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關燈
小
中
大
二兩炙)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大棗(十二個)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再。
夜一服。
諸嘔吐。
谷不得下者。
小半夏湯主之。
】(方見痰飲中。
) 【〔鑒〕】趙良曰。
嘔吐谷不得下者。
有寒有熱。
不可概論也。
食入即吐。
熱也。
朝食暮吐。
寒也。
此則非寒非熱。
由中焦停飲氣結而逆。
故用小半夏湯。
外台。
傷寒嘔哕門。
仲景傷寒論。
嘔哕。
心下悸痞硬不能食。
小半夏湯。
又嘔哕。
心下痞硬者。
以膈間有水。
頭眩悸。
小半夏加茯苓湯。
【嘔吐而病在膈上。
後思水者解。
急與之。
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外台無而字解字。
) 【〔程〕】上章言先嘔卻渴。
此為欲解。
今嘔吐而病在膈上。
後思水者解。
亦與上證不殊。
故急與之。
以和胃。
然思水之人。
又有得水而貪飲。
則胃中熱少。
不能消水更與人作病。
故思水者。
用豬苓。
以散水飲。
【〔尤〕】嘔吐之餘。
中氣未複。
不能勝水。
設過與之。
則舊飲方去。
新飲複生。
故宜豬苓散。
以崇土而逐水也。
蘭台軌範雲。
傷飲惡飲。
此乃常理。
若胸中有水。
則津液下流。
反口幹思水。
但不能多飲耳。
【豬苓散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 豬苓茯苓白術(各等分○千金雲各三兩) 上三味。
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 千金。
豬苓散。
治嘔而膈上寒。
(即本方。
) 外台。
服法後雲。
欲飲水者。
極與之。
本虛與水。
則哕。
攻其熱亦哕。
【嘔而脈弱。
小便複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難治。
四逆湯主之。
】 【〔魏〕】嘔而脈弱者。
胃氣虛也。
小便複利。
氣不足以統攝之。
脫而下洩也。
身有微熱見厥。
内積陰寒。
外越虛陽。
陽衰陰盛。
其嘔為陽浮欲越之機也。
見此知為難治。
非尋常火邪痰飲之嘔也。
主之以四逆湯。
益陽安胃。
溫中止逆。
亦大不同于尋常寒熱錯雜治嘔之方也。
附子辛熱。
幹姜辛溫。
甘草甘平。
強人倍用。
以急回其陽。
勿令飛越。
則嘔可止也。
(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 【四逆湯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 附子(一枚生用)幹姜(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
幹姜三兩。
】 【〔程〕】神農經曰。
療寒者。
以熱藥。
内經雲。
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四逆湯者。
辛甘大熱之劑也。
故用附子以回陽散厥。
幹姜以去寒止嘔。
甘草以調和血脈。
三因方。
四逆湯。
治寒厥。
或表熱裡寒。
下利清谷。
食入則吐。
或幹嘔。
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後。
四肢冰冷。
五内拘急。
舉體疼痛不渴。
脈沉伏。
(即本方。
) 【嘔而發熱者。
小柴胡湯主之。
】(亦見厥陰篇。
) 【〔魏〕】嘔而皮膚發熱者。
傷寒病。
少陽經證也。
合以口苦咽幹目眩。
而少陽病全。
但見嘔而發熱。
雖非傷寒正病。
亦少陽經之屬也。
主之以小柴胡。
表解裡和而病愈。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
) 【胃反嘔吐者。
大半夏湯主之。
】(〔原注〕千金雲。
治胃反不受食。
食入即吐。
外台雲。
治嘔心下痞硬者。
○案今千金。
入。
作已。
即吐。
作即嘔吐。
) 【〔鑒〕】高世曰。
朝食暮吐。
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
胃反但吐不嘔。
然吐不離乎嘔。
故曰胃反。
嘔吐者用半夏。
助燥氣以消谷。
人參補元氣。
以安胃。
白蜜入水揚之。
使甘味散于水中。
水得蜜而和緩。
蜜得水而淡滲。
庶胃反平而嘔吐愈。
李升玺曰。
嘔家不宜甘味。
