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論二首、脈證十七條)
關燈
小
中
大
曰。
燥者濡之。
潤以麻子芍藥杏仁。
結者攻之。
下以大黃枳實濃樸。
共成潤下之劑。
外台。
古今錄驗麻子仁丸。
療大便難。
小便利。
而反不渴者。
脾約方。
即本方。
雲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肘後。
療脾胃不和。
常患大便堅強難。
于本方中。
去杏仁。
産育寶慶集。
麻仁丸。
治産後大便秘澀者。
于本方中。
去芍藥濃樸杏仁。
加人參。
【腎着之病。
其人身體重。
腰中冷。
如坐水中。
形如水狀。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
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原注〕一作表。
)裡冷濕。
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
腰重如帶五千錢。
甘姜苓術湯主之。
】(如水狀。
千金。
作如水洗狀。
身字。
千金。
外台。
作從作二字。
久久得之。
外台。
作久之故得也。
腰重。
原本。
及外台。
作腹重。
今根據趙本改正。
千金。
腎髒脈論作腰。
腰痛門。
作腹。
徐程諸注。
并作腹。
) 【〔尤〕】腎受冷濕。
着而不去。
則為腎着。
身重。
腰中冷。
如坐水中。
腰下冷痛。
腹重如帶五千錢。
皆冷濕着腎。
而陽氣不化之征也。
不渴。
上無熱也。
小便自利。
寒在下也。
飲食如故。
胃無病也。
故曰。
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裡冷濕。
久久得之。
蓋所謂清濕襲虛。
病起于下者也。
然其病不在腎之中髒。
而在腎之外腑。
故其治法。
不在溫腎以散寒。
而在燠土以勝水。
甘姜苓術。
辛溫甘淡。
本非腎藥。
名腎着者。
原其病也。
【甘草幹姜茯苓白術湯(千金。
名腎着湯。
外台。
引古今錄驗。
名甘草湯。
) 甘草(二兩)白術(二兩○千金外台用四兩)幹姜(四兩○千金外台用三兩)茯苓(四兩)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腰中即溫。
】 【千金腎着散】(外台。
引經心錄。
并無主療。
載上方後。
) 杜仲桂心(各三兩)甘草澤瀉牛膝幹姜(各一兩)白術茯苓(各四兩) 上八味。
治下篩為粗散。
一服三方寸匕。
酒一升。
煮五六沸。
去滓。
頓服日再。
【千金翼。
溫腎湯】主腰脊膝腳。
浮腫不随。
(出腳氣。
) 茯苓幹姜澤瀉(各二兩)桂心(三兩) 上四味。
切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為三服。
又治腎間有水氣。
腰脊疼痛。
腹背拘急絞痛方。
本方。
去甘草。
加澤瀉。
三因。
茯苓白術湯。
治冒暑毒。
加以着濕。
或汗未幹即浴。
皆成暑濕。
本方。
加桂心。
各一兩。
又除濕湯。
治冒雨着濕。
郁于經絡。
血溢作衄。
或脾不和。
濕着經絡。
血流入胃。
胃滿吐血。
即本方。
頭疼。
加川芎二錢。
最止浴室中發衄。
【腎死髒。
浮之堅。
按之亂如轉丸。
益下入尺中者死。
】(益。
千金。
作溢。
) 【〔尤〕】腎脈本石。
浮之堅。
則不石而外鼓。
按之亂如轉丸。
是變石之體。
而為躁動。
真陽将搏躍而出矣。
益下入尺。
言按之至尺澤。
而脈猶大動也。
尺下脈宜伏。
今反動。
真氣不固。
而将外越。
反其封蟄之常。
故死。
【〔程〕】以上真髒。
與内經互有異同。
然得非常之脈。
必為非常之病。
若未病者必病進。
已病者必死。
總之脈無胃氣。
現于三部中。
脈象形容不一也。
【問曰。
三焦竭部。
上焦竭善噫。
何謂也。
師曰。
上焦受中焦。
氣未和。
不能消谷。
故能噫耳。
下焦竭。
即遺溺失便。
其氣不和。
不能自禁制。
不須治。
久則愈。
】 【〔鑒〕】三焦竭部者。
謂三焦因虛竭。
而不各歸其部。
不相為用也。
【〔尤〕】上焦在胃上口。
其治在膻中。
而受氣于中焦。
今胃未和。
不能消谷。
則上焦所受者。
非精微之氣。
而為陳滞之氣矣。
故為噫。
噫。
嗳食氣也。
下焦在膀胱上口。
其治在臍下。
故其氣乏竭。
即遺溺失便。
【〔程〕】内經曰。
膀胱不約為遺尿。
下經曰。
虛則遺尿。
其氣不和。
則溲便不約。
故遺失而不能自禁制。
不須治之。
久則正氣複。
而自愈。
案尤雲。
上焦氣未和。
不能約束禁制。
亦令遺溺失便。
所謂上虛不能制下者也。
雲不須治者。
謂不須治其下焦。
俟上焦氣和。
久相自愈。
金鑒雲。
不須治久則愈。
在善噫可也。
若遺溺失便。
未有不治能愈者。
恐是錯簡。
二說并有理。
然不如程之穩妥。
故姑仍之。
【師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為肺痿。
