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證三條、方九首)

關燈
三服。

    小便利則愈。

    】 張氏醫通雲。

    膀胱者。

    主藏津液。

    氣化出溺。

    外利經脈。

    上行至頭。

    為諸陽之表。

    今膀胱氣不化。

    水溺不得出。

    外不利經脈。

    所以身重灑灑惡寒。

    起即頭眩。

    但利小便。

    則水去而經氣行。

    表病自愈。

    用葵子。

    直入膀胱。

    以利癃閉。

    佐茯苓以滲水道也。

    千金。

    治妊娠小便不利方。

    (即本方。

    外台引千金翼。

    主療亦同。

    千金注。

    引本經文同。

    ) 婦人良方。

    葵子散。

    治妊娠小便不利。

    身重惡寒。

    起則眩暈。

    及水腫者。

    王子亨雲。

    妊娠小便不通。

    特避寒藥。

    (又名茯苓湯。

    ) 葵子(五兩)茯苓(三兩) 上二味。

    為末。

    每服二錢。

    米飲調下。

    小便利則愈。

    時氏産經雲。

    如不通。

    恐是轉胞。

    加發灰少許調服。

    極妙。

    (葵子。

    用黃葵子。

    ) 聖惠方。

    葵子散。

    治妊娠身體浮腫。

    小便不利。

    灑淅惡寒。

    即本方。

    加漢防己。

    凡三味。

    各二兩。

     【婦人妊娠。

    宜常服當歸散主之。

    】(脈經。

    此下。

    有即易産無疾苦六字。

    ) 【〔尤〕】妊娠之後。

    最慮濕熱傷動胎氣。

    故于芎歸芍藥養血之中。

    用白術除濕。

    黃芩除熱。

    丹溪稱黃芩白術。

    為安胎之聖藥。

    夫芩術非能安胎者。

    去其濕熱。

    而胎自安耳。

     【〔鑒〕】妊娠無病。

    不須服藥。

    若其人瘦而有熱。

    恐耗血傷胎。

    宜常服此以安之。

     【當歸散方 當歸黃芩芍藥芎(各一斤)白術(半斤) 上五味。

    杵為散。

    酒飲服方寸匕。

    日再服。

    妊娠常服即易産。

    胎無苦疾。

    産後百病悉主之。

    】(汪氏醫學原理有人參。

    ) 方氏丹溪心法附餘雲。

    此方養血清熱之劑也。

    瘦人血少有熱。

    胎動不安。

    素曾半産者。

    皆宜服之。

    以清其源而無患也。

    王氏明醫雜着雲。

    調理妊娠。

    在于清熱養血。

    條實黃芩為安胎聖藥。

    清熱故也。

    暑月宜加之。

    養胎全在脾胃。

    譬猶懸鐘于梁。

    梁軟則鐘下墜。

    折則堕矣。

    故白術補脾。

    為安胎君藥。

    外台古今錄驗。

    術湯。

    療妊娠卒得心痛欲死。

    千金治妊娠腹中滿痛。

    叉心不得飲食。

    即本方。

    去芎當歸。

    上三味切。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半日全盡。

    微下水。

    令易生。

    易簡方。

    治經三四月不行。

    或一月再至。

    即本方。

    加山茱萸。

     【妊娠養胎。

    白術散主之。

    】 【〔尤〕】妊娠傷胎。

    有因濕熱者。

    亦有因濕寒者。

    随人髒氣之陰陽。

    而各異也。

    當歸散。

    正治濕熱之劑。

    白術散。

    白術牡蛎燥濕。

    川芎溫血。

    蜀椒去寒。

    則正治濕寒之劑也。

    仲景并列于此。

    其所以诏示後人者深矣。

     【白術散方(〔原注〕見外台。

    ○外台引古今錄驗雲。

    裴伏張仲景方。

    ) 白術芎蜀椒(三分去汗)牡蛎(外台白術芎各四分牡蛎二分) 上四味。

    杵為散。

    酒服一錢匕。

    日三服。

    夜一服。

    但苦痛。

    加芍藥。

    心下毒痛。

    倍加芎。

    心煩吐痛。

    不能食飲。

    加細辛一兩。

    半夏大者二十枚。

    服之後。

    更以醋漿水服之。

    若嘔。

    以醋漿水服之。

    複不解者。

    小麥汁服之。

    已後渴者。

    大麥粥服之。

    病雖愈服之勿置。

    】(苦痛。

    徐雲。

    脫一腹字。

    沈本作苦腹痛。

    吐痛。

    外台。

    作吐唾。

    為是。

    ) 【〔程〕】白術主安胎為君。

    芎主養胎為臣。

    蜀椒主溫胎為佐。

    牡蛎主固胎為使。

    按瘦而多火者。

    宜用當歸散。

    肥而有寒者。

    宜用白術散。

    不可混施也。

    芍藥能緩中。

    故苦痛者加之。

    芎能溫中。

    故毒痛者倍之。

    痰飲在心膈故令心煩吐痛。

    不能食飲。

    加細辛破痰下水。

    半夏消痰去水。

    更服漿水以調中。

    若嘔者。

    複用漿水。

    服藥以止嘔。

    嘔不止。

    再易小麥汁以和胃。

    嘔止而胃無津液作渴者。

    食大麥粥。

    以生津液。

    病愈服之勿置者。

    以大麥粥。

    能調中補脾。

    故可常服。

    非指上藥可常服也。

    徐雲。

    予治迪可弟婦。

    未孕即痰嗽見血。

    既孕而不減人瘦。

    予以此方治之。

    因其腹痛。

    加芍藥兩大劑。

    而痰少嗽止。

    人爽胎安。

    和劑局方白術散。

    調補沖任。

    扶養胎氣。

    治妊娠宿有風冷。

    胎痿不長。

    或失于将理。

    動傷胎氣。

    多緻損堕懷孕。

    常服壯氣益血。

    保護胎藏。

    (即本方。

    三因同。

    ) 婦人良方。

    白術丸。

    (主療同前局方白術散。

    ) 即本方。

    加阿膠地黃當歸。

    上為末。

    蜜為丸。

    如梧子。

    米飲吞三四十丸。

    酒醋湯亦可。

     【婦人傷胎懷身。

    腹滿不得小便。

    從腰以下。

    重如有水氣狀。

    懷身七月。

    太陰當養不養。

    此心氣實。

    當刺瀉勞宮及關元。

    小便微利則愈。

    】(〔原注〕見玉函。

    ○玉函。

    傷胎。

    作傷寒。

    關元。

    作小腸之募。

    無微利之微字。

    ) 【〔程〕】七月手太陰肺經養胎。

    金為火乘。

    則肺金受傷。

    而胎失所養。

    又不能通調水道。

    故有腹滿不得小便。

    從腰以下有如水氣狀也。

    勞宮穴。

    在手心厥陰心主穴也。

    瀉之則火不乘金矣。

    關元穴在臍下。

    為小腸之募。

    瀉之則小便通利矣。

    此穴不可妄用。

    刺之能落胎。

    案金鑒雲。

    文義未詳。

    此穴刺之落胎。

    必是錯簡。

    不釋。

    此說固是。

    然根據玉函。

    傷胎。

    作傷寒。

    乃義稍通。

    徐子才逐月養胎方雲。

    妊娠七月。

    手太陰脈養。

    不可針灸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