此用白蜜。
何也。
不知此胃反。
自屬脾虛。
經所謂甘味入脾。
歸其所喜是也。
況君以半夏。
味辛而止嘔。
佐以人參溫氣而補中。
胃反自立止矣。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千金有白術一升生姜三兩) 上三味。
以水一鬥二升。
和蜜。
揚之二百四十遍。
煮藥。
取二升半。
溫服一升。
餘分再服。
】(千金雲。
揚之二三百下。
外台雲。
本論。
治反胃支飲。
水用泉水。
) 三因痰嘔門。
大半夏湯。
治心氣不行。
郁生涎飲。
聚結不散。
心下痞硬。
腸中瀝瀝有聲。
食入即吐。
(即本方。
) 【食已即吐者。
大黃甘草湯主之。
】(〔原注〕外台方。
又治吐水。
○外台引必效雲。
療胃反吐水。
及吐食。
) 【〔鑒〕】吐者。
有物無聲之謂也。
朝食暮吐者寒也。
食已而吐者火也。
以寒性遲。
火性急也。
故以大黃甘草湯。
緩中瀉火。
火平自不吐也。
王肯堂曰。
病患欲吐者。
不可下之。
又用大黃甘草。
治食已即吐何也。
曰欲吐者。
其病在上。
因而越之可也。
而逆之使下。
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
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
吐而不已。
有升無降。
則當逆而折之。
引令下行。
無速于大黃。
故取之也。
【〔尤〕】東垣通幽湯。
治幽門不通。
上沖吸門者。
亦是此意。
但有緩急之分耳。
案食入即吐。
名回食。
出于龔氏回春。
當考。
肘後雲。
治人胃反不受食。
食畢辄吐出。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肘後作二兩千金外台同)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千金。
味下。
有咀二字。
○外台雲。
如得可則隔兩日。
更服一劑。
神驗。
千金不傳。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 千金翼雲。
主脾氣實。
其人口中淡甘。
卧愦愦痛無常處。
嘔吐反胃方。
大黃(六兩) 上一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一升。
分再服。
又主食即吐。
并大便不通者。
加甘草二兩。
煮取二升半。
分為三服。
【胃反。
吐而渴。
欲飲水。
茯苓澤瀉湯主之。
】 【〔尤〕】豬苓散。
治吐後飲水者。
所以崇土氣勝水氣也。
茯苓澤瀉湯。
治吐未已。
而渴欲飲水者。
以吐未已。
知邪未去。
則宜桂枝甘姜。
散邪氣。
苓術澤瀉。
消水氣也。
【〔鑒〕】李雲。
吐而渴者。
津液亡而胃虛燥也。
飲水則水停心下。
茯苓澤瀉降氣行飲。
白術補脾生津。
此五苓散原方之義也。
然胃反。
因脾氣虛逆。
故加生姜散逆。
甘草和脾。
又五苓散。
治外有微熱。
故用桂枝。
此胃反無表熱。
而亦用之者。
桂枝非一于攻表藥也。
乃徹上徹下。
達表裡。
為通行津液。
和陽治水之劑也。
【茯苓澤瀉湯方(〔原注〕外台治消渴脈絕。
胃反吐食者。
有小麥一升。
○案外台。
脈上。
有陰字。
此本出千金。
并用小麥三升。
外台。
引千金。
出消渴門。
)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外台作茯苓)甘草(一兩)桂枝(二兩○千金外台作三兩)白術(三兩)生姜(四兩○千金外台用三兩)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内澤瀉。
再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
日三服。
】 【〔程〕】此方。
乃五苓散。
去豬苓。
加甘草生姜。
以豬苓過于利水。
故去之。
甘草生姜。
長于和胃止吐。
故加之。
茯苓白術澤瀉桂枝。
相須宣導。
補脾而利水飲。
【〔魏〕】服法。
後煮澤瀉。
取其陰性以利水。
不宜煮之太過也。
蘭台軌範雲。
此治蓄飲之吐。
内澤瀉再煮。
似先煮五味。
後煮澤瀉。
外台。
集驗。
茯苓小澤瀉湯。
療胃反吐而渴者。
(千金無方名。
) 于本方。
去白術生姜。
加半夏。
(千金雲。
一方入生姜四兩。
) 【吐後。
渴欲得水。
而貪飲者。
文蛤湯主之。
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 【〔程〕】此證貪飲。
與上證欲飲水。
豬苓散之思水不同。
夫貪飲者。
飲水必多。
多則淫溢上焦。
