脈。
不得屈伸。
故用附子。
溫經散寒。
揚去沫者。
不使辛熱上浮之氣。
助其虛陽上逆也。
若邪在胸而嘔。
加半夏治之。
上言破之如豆。
入前藥。
舊本作如豆大。
今如徐忠可駁正。
【婦人乳中虛。
煩亂嘔逆。
安中益氣。
竹皮大丸主之。
】(乳。
脈經。
作産。
) 【〔程〕】胃者。
水谷氣血之海。
産後則血氣虛。
而胃氣逆。
故煩亂嘔逆。
【〔尤〕】婦人乳中虛。
煩亂嘔逆者。
乳子之時。
氣虛火勝。
内亂而上逆也。
案乳中。
蓋在草蓐之謂。
故脈經作産中。
而沈雲。
乳者乳子之婦也。
魏雲。
乳即血也。
初産血虛。
沈雲。
乳下。
當有閉字。
謂乳閉而不通也。
金鑒雲。
此條文義證藥未詳。
張璐雲。
乳中虛。
言乳哺而乳汁去多。
并誤。
【竹皮大丸方(活人雲。
治虛煩。
載之于丈夫諸方中。
)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上五味。
末之。
棗肉和丸彈子大。
以飲服一丸。
日三夜二服。
有熱者。
倍白薇。
煩喘者。
加柏實一分。
】活人書。
柏實。
作枳實。
【〔程〕】竹茹甘寒。
以除嘔。
石膏辛寒。
以除煩逆。
白薇
雖久陽旦證續在耳。
可與陽旦湯。
】(〔原注〕即桂枝湯方。
見下利中。
○脈經作婦人産得風。
心下悶。
作心下堅。
徐沈作産後中風續續。
) 【〔徐〕】此段言産後中風。
遷延不愈。
而表裡雜見者。
仍當去其風也。
謂中風之輕者。
數十日不解。
似乎不可責表。
然頭疼惡寒汗出。
時有熱。
皆表證也。
心下悶幹嘔。
太陽之邪欲内入。
而内不受也。
今陽旦證仍在。
陽旦湯何不可與。
而因循以緻誤也。
案陽旦湯。
徐沈尤金鑒。
為桂枝湯加黃芩。
而魏則據傷寒論證象陽旦條。
為桂枝加附子。
并誤。
唯程根據原注為是。
張氏醫通雲。
舉此與上文承氣湯。
為表裡之例。
【産後中風。
發熱面正赤。
喘而頭痛。
竹葉湯主之。
】(喘而。
千金。
作喘氣。
頭痛。
聖濟。
作頭目昏痛。
) 【〔尤〕】此産後表有邪。
而裡适虛之證。
若攻其表。
則氣浮易脫。
若補其裡。
則表多不服。
竹葉湯。
用竹葉葛根桂枝防風桔梗。
解外之風熱。
人參附子。
固裡之脫。
甘草姜棗。
以調陰陽之氣。
而使其平。
乃表裡兼濟之法。
凡風熱外淫。
而裡氣不固者。
宜于此取則焉。
【〔沈〕】産後最易變為柔痙。
故發熱頭痛。
雖屬太陽表證。
恐隐痙病之機。
所以方後雲。
頸項強。
加大附子一枚。
案金鑒雲。
産後中風之下。
當有病痙者之三字。
始與方合。
若無此三字。
則人參附子。
施之于中風發熱可乎。
而又以竹葉命名者。
何所謂也。
且方内有頸項強用大附子之文。
本篇有證無方。
則可知必有脫簡。
此注恐非。
是方蓋防發痙之漸。
若至直發痙。
則難奏效也。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千金作一握)葛根(三兩)防風(案千金用二兩)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大棗(十五枚)生姜(五兩)附子(一枚炮○活人書不用) 上十味。
以水一鬥。
煮取二升半。
分溫三服。
溫覆使汗出。
○頸項強。
用大附子一枚。
破之如豆大。
前藥揚去沫。
嘔者。
加半夏半升。
洗。
】(千金。
分上。
有去滓二字。
無一枚以下十二字。
前。
趙本作煎。
徐注豆大下雲。
該是入字。
案據徐則豆下句。
) 【〔程〕】産後血虛。
多汗出。
喜中風。
故令病痙。
今證中未至背反張。
而發熱面赤頭痛。
亦風痙之漸。
故用竹葉主風痙。
防風治内痙。
葛根治剛。
桂枝治柔痙。
生姜散風邪。
桔梗除風痹。
辛以散之之劑也。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佐人參以固衛。
附子以溫經。
甘草以和諸藥。
大棗以助十二經。
同諸風劑。
則發中有補。
為産後中風之大劑也。
頸項強急。
痙病也。
加附子以散寒。
嘔者。
風擁氣逆也。
加半夏以散逆。
張氏醫通雲。
此桂枝湯。
去芍藥。
加竹葉葛防桔梗人參。
因方後所加附子向來混入方内。
案醫通。
載本方。
去附子。
蓋本于活人書。
又雲。
附子恐是方後所加。
治頸項強者。
以邪在太陽禁固其筋脈。
不得屈伸。
故用附子。
溫經散寒。
揚去沫者。
不使辛熱上浮之氣。
助其虛陽上逆也。
若邪在胸而嘔。
加半夏治之。
上言破之如豆。
入前藥。
舊本作如豆大。
今如徐忠可駁正。
【婦人乳中虛。
煩亂嘔逆。
安中益氣。
竹皮大丸主之。
】(乳。
脈經。
作産。
) 【〔程〕】胃者。
水谷氣血之海。
産後則血氣虛。
而胃氣逆。
故煩亂嘔逆。
【〔尤〕】婦人乳中虛。
煩亂嘔逆者。
乳子之時。
氣虛火勝。
内亂而上逆也。
案乳中。
蓋在草蓐之謂。
故脈經作産中。
而沈雲。
乳者乳子之婦也。
魏雲。
乳即血也。
初産血虛。
沈雲。
乳下。
當有閉字。
謂乳閉而不通也。
金鑒雲。
此條文義證藥未詳。
張璐雲。
乳中虛。
言乳哺而乳汁去多。
并誤。
【竹皮大丸方(活人雲。
治虛煩。
載之于丈夫諸方中。
)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上五味。
末之。
棗肉和丸彈子大。
以飲服一丸。
日三夜二服。
有熱者。
倍白薇。
煩喘者。
加柏實一分。
】活人書。
柏實。
作枳實。
【〔程〕】竹茹甘寒。
以除嘔。
石膏辛寒。
以除煩逆。
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