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關燈
小
中
大
脈緊頭痛。
【〔尤〕】用麻黃杏仁等發表之藥者。
必兼有客邪。
郁熱于肺不解故也。
觀方下雲。
汗出即愈。
可以知矣。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姜(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個)大棗(十一枚) 上七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汗出即愈。
】 【〔程〕】此大青龍湯。
去桂枝。
蓋文蛤。
水停于裡。
文蛤之鹹寒。
可以利水而消飲。
水溢于外。
青龍之辛熱。
可以勝濕而解表。
此湯與茯苓澤瀉湯。
豬苓散。
皆預防水飲之劑。
張氏醫通雲。
是方即大青龍湯。
無桂枝。
有文蛤。
大青龍主發散風寒兩感。
今是證初不言外邪。
而用取汗。
何哉。
蓋因陽明經中有實熱。
所以貪飲。
故用麻黃杏仁。
開發腠理。
甘草姜棗。
調和營衛。
石膏解利郁熱。
文蛤直入少陰。
散水止渴。
為太陽少陰二經散邪滌飲之聖藥。
故又主微風脈緊頭痛之疾。
【幹嘔吐逆。
吐涎沫。
半夏幹姜散主之。
】 【〔魏〕】幹嘔吐逆。
吐涎沫者。
亦胃中虛寒。
津液變為涎沫。
随逆氣上沖作嘔也。
幹嘔無物。
止有涎沫。
虛邪非實邪可知矣。
主之以半夏幹姜散方。
猶之小半夏湯惟易生姜為幹姜。
以生姜性僭上而發越。
不如幹姜之辛溫為度。
專功理中也。
用意亦甚微也。
【〔尤〕】與前幹嘔吐涎沫頭痛不同。
彼為厥陰陰氣上逆。
此是陽明寒涎逆氣不下而已。
故以半夏止逆消涎。
幹姜溫中和胃。
漿水甘酸調中引氣。
止嘔吐也。
【半夏幹姜散方(千金無方名。
) 半夏幹姜(各等分) 上二味。
杵為散。
取方寸匕。
漿水一升半。
煎取七合。
頓服之。
】(千金。
作上二味。
咀。
以漿水一升半。
煮取七合。
頓服之。
日三。
) 【〔程〕】脾寒則涎不攝。
胃寒則氣上逆。
故幹嘔吐涎沫也。
半夏之辛以散逆。
幹姜之熱以溫脾。
煎以漿水者。
藉其酸溫。
以通關利膈也。
此證與茱萸湯迥别。
以不頭痛也。
【病患胸中。
似喘不喘。
似嘔不嘔。
似哕不哕。
徹心中愦愦然。
無奈者。
生姜半夏湯主之。
】(無奈。
外台作徹無聊賴四字。
哕下無徹字。
) 【〔沈〕】似喘不喘。
似嘔不嘔。
似哕不哕。
誠不是喘。
不是嘔。
不是哕也。
徹者通也。
僅是通心中。
愦愦然無奈。
即泛泛惡心之義也。
【〔尤〕】寒邪搏飲。
結于胸中。
而不得出。
則氣之呼吸往來。
出入升降者阻矣。
似喘不喘。
似嘔不嘔。
似哕不哕。
皆寒飲與氣相搏互擊之證也。
且飲水邪也。
心陽髒也。
以水邪而逼處心髒。
欲卻不能。
欲受不可。
則徹心中愦愦然無奈也。
生姜半夏湯。
即小半夏湯。
而生姜用汁。
則降逆之力少。
而散結之力多。
乃正治飲氣相搏。
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生姜半夏湯方(外台傷寒嘔哕門。
引仲景傷寒論。
作生姜汁半夏湯。
雲兼主天行。
)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半夏。
取二升。
内生姜汁。
煮取一升。
小冷。
分四服。
日三夜一服。