熱
燥者濡之。
潤以麻子芍藥杏仁。
結者攻之。
下以大黃枳實濃樸。
共成潤下之劑。
外台。
古今錄驗麻子仁丸。
療大便難。
小便利。
而反不渴者。
脾約方。
即本方。
雲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肘後。
療脾胃不和。
常患大便堅強難。
于本方中。
去杏仁。
産育寶慶集。
麻仁丸。
治産後大便秘澀者。
于本方中。
去芍藥濃樸杏仁。
加人參。
【腎着之病。
其人身體重。
腰中冷。
如坐水中。
形如水狀。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
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原注〕一作表。
)裡冷濕。
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
腰重如帶五千錢。
甘姜苓術湯主之。
】(如水狀。
千金。
作如水洗狀。
身字。
千金。
外台。
作從作二字。
久久得之。
外台。
作久之故得也。
腰重。
原本。
及外台。
作腹重。
今根據趙本改正。
千金。
腎髒脈論作腰。
腰痛門。
作腹。
徐程諸注。
并作腹。
) 【〔尤〕】腎受冷濕。
着而不去。
則為腎着。
身重。
腰中冷。
如坐水中。
腰下冷痛。
腹重如帶五千錢。
皆冷濕着腎。
而陽氣不化之征也。
不渴。
上無熱也。
小便自利。
寒在下也。
飲食如故。
胃無病也。
故曰。
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裡冷濕。
久久得之。
蓋所謂清濕襲虛。
病起于下者也。
然其病不在腎之中髒。
而在腎之外腑。
故其治法。
不在溫腎以散寒。
而在燠土以勝水。
甘姜苓術。
辛溫甘淡。
本非腎藥。
名腎着者。
原其病也。
【甘草幹姜茯苓白術湯(千金。
名腎着湯。
外台。
引古今錄驗。
名甘草湯。
) 甘草(二兩)白術(二兩○千金外台用四兩)幹姜(四兩○千金外台用三兩)茯苓(四兩)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腰中即溫。
】 【千金腎着散】(外台。
引經心錄。
并無主療。
載上方後。
) 杜仲桂心(各三兩)甘草澤瀉牛膝幹姜(各一兩)白術茯苓(各四兩) 上八味。
治下篩為粗散。
一服三方寸匕。
酒一升。
煮五六沸。
去滓。
頓服日再。
【千金翼。
溫腎湯】主腰脊膝腳。
浮腫不随。
(出腳氣。
) 茯苓幹姜澤瀉(各二兩)桂心(三兩) 上四味。
切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為三服。
又治腎間有水氣。
腰脊疼痛。
腹背拘急絞痛方。
本方。
去甘草。
加澤瀉。
三因。
茯苓白術湯。
治冒暑毒。
加以着濕。
或汗未幹即浴。
皆成暑濕。
本方。
加桂心。
各一兩。
又除濕湯。
治冒雨着濕。
郁于經絡。
血溢作衄。
或脾不和。
濕着經絡。
血流入胃。
胃滿吐血。
即本方。
頭疼。
加川芎二錢。
最止浴室中發衄。
【腎死髒。
浮之堅。
按之亂如轉丸。
益下入尺中者死。
】(益。
千金。
作溢。
) 【〔尤〕】腎脈本石。
浮之堅。
則不石而外鼓。
按之亂如轉丸。
是變石之體。
而為躁動。
真陽将搏躍而出矣。
益下入尺。
言按之至尺澤。
而脈猶大動也。
尺下脈宜伏。
今反動。
真氣不固。
而将外越。
反其封蟄之常。
故死。
【〔程〕】以上真髒。
與内經互有異同。
然得非常之脈。
必為非常之病。
若未病者必病進。
已病者必死。
總之脈無胃氣。
現于三部中。
脈象形容不一也。
【問曰。
三焦竭部。
上焦竭善噫。
何謂也。
師曰。
上焦受中焦。
氣未和。
不能消谷。
故能噫耳。
下焦竭。
即遺溺失便。
其氣不和。
不能自禁制。
不須治。
久則愈。
】 【〔鑒〕】三焦竭部者。
謂三焦因虛竭。
而不各歸其部。
不相為用也。
【〔尤〕】上焦在胃上口。
其治在膻中。
而受氣于中焦。
今胃未和。
不能消谷。
則上焦所受者。
非精微之氣。
而為陳滞之氣矣。
故為噫。
噫。
嗳食氣也。
下焦在膀胱上口。
其治在臍下。
故其氣乏竭。
即遺溺失便。
【〔程〕】内經曰。
膀胱不約為遺尿。
下經曰。
虛則遺尿。
其氣不和。
則溲便不約。
故遺失而不能自禁制。
不須治之。
久則正氣複。
而自愈。
案尤雲。
上焦氣未和。
不能約束禁制。
亦令遺溺失便。
所謂上虛不能制下者也。
雲不須治者。
謂不須治其下焦。
俟上焦氣和。
久相自愈。
金鑒雲。
不須治久則愈。
在善噫可也。
若遺溺失便。
未有不治能愈者。
恐是錯簡。
二說并有理。
然不如程之穩妥。
故姑仍之。
【師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為肺痿。
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