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論一首、脈證一條、方五首)
關燈
小
中
大
理。
方用之多年。
炙熟其味鮮美。
恒得其功。
本草言有毒者。
南北所産不同耳。
【問曰。
病腹痛有蟲。
其脈何以别之。
師曰。
腹中痛。
其脈當沉。
若弦反洪大。
故有蛔蟲。
】 【〔尤〕】腹痛脈多伏。
陽氣内閉也。
或弦者。
邪氣入中也。
若反洪大。
則非正氣與外邪為病。
乃蛔動而氣厥也。
然必兼有吐涎心痛等證。
如下條所雲。
乃無疑耳。
【蛔蟲之為病。
令人吐涎。
心痛發作有時。
毒藥不止者。
甘草粉蜜湯主之。
】 【〔程〕】巢元方曰。
蛔蟲長五寸。
至一尺。
發則心腹作痛。
口喜唾涎及清水。
貫傷心則死。
靈樞經曰。
蟲動則胃緩。
胃緩則廉泉開。
故涎下。
是以令人吐涎也。
心痛者。
非蛔蟲貫心。
乃蛔蟲上入胃脘。
即痛。
下入胃中即止。
是以發作有時也。
若毒藥不能止。
用甘草粉蜜湯。
從其性以治之。
【〔尤〕】吐涎。
吐出清水也。
心痛。
痛如咬齧。
時時上下是也。
發作有時者。
蛔飽而靜則痛立止。
蛔饑求食則痛複發也。
毒藥。
即錫粉雷丸等。
殺蟲之藥。
毒藥者折之。
以其惡也。
甘草粉蜜湯誘之。
以其所喜也。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粉(一兩重○趙及諸本無重字)蜜(四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先煮甘草。
取二升。
去滓内粉。
蜜攪令和。
煎如薄粥。
溫服一升。
瘥即止。
】 案粉。
諸注以為鉛粉。
尤雲。
誘使蟲食甘味既盡。
毒性旋發。
而蟲患乃除。
此醫藥之變詐也。
此解甚巧。
然古單稱粉者。
米粉也。
釋名雲。
粉。
分也。
研米使分散也。
說文。
粉。
敷面者也。
徐曰。
古敷面。
亦用米粉。
傷寒論。
豬膚湯。
所用白粉。
亦米粉耳。
故萬氏保命歌括。
載本方雲。
治蟲齧心痛毒藥不止者。
粉。
乃用粳米粉。
而千金諸書。
借以治藥毒。
并不用鉛粉。
蓋此方非殺蟲之劑。
乃不過用甘平安胃之品。
而使蛔安。
應驗之于患者。
始知其妙而已。
甘味蛔所喜。
東方朔神異經雲。
南方有甘蔗之林。
其高百丈。
圍三尺八寸。
促節多汁。
甜如蜜。
咋齧其汁。
令人潤澤。
可以節蛔蟲。
人腹中蛔蟲。
其狀如蚓。
此消谷蟲也。
多則傷人。
少則谷不消。
是甘蔗能減多益少。
凡蔗亦然。
此所以得甘味而平也。
千金方。
解鸩毒。
及一切毒藥不止。
煩懑方。
即本方。
粉。
用粱米粉。
(千金翼同。
外台。
引翼。
作白粱粉。
聖濟總錄。
用葛粉。
楊氏家藏方。
用綠豆粉。
聖濟。
名甘草飲。
) 【蛔厥者。
當吐蛔。
令病者靜而複時煩。
此為髒寒蛔上入膈。
故煩。
須臾複止。
得食而嘔。
又煩者。
蛔聞食臭出。
其人當自吐蛔。
】(案柯氏來蘇集。
作此非髒寒。
蛔上入膈。
非也。
) 【〔尤〕】蛔厥。
蛔動而厥。
心痛吐涎手足冷也。
蛔動而上逆。
則當吐蛔。
蛔暫安而複動。
則病亦靜而複時煩也。
然蛔之所以時安而時上者何也。
蟲性喜溫。
髒寒則蟲不安而上膈。
蟲喜得食。
髒虛則蛔複上而求食。
故以人參姜附之屬。
益虛溫胃為主。
而以烏梅椒連之屬。
苦酸辛氣味。
以折其上入之勢也。
【蛔厥者。
烏梅丸主之。
】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幹姜(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川椒(四兩去汗)桂枝(六兩)人參黃柏(各六兩) 上十味。
異搗篩。
合治之。
以苦酒。
漬烏梅一宿。
去核。
蒸之五升米下。
飯熟搗成泥。
和藥令相得。
内臼中。
與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子大。
先食飲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臭等物。
】 【〔鑒〕】李曰。
烏梅味酸。
黃連黃柏味苦。
桂枝蜀椒幹姜細辛味辛。
以蛔得酸則止。
得苦則安。
得甘則動于上。
得辛則伏于下也。
然胃氣虛寒。
人參附子。
以溫補之。
吐亡津液。
當歸以辛潤之。
則蛔厥可愈矣。
(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 案此方。
主胃虛而寒熱錯雜。
以緻蛔厥者。
故藥亦用寒熱錯雜之品治之。
而有胃虛以偏于寒而動蛔者。
陶華用立安蛔理中湯主之。
(即理中湯。
加烏梅花椒。
出全生集。
)而有胃不虛以偏于熱而動蛔者。
汪琥因制清中安蛔湯主之。
(黃連。
黃柏。
枳實。
烏梅。
川椒。
出傷寒辨注。
)此各取本方之半。
而治其所偏也。