必有溢飲之患。
故用此湯。
以散水飲。
方中皆辛甘發散之藥。
故亦主微風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再。
夜一服。
諸嘔吐。
谷不得下者。
小半夏湯主之。
】(方見痰飲中。
) 【〔鑒〕】趙良曰。
嘔吐谷不得下者。
有寒有熱。
不可概論也。
食入即吐。
熱也。
朝食暮吐。
寒也。
此則非寒非熱。
由中焦停飲氣結而逆。
故用小半夏湯。
外台。
傷寒嘔哕門。
仲景傷寒論。
嘔哕。
心下悸痞硬不能食。
小半夏湯。
又嘔哕。
心下痞硬者。
以膈間有水。
頭眩悸。
小半夏加茯苓湯。
【嘔吐而病在膈上。
後思水者解。
急與之。
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外台無而字解字。
) 【〔程〕】上章言先嘔卻渴。
此為欲解。
今嘔吐而病在膈上。
後思水者解。
亦與上證不殊。
故急與之。
以和胃。
然思水之人。
又有得水而貪飲。
則胃中熱少。
不能消水更與人作病。
故思水者。
用豬苓。
以散水飲。
【〔尤〕】嘔吐之餘。
中氣未複。
不能勝水。
設過與之。
則舊飲方去。
新飲複生。
故宜豬苓散。
以崇土而逐水也。
蘭台軌範雲。
傷飲惡飲。
此乃常理。
若胸中有水。
則津液下流。
反口幹思水。
但不能多飲耳。
【豬苓散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 豬苓茯苓白術(各等分○千金雲各三兩) 上三味。
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 千金。
豬苓散。
治嘔而膈上寒。
(即本方。
) 外台。
服法後雲。
欲飲水者。
極與之。
本虛與水。
則哕。
攻其熱亦哕。
【嘔而脈弱。
小便複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難治。
四逆湯主之。
】 【〔魏〕】嘔而脈弱者。
胃氣虛也。
小便複利。
氣不足以統攝之。
脫而下洩也。
身有微熱見厥。
内積陰寒。
外越虛陽。
陽衰陰盛。
其嘔為陽浮欲越之機也。
見此知為難治。
非尋常火邪痰飲之嘔也。
主之以四逆湯。
益陽安胃。
溫中止逆。
亦大不同于尋常寒熱錯雜治嘔之方也。
附子辛熱。
幹姜辛溫。
甘草甘平。
強人倍用。
以急回其陽。
勿令飛越。
則嘔可止也。
(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 【四逆湯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 附子(一枚生用)幹姜(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
幹姜三兩。
】 【〔程〕】神農經曰。
療寒者。
以熱藥。
内經雲。
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四逆湯者。
辛甘大熱之劑也。
故用附子以回陽散厥。
幹姜以去寒止嘔。
甘草以調和血脈。
三因方。
四逆湯。
治寒厥。
或表熱裡寒。
下利清谷。
食入則吐。
或幹嘔。
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後。
四肢冰冷。
五内拘急。
舉體疼痛不渴。
脈沉伏。
(即本方。
) 【嘔而發熱者。
小柴胡湯主之。
】(亦見厥陰篇。
) 【〔魏〕】嘔而皮膚發熱者。
傷寒病。
少陽經證也。
合以口苦咽幹目眩。
而少陽病全。
但見嘔而發熱。
雖非傷寒正病。
亦少陽經之屬也。
主之以小柴胡。
表解裡和而病愈。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
) 【胃反嘔吐者。
大半夏湯主之。
】(〔原注〕千金雲。
治胃反不受食。
食入即吐。
外台雲。
治嘔心下痞硬者。
○案今千金。
入。
作已。
即吐。
作即嘔吐。
) 【〔鑒〕】高世曰。
朝食暮吐。
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
胃反但吐不嘔。
然吐不離乎嘔。
故曰胃反。
嘔吐者用半夏。
助燥氣以消谷。
人參補元氣。
以安胃。
白蜜入水揚之。
使甘味散于水中。
水得蜜而和緩。
蜜得水而淡滲。
庶胃反平而嘔吐愈。
李升玺曰。
嘔家不宜甘味。
此用白蜜。
何也。
不知此胃反。
自屬脾虛。
經所謂甘味入脾。
歸其所喜是也。
況君以半夏。
味辛而止嘔。
佐以人參溫氣而補中。
