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脈證九條、方六首)
關燈
小
中
大
常服之。
即本方。
但用山茱萸五兩桂附各三兩。
吳氏方考雲。
是陰無陽而不升。
陽無陰而不降。
水下火上。
不相既濟耳。
故用肉桂附子之辛熱。
壯其少火。
用六味地黃丸。
益其真陰。
真陰益則陽可降。
少火壯則陰自升。
故竈底加薪。
枯籠蒸溽。
槁禾得雨。
生意惟新。
明者知之。
昧者鮮不以為迂也。
陳氏外科精要雲。
一士大夫病渴。
治療累歲不安。
一名醫使服八味丸。
不半載而疾痊。
因疏其病源雲。
今醫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藥誤矣。
其疾本起于腎水枯竭。
不能止潤。
是以心火上炎。
不能既濟。
煎熬而生渴。
今服此藥。
降心火生其腎水。
則渴自止矣。
即本方。
以真北五味子。
代附子。
聖濟直指同。
朱氏集驗雲。
治消渴。
八味丸。
去附子。
加五味子。
用繭空。
及茄空。
煎湯下。
嚴氏濟生方。
加減腎氣丸。
治勞傷腎經。
腎水不足。
心火自用。
口舌焦幹。
多渴而引飲。
精神恍惚。
面赤心煩。
腰痛腳弱。
肢體羸瘦。
不能起止。
本方。
去附子。
加五味子鹿角沉香。
弱甚者加附子。
方勺泊宅編雲。
提點鑄錢朝奉郎黃沔久病渴。
極疲悴。
予每見必勸服八味丸。
初不甚信。
後累醫不痊。
謾服數兩遂安。
或問渴而以八味丸治之何也。
對曰。
漢武帝渴。
張仲景為處此方。
蓋渴多是腎之真水不足緻然。
若其勢未至于。
但進此劑殊佳。
且藥性溫平無害也。
案漢武仲景相去數百年。
蓋不過一時作此杜撰之言。
取信于俗士耳。
【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
宜利小便發汗。
五苓散主之。
】(方見上。
) 【〔徐〕】脈浮微熱。
是表未清也。
消渴小便不利。
是裡有熱也。
故以桂枝主表。
白術苓澤主裡。
而多以熱水助其外出下達之勢。
此治消渴之淺而近也。
按此與上條。
同是消渴。
上條小便多。
知陰虛熱結。
此條小便不利。
而微熱。
即為客邪内入。
故治法迥異。
然客邪内入。
非真消渴也。
合論以示辨耳。
【渴欲飲水。
水入則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方見上。
) 【〔尤〕】熱渴飲水。
熱已消而水不行。
則逆而成嘔。
乃消渴之變證。
曰水逆者。
明非消渴。
而為水逆也。
故亦宜五苓散。
去其停水。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散主之。
】 【〔鑒〕】渴欲飲水。
水入則吐。
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證也。
渴欲飲水。
水入則消。
口幹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證也。
渴欲飲水。
而不吐水。
非水邪盛也。
不口幹舌燥。
非熱邪盛也。
惟引飲不止。
故以文蛤一味。
不寒不溫。
不清不利。
專意于生津止渴也。
案金鑒雲。
五倍子。
亦名文蛤。
按法制之名百藥煎。
大能生津止渴。
故當用之。
屢試屢驗也。
此說本于三因方。
百藥煎。
于生津止渴固效矣。
然其藥出于後世。
本條所用。
即所謂花蛤也。
○以上三條。
詳見傷寒論輯義。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俞本作四兩) 上一味。
杵為散。
以沸湯五合。
和服方寸匕。
淋之為病。
小便如粟狀。
小腹弦急。
痛引臍中。
】 【〔徐〕】淋之為病。
全在下焦。
故前十一篇内。
言下焦有熱。
亦主淋閉不通。
此言小便如粟狀。
粟者色白。
而滴瀝甚。
則如米屑也。
然氣血不同。
故後人有五淋之名。
小腹氣不和。
失其渾濃之元則弦急矣。
熱邪上乘。
則痛引臍中矣。
【〔尤〕】按巢氏雲。
淋之為病。
由腎虛而膀胱熱也。
腎氣通于陰。
陰。
水液下流之道也。
膀胱為津液之腑。
腎虛則小便數。
膀胱熱則水下澀。
數而且澀。
淋瀝不宣。
故謂之淋。
其狀小便出少起多。
小腹弦急。
痛引于臍。
又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之異。
詳見本論。
其言頗為明晰。
可補仲景之未備。
案如粟狀。
根據巢源出少起多之語。
唯言滴瀝短少。
如米屑耳。
雲色白。
殆鑿矣。
沈程以下諸注。
皆以為石淋。
然以理推之。
小便下砂石。
不宜言如粟狀。
故今從徐注。
三因方雲。
淋。
古謂之癃。
名稱不同也。
癃者。
罷也。
淋者。
滴也。
今名雖俗。
于義為得。
【趺陽脈數。
胃中有熱。
即消谷引食。
大便必堅。
小便即數。
】(程本。
以此條。
列于前趺陽脈浮而數雲雲。
即為消渴之後。
是。
魏本細書此條于上格雲雲。
義與前同。
故未另注。
) 【〔尤〕】胃中有熱。
消谷引飲。
即後世所謂消谷善饑為中消者。
是也。
胃熱則液幹。
故大便堅。
便堅則水液獨走前陰。
故小便數亦即前條消渴胃堅之證。
而列于淋病之下。
疑錯簡也。
【淋家不可發汗。
發汗則必便血。
