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論二首、脈證十七條)

關燈
在中焦者。

    為堅。

    熱在下焦者。

    則尿血。

    亦令淋秘不通。

    大腸有寒者。

    多溏。

    有熱者。

    便腸垢。

    小腸有寒者。

    其人下重便血。

    有熱者必痔。

    】 【〔尤〕】熱在上焦者肺受之。

    肺喜清肅。

    而惡煩熱。

    肺熱則咳。

    咳久則肺傷而痿也。

    熱在中焦者。

    脾胃受之。

    脾胃者。

    所以化水谷。

    而行陰陽者也。

    胃熱則實而硬。

    脾熱則燥而。

    皆為堅也。

    下焦有熱者。

    大小腸膀胱受之。

    小腸為心之腑。

    熱則尿血。

    膀胱為腎之腑。

    熱則癃不通也。

    溏如之後。

    水糞雜下。

    大腸有寒。

    故泌别不職。

    其有熱者。

    則腸中之垢。

    被迫而下也。

    下重。

    謂腹中重。

    而下墜。

    小腸有寒者。

    能腐而不能化。

    故下重。

    陽不化則陰下溜。

    故便血。

    其有熱者。

    則下注廣腸。

    而為痔。

    痔。

    熱疾也。

     【〔徐〕】直腸者。

    大腸之頭也。

    門為肛。

    小腸有熱。

    則大腸傳導其熱而氣結于肛門。

    故痔。

    案為堅。

    沈及金鑒。

    為腹脹堅滿。

    不可從也。

    腸垢。

    巢源雲。

    腸垢者。

    腸間津汁垢膩也。

    由熱痢蘊積。

    腸間虛滑。

    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

    下重者。

    後重也。

    傷寒論。

    四逆散洩利下重。

    下利篇。

    熱利下重。

    白頭翁湯主之。

    劉熙釋名雲。

    洩利下重。

    而赤白曰HT。

    是也。

     【問曰。

    病有積。

    有聚。

    有氣。

    何謂也。

    師曰。

    積者。

    髒病也。

    終不移。

    聚者。

    腑病也。

    發作有時。

    輾轉痛移。

    為可治。

    氣者。

    脅下痛。

    按之則愈複發。

    為氣。

    諸積大法。

    脈來細而附骨者。

    乃積也。

    寸口積在胸中。

    微出寸口。

    積在喉中。

    關上積在臍六。

    上關上。

    積在心下。

    微下關。

    積在少腹。

    尺中。

    積在氣沖。

    脈出左。

    積在左。

    脈出右。

    積在右。

    脈兩出。

    積在中央。

    各以其部處之。

    】(。

    千金。

    作谷。

    則愈之下。

    更有愈字。

    寸口積之口下。

    有結字。

    關上下。

    有結字。

    尺中下同。

    魏作谷。

    雲之為字。

    本如此。

    若夫谷。

    乃惡木也。

    後人改為。

    遂并谷。

    亦改為KT。

    又訛為。

    皆誤筆也。

    案通雅雲。

    。

    即谷乃也。

    山海經。

    百KT生。

    荀子。

    五蕃。

    是也。

    ○諸積大法以下。

    徐沈尤。

    别提為一條。

    ) 【〔徐〕】積。

    迹也。

    病氣之屬陰者也。

    髒屬陰。

    兩陰相得故不移。

    不移者。

    有專痛之處。

    而無遷改也。

    聚則如市中之物。

    偶聚而已。

    病之屬陽者也。

    腑屬陽。

    故相比陽。

    則非如陰之凝。

    故寒氣感則發。

    否則已。

    所謂有時也。

    既無定着。

    則痛無常處。

    故曰輾轉痛移。

    其根不深。

    故比積為可治。

    若氣。

    者。

    谷也。

    乃食氣也。

    (案三因。

    立氣門載宿食論治。

    當并考。

    )食傷太陰。

    敦阜之氣。

    抑遏肝氣。

    故痛在脅下痛。

    不由髒腑。

    故按之則氣行而愈。

    然病氣雖輕。

    按之不能絕其病原。

    故複發。

    中氣強。

    不治自愈。

     【〔尤〕】諸積。

    該氣血痰食而言。

    脈來細而附骨。

    謂細。

    而沉之至。

    諸積皆陰故也。

    又積而不移之處。

    其氣血榮衛。

    不複上行而外達。

    則其脈為之沉。

    細而不起。

    故曆舉其脈出之所。

    以決其受積之處。

    而複益之曰。

    脈兩出。

    積在中央。

    以中央有積。

    其氣不能分布左右。

    故脈之見于兩手者。

    俱沉細而不起也。

    各以其部處之。

    謂各随其積所在之處。

    而分治之耳。

    五十五難曰。

    積者。

    陰氣也。

    聚者。

    陽氣也。

    故陰沉而伏。

    陽浮而動。

    氣之所積。

    名曰積。

    氣之所聚。

    名曰聚。

    故積者五髒所生。

    聚者六腑所成也。

    積者。

    陰氣也。

    其始發有常處。

    其痛不離其部。

    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

    聚者。

    陽氣也。

    其始發無根本。

    上下無所留止。

    其痛無常處。

    謂之聚。

    故以是别知積聚。

    邵氏明醫指掌參補雲。

    痞塊多在皮裡膜外。

    并不系腸胃間。

    而醫者往往以峻劑下之。

    安能使此塊入腸胃。

    從大便而出哉。

    吾見病未必去。

    而元氣已耗。

    經年累月。

    遂至不治者多矣。

    曆代醫家。

    皆曰在左為死血。

    在右為食積。

    在中為痰飲。

    蓋以左屬肝。

    肝藏血。

    右屬脾。

    脾化谷。

    而痰飲。

    則結聚于中焦也。

    殊不知肝脾雖左右之分。

    而實無界限之隔。

    非謂肝偏于左。

    而無與于右。

    脾偏于右。

    而無與于左。

    在左為死血。

    而在右獨無死血乎。

    在中為痰飲。

    而左右獨無痰飲乎。

    但在左在右在中。

    皆因虛之所在。

    而入之耳。

    不可以死血痰飲食積分之也。

    然當診之以察其病。

    弦滑為痰。

    芤澀為血。

    沉實為食。

    三脈并見。

    則當兼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