止停後服。
】(外台。
作以水三升。
煎半夏取一升。
内姜汁取一升半。
綿漉小冷。
分二服。
一日一夜服令盡。
嘔哕一服得止者。
停後服。
) 【〔鑒〕】李曰。
生姜半夏辛溫之氣。
足以散水飲。
而舒陽氣。
然待小冷服者。
恐寒飲固結于中。
拒熱藥而不納。
反緻嘔逆。
今熱藥冷凍飲料。
下嗌之後。
冷體既消。
熱性便發。
情且不違。
而緻大益。
此内經之旨也。
此方與前半夏幹姜湯略同。
但前溫中氣。
故用幹姜。
此散停飲。
故用生姜。
前因嘔吐上逆。
頓服之。
則藥力猛峻。
足以止逆降氣。
嘔吐立除。
此心中無奈。
寒飲内結。
難以猝消。
故分四服。
使胸中邪氣。
徐徐散也。
外台。
必效。
療腳氣方。
大半夏(三兩淨削去皮)生姜汁(三升) 上二味。
水五升。
煮取二升。
去滓。
空腹一服盡。
每日一劑。
三劑必好。
此方梁公家出方。
始有本。
奇異神效。
又文仲。
療腳氣入心。
悶絕欲死者。
半夏(三兩洗切)生姜汁(一升半) 上二味。
内半夏。
煮取一升八合。
分四服。
極效。
又深師。
療傷寒病不止。
半夏散。
半夏(洗焙幹) 上一味。
末之。
生姜湯和。
服一錢匕。
【幹嘔哕。
若手足厥者。
橘皮湯主之。
】(肘後雲。
治卒嘔。
又厥逆方。
) 【〔程〕】幹嘔哕。
則氣逆于胸膈間。
而不行于四末。
故手足為之厥。
橘皮能降逆氣。
生姜為嘔家聖藥。
小劑以和之也。
然幹嘔非反胃。
厥非無陽。
故下咽氣行即愈。
【〔尤〕】未可便認陽虛。
而遽投溫補也。
【橘皮湯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名小橘皮湯。
雲兼主天行。
) 橘皮(四兩)生姜(半斤○外台作去皮八兩) 上二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下咽即愈。
】(外台。
二味下。
有狹長切三字。
) 外台。
廣濟。
橘皮湯。
療嘔哕不止。
于本方中。
加枇杷葉甘草。
又延年。
人參飲。
主吐。
于本方中。
加人參。
又範汪半夏湯。
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療心腹虛冷。
遊痰氣上。
胸脅滿不下食。
嘔逆胸中冷。
于本方中。
加半夏。
【哕逆者。
橘皮竹茹湯主之。
】 【〔魏〕】哕逆者。
胃氣虛寒固矣。
亦有少挾虛熱作哕者。
将何以為治。
仲景主之。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
行氣清胃。
而毫不犯攻伐寒涼之忌。
佐以補中益氣。
溫胃之品。
而胃氣足胃陽生。
浮熱不必留意也。
上諸方于嘔吐哕家。
淺深緩急之治。
可謂至詳盡矣。
案哕。
說文。
氣牾也。
楊上善注陰陽應象大論雲。
氣折也。
王氏準繩雲。
哕于月切。
又乙劣切。
乙劣之訛。
遂為吃逆。
亦猶俗呼團為突栾。
角為葛洛。
其故明矣。
而活人書等。
以哕為咳逆。
如金鑒。
仍襲其說。
然樓氏綱目。
王氏準繩。
張氏類經。
辨訂其非尤詳。
今不繁引也。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活人。
有半夏。
) 【〔鑒〕】李曰。
哕有屬胃寒者。
有屬胃熱者。
此哕逆因胃中虛熱。
氣逆所緻。
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
