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脈證九條、方六首)
關燈
小
中
大
其血。
血不循經。
結于下焦。
又為便血。
(詳見傷寒論輯義。
) 【小便不利者。
有水氣。
其人苦渴。
栝蒌瞿麥丸主之。
】(苦。
趙本作者。
) 【〔尤〕】此下焦陽弱氣冷。
而水氣不行之證。
故以附子益陽氣。
茯苓瞿麥行水氣。
觀方後雲。
腹中溫為知。
可以推矣。
其人若渴。
則是水寒偏結于下。
而燥火獨聚于上。
故更以薯蓣栝蒌根。
除熱生津液也。
夫上浮之焰。
非滋不熄。
下積之陰。
非暖不消。
而寒潤辛溫并行。
不倍此方為良法矣。
欲求變通者。
須于此三複焉。
【〔鑒〕】其人必脈沉無熱。
始合法也。
【〔沈〕】蓋本經腫論。
腰以下腫者。
當利其小便。
而不見其方。
觀此方後雲。
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似乎在水腫腹冷小便不利之方。
想編書者誤入。
俟高明細詳用之。
【栝蒌瞿麥丸方 栝蒌根(二兩)茯苓薯蓣(各三兩)附子(一枚炮)瞿麥(一兩) 上五味。
末之。
煉蜜丸梧子大。
飲服三丸。
日三服。
不知。
增至七八丸。
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 【〔程〕】薯蓣栝蒌。
潤劑也。
用以止渴生津。
茯苓瞿麥。
利劑也。
用以滲洩水氣。
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焉。
佐附子之純陽。
則水氣宣行。
而小便自利。
亦腎氣丸之變制也。
案渴而小便不利。
故非消渴。
小便雖不利。
而未至溺如粟狀。
且無小腹急痛。
故非淋也。
即此治水病。
渴而小便不利之方。
沈氏之說似是。
【小便不利。
蒲灰散主之。
滑石白魚散。
茯苓戎鹽湯。
并主之。
】 【〔鑒〕】無表裡他證。
小便不利者。
小便癃閉病也。
【〔尤〕】仲景不詳見證。
而并出三方。
以聽人之随證審用。
殆所謂引而不發者欤。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上二味。
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 【〔徐〕】蒲灰。
即蒲席燒灰也。
能去濕熱利小便。
滑石。
能通九竅。
去濕熱。
故主之。
案蒲灰。
證類本草。
甄權雲。
破惡血。
敗蒲席灰也。
魏氏家藏方。
用箬灰。
樓氏綱目雲。
蒲灰。
恐即蒲黃粉。
樓說難從。
然千金有一方。
附左備考。
千金。
小便不利。
莖中疼痛。
小腹急痛。
蒲黃滑石(各等分) 上二味。
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三。
(醫壘元戎。
治産後小便不通。
密鑰匙散是。
)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二分)亂發(二分燒)白魚(二分) 上三味。
杵為散。
飲服半錢匕。
日三服。
】(半錢匕。
俞本。
作方寸匕。
) 【〔尤〕】别錄雲。
白魚。
開胃下氣。
去水氣。
血餘。
療轉胞小便不通。
合滑石。
為滋陰益氣。
以利其小便者也。
案亂發。
本經。
主五淋。
白魚。
恐非魚中之白魚。
爾雅。
。
白魚。
本經雲。
衣魚。
一名白魚。
主婦人疝瘕。
小便不利。
又南齊書。
明帝寝疾甚久。
敕台省府署文簿。
求白魚以為治。
是也。
沈雲。
白魚鲞。
諸注并仍之。
不可從。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白術(二兩)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
先将茯苓白術。
煎成。
入戎鹽。
再煎。
分溫三服。
】(先将以下十七字。
原本缺。
今據宋本。
及徐沈尤本補之。
程本金鑒。
作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盧本。
五升。
作六升。
) 【〔尤〕】綱目。
戎鹽。
即青鹽。
鹹寒入腎。
以潤下之性。
而就滲利之職。
為驅除陰分水濕之法也。
【渴欲飲水。
口幹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方見中中。
) 【〔尤〕】此肺胃熱盛傷津。
故以白虎清熱。
人參生津止渴。
蓋即所謂上消膈消之證。
疑亦錯簡于此也。
喻氏法律雲。
按此治火熱傷其肺胃。
清熱救渴之良劑也。
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
必取用之。
東垣以治膈消。
潔古以治能食而渴者。
【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主之。
】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傷寒太陽陽明。
熱邪未清。
故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胃熱下流。
則小便不利。
故以豬苓湯。
導熱滋幹。
而驅胃邪下出也。
文蛤散。
豬苓散。
五苓散。
凡四條。
編書者誤入。
【〔尤〕】按渴欲飲水。
本文共有五條。
而脈浮發熱。
小便不利者。
一用五苓。
為其水與熱結故也。
一用豬苓。
為其水與熱結。
而陰氣複傷也。
其水入則吐者。
亦用五苓。
為其熱消而水停也。
渴不止者。
則用文蛤。
為其水消而熱在也。
其口幹燥者。
則用白虎加人參。
為其熱甚而津傷也。
此為同源而異流者。
治法亦因之各異如此。