】 【〔程〕】膀胱蓄熱則為淋。
發汗以迫
即本方。
但用山茱萸五兩桂附各三兩。
吳氏方考雲。
是陰無陽而不升。
陽無陰而不降。
水下火上。
不相既濟耳。
故用肉桂附子之辛熱。
壯其少火。
用六味地黃丸。
益其真陰。
真陰益則陽可降。
少火壯則陰自升。
故竈底加薪。
枯籠蒸溽。
槁禾得雨。
生意惟新。
明者知之。
昧者鮮不以為迂也。
陳氏外科精要雲。
一士大夫病渴。
治療累歲不安。
一名醫使服八味丸。
不半載而疾痊。
因疏其病源雲。
今醫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藥誤矣。
其疾本起于腎水枯竭。
不能止潤。
是以心火上炎。
不能既濟。
煎熬而生渴。
今服此藥。
降心火生其腎水。
則渴自止矣。
即本方。
以真北五味子。
代附子。
聖濟直指同。
朱氏集驗雲。
治消渴。
八味丸。
去附子。
加五味子。
用繭空。
及茄空。
煎湯下。
嚴氏濟生方。
加減腎氣丸。
治勞傷腎經。
腎水不足。
心火自用。
口舌焦幹。
多渴而引飲。
精神恍惚。
面赤心煩。
腰痛腳弱。
肢體羸瘦。
不能起止。
本方。
去附子。
加五味子鹿角沉香。
弱甚者加附子。
方勺泊宅編雲。
提點鑄錢朝奉郎黃沔久病渴。
極疲悴。
予每見必勸服八味丸。
初不甚信。
後累醫不痊。
謾服數兩遂安。
或問渴而以八味丸治之何也。
對曰。
漢武帝渴。
張仲景為處此方。
蓋渴多是腎之真水不足緻然。
若其勢未至于。
但進此劑殊佳。
且藥性溫平無害也。
案漢武仲景相去數百年。
蓋不過一時作此杜撰之言。
取信于俗士耳。
【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
宜利小便發汗。
五苓散主之。
】(方見上。
) 【〔徐〕】脈浮微熱。
是表未清也。
消渴小便不利。
是裡有熱也。
故以桂枝主表。
白術苓澤主裡。
而多以熱水助其外出下達之勢。
此治消渴之淺而近也。
按此與上條。
同是消渴。
上條小便多。
知陰虛熱結。
此條小便不利。
而微熱。
即為客邪内入。
故治法迥異。
然客邪内入。
非真消渴也。
合論以示辨耳。
【渴欲飲水。
水入則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方見上。
) 【〔尤〕】熱渴飲水。
熱已消而水不行。
則逆而成嘔。
乃消渴之變證。
曰水逆者。
明非消渴。
而為水逆也。
故亦宜五苓散。
去其停水。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散主之。
】 【〔鑒〕】渴欲飲水。
水入則吐。
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證也。
渴欲飲水。
水入則消。
口幹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證也。
渴欲飲水。
而不吐水。
非水邪盛也。
不口幹舌燥。
非熱邪盛也。
惟引飲不止。
故以文蛤一味。
不寒不溫。
不清不利。
專意于生津止渴也。
案金鑒雲。
五倍子。
亦名文蛤。
按法制之名百藥煎。
大能生津止渴。
故當用之。
屢試屢驗也。
此說本于三因方。
百藥煎。
于生津止渴固效矣。
然其藥出于後世。
本條所用。
即所謂花蛤也。
○以上三條。
詳見傷寒論輯義。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俞本作四兩) 上一味。
杵為散。
以沸湯五合。
和服方寸匕。
淋之為病。
小便如粟狀。
小腹弦急。
痛引臍中。
】 【〔徐〕】淋之為病。
全在下焦。
故前十一篇内。
言下焦有熱。
亦主淋閉不通。
此言小便如粟狀。
粟者色白。
而滴瀝甚。
則如米屑也。
然氣血不同。
故後人有五淋之名。
小腹氣不和。
失其渾濃之元則弦急矣。
熱邪上乘。
則痛引臍中矣。
【〔尤〕】按巢氏雲。
淋之為病。
由腎虛而膀胱熱也。
腎氣通于陰。
陰。
水液下流之道也。
膀胱為津液之腑。
腎虛則小便數。
膀胱熱則水下澀。
數而且澀。
淋瀝不宣。
故謂之淋。
其狀小便出少起多。
小腹弦急。
痛引于臍。
又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之異。
詳見本論。
其言頗為明晰。
可補仲景之未備。
案如粟狀。
根據巢源出少起多之語。
唯言滴瀝短少。
如米屑耳。
雲色白。
殆鑿矣。
沈程以下諸注。
皆以為石淋。
然以理推之。
小便下砂石。
不宜言如粟狀。
故今從徐注。
三因方雲。
淋。
古謂之癃。
名稱不同也。
癃者。
罷也。
淋者。
滴也。
今名雖俗。
于義為得。
【趺陽脈數。
胃中有熱。
即消谷引食。
大便必堅。
小便即數。
】(程本。
以此條。
列于前趺陽脈浮而數雲雲。
即為消渴之後。
是。
魏本細書此條于上格雲雲。
義與前同。
故未另注。
) 【〔尤〕】胃中有熱。
消谷引飲。
即後世所謂消谷善饑為中消者。
是也。
胃熱則液幹。
故大便堅。
便堅則水液獨走前陰。
故小便數亦即前條消渴胃堅之證。
而列于淋病之下。
疑錯簡也。
【淋家不可發汗。
發汗則必便血。
】 【〔程〕】膀胱蓄熱則為淋。
發汗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