橘皮生姜散逆。
竹茹甘寒。
疏逆氣而清胃熱。
因以為君。
外台。
深師大橘皮湯。
療傷寒嘔哕。
胸滿虛煩不安。
于本方。
去竹茹大棗。
又廣濟。
麥門冬湯。
療煩熱嘔逆。
不下食。
食則吐出。
于本方。
去橘皮。
加麥門冬茅根。
活人大橘皮湯。
動氣在下。
不可發汗。
發汗則無汗。
心中大煩。
骨節疼痛。
目運惡寒。
食則反吐谷不得入。
先服大橘皮湯。
吐止後。
服小建中湯。
(即本方。
) 三因橘皮竹茹湯。
治咳逆嘔哕。
胃中虛冷。
每一哕。
至八九聲相連。
收氣不回。
至于驚人。
(即本方。
) 【夫六腑氣絕于外者。
手足寒。
上氣腳縮。
五髒氣絕于内者。
利不禁。
下甚者手足不仁。
】 【〔程〕】手足寒者。
陽不行于四末也。
上氣者。
宗氣衰微也。
平人宗氣積于胸中。
出于喉嚨。
以貫心脈。
而行呼吸。
宗氣衰則奔促上氣也。
腳縮者。
寒主收引。
無陽以伸也。
此六腑氣絕于外者如此。
下利不禁者。
下焦不阖也。
脾衰則四髒俱衰。
故經曰。
脾氣孤弱。
五液注下。
下焦不阖。
清便下重。
即不禁之謂也。
下甚而至于手足不仁者。
四體絕也。
此五髒氣絕于内者如此。
【〔徐〕】下甚。
手足因無陰以維陽。
而髒氣不相統攝。
則為不仁。
不仁者。
伸縮皆不能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
脈大者為未止。
脈微弱數者。
為欲自止。
雖發熱不死。
】 【〔魏〕】此滞下之病。
非飧洩之病也。
沉為陽陷入陰分。
沉中見弦。
為少陽之氣。
不能宣達。
故氣随陽降而下重也。
脈沉弦而大者。
陽氣陷入之深而且多。
故為未止。
脈微弱者。
陽氣陷入淺而
【〔尤〕】用麻黃杏仁等發表之藥者。
必兼有客邪。
郁熱于肺不解故也。
觀方下雲。
汗出即愈。
可以知矣。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姜(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個)大棗(十一枚) 上七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汗出即愈。
】 【〔程〕】此大青龍湯。
去桂枝。
蓋文蛤。
水停于裡。
文蛤之鹹寒。
可以利水而消飲。
水溢于外。
青龍之辛熱。
可以勝濕而解表。
此湯與茯苓澤瀉湯。
豬苓散。
皆預防水飲之劑。
張氏醫通雲。
是方即大青龍湯。
無桂枝。
有文蛤。
大青龍主發散風寒兩感。
今是證初不言外邪。
而用取汗。
何哉。
蓋因陽明經中有實熱。
所以貪飲。
故用麻黃杏仁。
開發腠理。
甘草姜棗。
調和營衛。
石膏解利郁熱。
文蛤直入少陰。
散水止渴。
為太陽少陰二經散邪滌飲之聖藥。
故又主微風脈緊頭痛之疾。
【幹嘔吐逆。
吐涎沫。
半夏幹姜散主之。
】 【〔魏〕】幹嘔吐逆。
吐涎沫者。
亦胃中虛寒。
津液變為涎沫。
随逆氣上沖作嘔也。
幹嘔無物。
止有涎沫。
虛邪非實邪可知矣。
主之以半夏幹姜散方。
猶之小半夏湯惟易生姜為幹姜。
以生姜性僭上而發越。
不如幹姜之辛溫為度。
專功理中也。
用意亦甚微也。
【〔尤〕】與前幹嘔吐涎沫頭痛不同。
彼為厥陰陰氣上逆。
此是陽明寒涎逆氣不下而已。
故以半夏止逆消涎。
幹姜溫中和胃。
漿水甘酸調中引氣。
止嘔吐也。
【半夏幹姜散方(千金無方名。