學人所當細審也。
血不循經。
結于下焦。
又為便血。
(詳見傷寒論輯義。
) 【小便不利者。
有水氣。
其人苦渴。
栝蒌瞿麥丸主之。
】(苦。
趙本作者。
) 【〔尤〕】此下焦陽弱氣冷。
而水氣不行之證。
故以附子益陽氣。
茯苓瞿麥行水氣。
觀方後雲。
腹中溫為知。
可以推矣。
其人若渴。
則是水寒偏結于下。
而燥火獨聚于上。
故更以薯蓣栝蒌根。
除熱生津液也。
夫上浮之焰。
非滋不熄。
下積之陰。
非暖不消。
而寒潤辛溫并行。
不倍此方為良法矣。
欲求變通者。
須于此三複焉。
【〔鑒〕】其人必脈沉無熱。
始合法也。
【〔沈〕】蓋本經腫論。
腰以下腫者。
當利其小便。
而不見其方。
觀此方後雲。
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似乎在水腫腹冷小便不利之方。
想編書者誤入。
俟高明細詳用之。
【栝蒌瞿麥丸方 栝蒌根(二兩)茯苓薯蓣(各三兩)附子(一枚炮)瞿麥(一兩) 上五味。
末之。
煉蜜丸梧子大。
飲服三丸。
日三服。
不知。
增至七八丸。
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 【〔程〕】薯蓣栝蒌。
潤劑也。
用以止渴生津。
茯苓瞿麥。
利劑也。
用以滲洩水氣。
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焉。
佐附子之純陽。
則水氣宣行。
而小便自利。
亦腎氣丸之變制也。
案渴而小便不利。
故非消渴。
小便雖不利。
而未至溺如粟狀。
且無小腹急痛。
故非淋也。
即此治水病。
渴而小便不利之方。
沈氏之說似是。
【小便不利。
蒲灰散主之。
滑石白魚散。
茯苓戎鹽湯。
并主之。
】 【〔鑒〕】無表裡他證。
小便不利者。
小便癃閉病也。
【〔尤〕】仲景不詳見證。
而并出三方。
以聽人之随證審用。
殆所謂引而不發者欤。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上二味。
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 【〔徐〕】蒲灰。
即蒲席燒灰也。
能去濕熱利小便。
滑石。
能通九竅。
去濕熱。
故主之。
案蒲灰。
證類本草。
甄權雲。
破惡血。
敗蒲席灰也。
魏氏家藏方。
用箬灰。
樓氏綱目雲。
蒲灰。
恐即蒲黃粉。
樓說難從。
然千金有一方。
附左備考。
千金。
小便不利。
莖中疼痛。
小腹急痛。
蒲黃滑石(各等分) 上二味。
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三。
(醫壘元戎。
治産後小便不通。
密鑰匙散是。
)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二分)亂發(二分燒)白魚(二分) 上三味。
杵為散。
飲服半錢匕。
日三服。
】(半錢匕。
俞本。
作方寸匕。
) 【〔尤〕】别錄雲。
白魚。
開胃下氣。
去水氣。
血餘。
療轉胞小便不通。
合滑石。
為滋陰益氣。
以利其小便者也。
案亂發。
本經。
主五淋。
白魚。
恐非魚中之白魚。
爾雅。
。
白魚。
本經雲。
衣魚。
一名白魚。
主婦人疝瘕。
小便不利。
又南齊書。
明帝寝疾甚久。
敕台省府署文簿。
求白魚以為治。
是也。
沈雲。
白魚鲞。
諸注并仍之。
不可從。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白術(二兩)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
先将茯苓白術。
煎成。
入戎鹽。
再煎。
分溫三服。
】(先将以下十七字。
原本缺。
今據宋本。
及徐沈尤本補之。
程本金鑒。
作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盧本。
五升。
作六升。
) 【〔尤〕】綱目。
戎鹽。
即青鹽。
鹹寒入腎。
以潤下之性。
而就滲利之職。
為驅除陰分水濕之法也。
【渴欲飲水。
口幹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方見中中。
) 【〔尤〕】此肺胃熱盛傷津。
故以白虎清熱。
人參生津止渴。
蓋即所謂上消膈消之證。
疑亦錯簡于此也。
喻氏法律雲。
按此治火熱傷其肺胃。
清熱救渴之良劑也。
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
必取用之。
東垣以治膈消。
潔古以治能食而渴者。
【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主之。
】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傷寒太陽陽明。
熱邪未清。
故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胃熱下流。
則小便不利。
故以豬苓湯。
導熱滋幹。
而驅胃邪下出也。
文蛤散。
豬苓散。
五苓散。
凡四條。
編書者誤入。
【〔尤〕】按渴欲飲水。
本文共有五條。
而脈浮發熱。
小便不利者。
一用五苓。
為其水與熱結故也。
一用豬苓。
為其水與熱結。
而陰氣複傷也。
其水入則吐者。
亦用五苓。
為其熱消而水停也。
渴不止者。
則用文蛤。
為其水消而熱在也。
其口幹燥者。
則用白虎加人參。
為其熱甚而津傷也。
此為同源而異流者。
治法亦因之各異如此。
學人所當細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