對證施之。
皆有奇效。
方用之多年。
炙熟其味鮮美。
恒得其功。
本草言有毒者。
南北所産不同耳。
【問曰。
病腹痛有蟲。
其脈何以别之。
師曰。
腹中痛。
其脈當沉。
若弦反洪大。
故有蛔蟲。
】 【〔尤〕】腹痛脈多伏。
陽氣内閉也。
或弦者。
邪氣入中也。
若反洪大。
則非正氣與外邪為病。
乃蛔動而氣厥也。
然必兼有吐涎心痛等證。
如下條所雲。
乃無疑耳。
【蛔蟲之為病。
令人吐涎。
心痛發作有時。
毒藥不止者。
甘草粉蜜湯主之。
】 【〔程〕】巢元方曰。
蛔蟲長五寸。
至一尺。
發則心腹作痛。
口喜唾涎及清水。
貫傷心則死。
靈樞經曰。
蟲動則胃緩。
胃緩則廉泉開。
故涎下。
是以令人吐涎也。
心痛者。
非蛔蟲貫心。
乃蛔蟲上入胃脘。
即痛。
下入胃中即止。
是以發作有時也。
若毒藥不能止。
用甘草粉蜜湯。
從其性以治之。
【〔尤〕】吐涎。
吐出清水也。
心痛。
痛如咬齧。
時時上下是也。
發作有時者。
蛔飽而靜則痛立止。
蛔饑求食則痛複發也。
毒藥。
即錫粉雷丸等。
殺蟲之藥。
毒藥者折之。
以其惡也。
甘草粉蜜湯誘之。
以其所喜也。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粉(一兩重○趙及諸本無重字)蜜(四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先煮甘草。
取二升。
去滓内粉。
蜜攪令和。
煎如薄粥。
溫服一升。
瘥即止。
】 案粉。
諸注以為鉛粉。
尤雲。
誘使蟲食甘味既盡。
毒性旋發。
而蟲患乃除。
此醫藥之變詐也。
此解甚巧。
然古單稱粉者。
米粉也。
釋名雲。
粉。
分也。
研米使分散也。
說文。
粉。
敷面者也。
徐曰。
古敷面。
亦用米粉。
傷寒論。
豬膚湯。
所用白粉。
亦米粉耳。
故萬氏保命歌括。
載本方雲。
治蟲齧心痛毒藥不止者。
粉。
乃用粳米粉。
而千金諸書。
借以治藥毒。
并不用鉛粉。
蓋此方非殺蟲之劑。
乃不過用甘平安胃之品。
而使蛔安。
應驗之于患者。
始知其妙而已。
甘味蛔所喜。
東方朔神異經雲。
南方有甘蔗之林。
其高百丈。
圍三尺八寸。
促節多汁。
甜如蜜。
咋齧其汁。
令人潤澤。
可以節蛔蟲。
人腹中蛔蟲。
其狀如蚓。
此消谷蟲也。
多則傷人。
少則谷不消。
是甘蔗能減多益少。
凡蔗亦然。
此所以得甘味而平也。
千金方。
解鸩毒。
及一切毒藥不止。
煩懑方。
即本方。
粉。
用粱米粉。
(千金翼同。
外台。
引翼。
作白粱粉。
聖濟總錄。
用葛粉。
楊氏家藏方。
用綠豆粉。
聖濟。
名甘草飲。
) 【蛔厥者。
當吐蛔。
令病者靜而複時煩。
此為髒寒蛔上入膈。
故煩。
須臾複止。
得食而嘔。
又煩者。
蛔聞食臭出。
其人當自吐蛔。
】(案柯氏來蘇集。
作此非髒寒。
蛔上入膈。
非也。
) 【〔尤〕】蛔厥。
蛔動而厥。
心痛吐涎手足冷也。
蛔動而上逆。
則當吐蛔。
蛔暫安而複動。
則病亦靜而複時煩也。
然蛔之所以時安而時上者何也。
蟲性喜溫。
髒寒則蟲不安而上膈。
蟲喜得食。
髒虛則蛔複上而求食。
故以人參姜附之屬。
益虛溫胃為主。
而以烏梅椒連之屬。
苦酸辛氣味。
以折其上入之勢也。
【蛔厥者。
烏梅丸主之。
】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幹姜(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川椒(四兩去汗)桂枝(六兩)人參黃柏(各六兩) 上十味。
異搗篩。
合治之。
以苦酒。
漬烏梅一宿。
去核。
蒸之五升米下。
飯熟搗成泥。
和藥令相得。
内臼中。
與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子大。
先食飲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臭等物。
】 【〔鑒〕】李曰。
烏梅味酸。
黃連黃柏味苦。
桂枝蜀椒幹姜細辛味辛。
以蛔得酸則止。
得苦則安。
得甘則動于上。
得辛則伏于下也。
然胃氣虛寒。
人參附子。
以溫補之。
吐亡津液。
當歸以辛潤之。
則蛔厥可愈矣。
(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 案此方。
主胃虛而寒熱錯雜。
以緻蛔厥者。
故藥亦用寒熱錯雜之品治之。
而有胃虛以偏于寒而動蛔者。
陶華用立安蛔理中湯主之。
(即理中湯。
加烏梅花椒。
出全生集。
)而有胃不虛以偏于熱而動蛔者。
汪琥因制清中安蛔湯主之。
(黃連。
黃柏。
枳實。
烏梅。
川椒。
出傷寒辨注。
)此各取本方之半。
而治其所偏也。
對證施之。
皆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