) 半夏幹姜(各等分) 上二味。
杵為散。
取方寸匕。
漿水一升半。
煎取七合。
頓服之。
】(千金。
作上二味。
咀。
以漿水一升半。
煮取七合。
頓服之。
日三。
) 【〔程〕】脾寒則涎不攝。
胃寒則氣上逆。
故幹嘔吐涎沫也。
半夏之辛以散逆。
幹姜之熱以溫脾。
煎以漿水者。
藉其酸溫。
以通關利膈也。
此證與茱萸湯迥别。
以不頭痛也。
【病患胸中。
似喘不喘。
似嘔不嘔。
似哕不哕。
徹心中愦愦然。
無奈者。
生姜半夏湯主之。
】(無奈。
外台作徹無聊賴四字。
哕下無徹字。
) 【〔沈〕】似喘不喘。
似嘔不嘔。
似哕不哕。
誠不是喘。
不是嘔。
不是哕也。
徹者通也。
僅是通心中。
愦愦然無奈。
即泛泛惡心之義也。
【〔尤〕】寒邪搏飲。
結于胸中。
而不得出。
則氣之呼吸往來。
出入升降者阻矣。
似喘不喘。
似嘔不嘔。
似哕不哕。
皆寒飲與氣相搏互擊之證也。
且飲水邪也。
心陽髒也。
以水邪而逼處心髒。
欲卻不能。
欲受不可。
則徹心中愦愦然無奈也。
生姜半夏湯。
即小半夏湯。
而生姜用汁。
則降逆之力少。
而散結之力多。
乃正治飲氣相搏。
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生姜半夏湯方(外台傷寒嘔哕門。
引仲景傷寒論。
作生姜汁半夏湯。
雲兼主天行。
)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半夏。
取二升。
内生姜汁。
煮取一升。
小冷。
分四服。
日三夜一服。
止停後服。
】(外台。
作以水三升。
煎半夏取一升。
内姜汁取一升半。
綿漉小冷。
分二服。
一日一夜服令盡。
嘔哕一服得止者。
停後服。
) 【〔鑒〕】李曰。
生姜半夏辛溫之氣。
足以散水飲。
而舒陽氣。
然待小冷服者。
恐寒飲固結于中。
拒熱藥而不納。
反緻嘔逆。
今熱藥冷凍飲料。
下嗌之後。
冷體既消。
熱性便發。
情且不違。
而緻大益。
此内經之旨也。
此方與前半夏幹姜湯略同。
但前溫中氣。
故用幹姜。
此散停飲。
故用生姜。
前因嘔吐上逆。
頓服之。
則藥力猛峻。
足以止逆降氣。
嘔吐立除。
此心中無奈。
寒飲内結。
難以猝消。
故分四服。
使胸中邪氣。
徐徐散也。
外台。
必效。
療腳氣方。
大半夏(三兩淨削去皮)生姜汁(三升) 上二味。
水五升。
煮取二升。
去滓。
空腹一服盡。
每日一劑。
三劑必好。
此方梁公家出方。
始有本。
奇異神效。
又文仲。
療腳氣入心。
悶絕欲死者。
半夏(三兩洗切)生姜汁(一升半) 上二味。
内半夏。
煮取一升八合。
分四服。
極效。
又深師。
療傷寒病不止。
半夏散。
半夏(洗焙幹) 上一味。
末之。
生姜湯和。
服一錢匕。
【幹嘔哕。
若手足厥者。
橘皮湯主之。
】(肘後雲。
治卒嘔。
又厥逆方。
) 【〔程〕】幹嘔哕。
則氣逆于胸膈間。
而不行于四末。
故手足為之厥。
橘皮能降逆氣。
生姜為嘔家聖藥。
小劑以和之也。
然幹嘔非反胃。
厥非無陽。
故下咽氣行即愈。
【〔尤〕】未可便認陽虛。
而遽投溫補也。
【橘皮湯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名小橘皮湯。
雲兼主天行。
) 橘皮(四兩)生姜(半斤○外台作去皮八兩) 上二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下咽即愈。