胃反自立止矣。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千金有白術一升生姜三兩) 上三味。
以水一鬥二升。
和蜜。
揚之二百四十遍。
煮藥。
取二升半。
溫服一升。
餘分再服。
】(千金雲。
揚之二三百下。
外台雲。
本論。
治反胃支飲。
水用泉水。
) 三因痰嘔門。
大半夏湯。
治心氣不行。
郁生涎飲。
聚結不散。
心下痞硬。
腸中瀝瀝有聲。
食入即吐。
(即本方。
) 【食已即吐者。
大黃甘草湯主之。
】(〔原注〕外台方。
又治吐水。
○外台引必效雲。
療胃反吐水。
及吐食。
) 【〔鑒〕】吐者。
有物無聲之謂也。
朝食暮吐者寒也。
食已而吐者火也。
以寒性遲。
火性急也。
故以大黃甘草湯。
緩中瀉火。
火平自不吐也。
王肯堂曰。
病患欲吐者。
不可下之。
又用大黃甘草。
治食已即吐何也。
曰欲吐者。
其病在上。
因而越之可也。
而逆之使下。
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
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
吐而不已。
有升無降。
則當逆而折之。
引令下行。
無速于大黃。
故取之也。
【〔尤〕】東垣通幽湯。
治幽門不通。
上沖吸門者。
亦是此意。
但有緩急之分耳。
案食入即吐。
名回食。
出于龔氏回春。
當考。
肘後雲。
治人胃反不受食。
食畢辄吐出。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肘後作二兩千金外台同)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千金。
味下。
有咀二字。
○外台雲。
如得可則隔兩日。
更服一劑。
神驗。
千金不傳。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 千金翼雲。
主脾氣實。
其人口中淡甘。
卧愦愦痛無常處。
嘔吐反胃方。
大黃(六兩) 上一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一升。
分再服。
又主食即吐。
并大便不通者。
加甘草二兩。
煮取二升半。
分為三服。
【胃反。
吐而渴。
欲飲水。
茯苓澤瀉湯主之。
】 【〔尤〕】豬苓散。
治吐後飲水者。
所以崇土氣勝水氣也。
茯苓澤瀉湯。
治吐未已。
而渴欲飲水者。
以吐未已。
知邪未去。
則宜桂枝甘姜。
散邪氣。
苓術澤瀉。
消水氣也。
【〔鑒〕】李雲。
吐而渴者。
津液亡而胃虛燥也。
飲水則水停心下。
茯苓澤瀉降氣行飲。
白術補脾生津。
此五苓散原方之義也。
然胃反。
因脾氣虛逆。
故加生姜散逆。
甘草和脾。
又五苓散。
治外有微熱。
故用桂枝。
此胃反無表熱。
而亦用之者。
桂枝非一于攻表藥也。
乃徹上徹下。
達表裡。
為通行津液。
和陽治水之劑也。
【茯苓澤瀉湯方(〔原注〕外台治消渴脈絕。
胃反吐食者。
有小麥一升。
○案外台。
脈上。
有陰字。
此本出千金。
并用小麥三升。
外台。
引千金。
出消渴門。
)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外台作茯苓)甘草(一兩)桂枝(二兩○千金外台作三兩)白術(三兩)生姜(四兩○千金外台用三兩)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内澤瀉。
再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
日三服。
】 【〔程〕】此方。
乃五苓散。
去豬苓。
加甘草生姜。
以豬苓過于利水。
故去之。
甘草生姜。
長于和胃止吐。
故加之。
茯苓白術澤瀉桂枝。
相須宣導。
補脾而利水飲。
【〔魏〕】服法。
後煮澤瀉。
取其陰性以利水。
不宜煮之太過也。
蘭台軌範雲。
此治蓄飲之吐。
内澤瀉再煮。
似先煮五味。
後煮澤瀉。
外台。
集驗。
茯苓小澤瀉湯。
療胃反吐而渴者。
(千金無方名。
) 于本方。
去白術生姜。
加半夏。
(千金雲。
一方入生姜四兩。
) 【吐後。
渴欲得水。
而貪飲者。
文蛤湯主之。
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 【〔程〕】此證貪飲。
與上證欲飲水。
豬苓散之思水不同。
夫貪飲者。
飲水必多。
多則淫溢上焦。
必有溢飲之患。
故用此湯。
以散水飲。
方中皆辛甘發散之藥。
故亦主微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