】(外台。
二味下。
有狹長切三字。
) 外台。
廣濟。
橘皮湯。
療嘔哕不止。
于本方中。
加枇杷葉甘草。
又延年。
人參飲。
主吐。
于本方中。
加人參。
又範汪半夏湯。
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療心腹虛冷。
遊痰氣上。
胸脅滿不下食。
嘔逆胸中冷。
于本方中。
加半夏。
【哕逆者。
橘皮竹茹湯主之。
】 【〔魏〕】哕逆者。
胃氣虛寒固矣。
亦有少挾虛熱作哕者。
将何以為治。
仲景主之。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
行氣清胃。
而毫不犯攻伐寒涼之忌。
佐以補中益氣。
溫胃之品。
而胃氣足胃陽生。
浮熱不必留意也。
上諸方于嘔吐哕家。
淺深緩急之治。
可謂至詳盡矣。
案哕。
說文。
氣牾也。
楊上善注陰陽應象大論雲。
氣折也。
王氏準繩雲。
哕于月切。
又乙劣切。
乙劣之訛。
遂為吃逆。
亦猶俗呼團為突栾。
角為葛洛。
其故明矣。
而活人書等。
以哕為咳逆。
如金鑒。
仍襲其說。
然樓氏綱目。
王氏準繩。
張氏類經。
辨訂其非尤詳。
今不繁引也。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活人。
有半夏。
) 【〔鑒〕】李曰。
哕有屬胃寒者。
有屬胃熱者。
此哕逆因胃中虛熱。
氣逆所緻。
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
橘皮生姜散逆。
竹茹甘寒。
疏逆氣而清胃熱。
因以為君。
外台。
深師大橘皮湯。
療傷寒嘔哕。
胸滿虛煩不安。
于本方。
去竹茹大棗。
又廣濟。
麥門冬湯。
療煩熱嘔逆。
不下食。
食則吐出。
于本方。
去橘皮。
加麥門冬茅根。
活人大橘皮湯。
動氣在下。
不可發汗。
發汗則無汗。
心中大煩。
骨節疼痛。
目運惡寒。
食則反吐谷不得入。
先服大橘皮湯。
吐止後。
服小建中湯。
(即本方。
) 三因橘皮竹茹湯。
治咳逆嘔哕。
胃中虛冷。
每一哕。
至八九聲相連。
收氣不回。
至于驚人。
(即本方。
) 【夫六腑氣絕于外者。
手足寒。
上氣腳縮。
五髒氣絕于内者。
利不禁。
下甚者手足不仁。
】 【〔程〕】手足寒者。
陽不行于四末也。
上氣者。
宗氣衰微也。
平人宗氣積于胸中。
出于喉嚨。
以貫心脈。
而行呼吸。
宗氣衰則奔促上氣也。
腳縮者。
寒主收引。
無陽以伸也。
此六腑氣絕于外者如此。
下利不禁者。
下焦不阖也。
脾衰則四髒俱衰。
故經曰。
脾氣孤弱。
五液注下。
下焦不阖。
清便下重。
即不禁之謂也。
下甚而至于手足不仁者。
四體絕也。
此五髒氣絕于内者如此。
【〔徐〕】下甚。
手足因無陰以維陽。
而髒氣不相統攝。
則為不仁。
不仁者。
伸縮皆不能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
脈大者為未止。
脈微弱數者。
為欲自止。
雖發熱不死。
】 【〔魏〕】此滞下之病。
非飧洩之病也。
沉為陽陷入陰分。
沉中見弦。
為少陽之氣。
不能宣達。
故氣随陽降而下重也。
脈沉弦而大者。
陽氣陷入之深而且多。
故為未止。
脈微弱者。
陽氣陷入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