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論三首、脈證四條、方十五首)

關燈
草。

    量病患中指節。

    男左女右。

    長短截之。

    炙令熟。

    破作四片。

    納小便中。

    置于閑淨處。

    露一宿。

    器上橫一小刀。

    明日平旦。

    去甘草。

    頓服之。

    每日一劑。

    其童子勿令吃五辛。

     【千金生姜甘草湯治肺痿咳唾。

    涎沫不止。

    咽燥而渴。

    (外台。

    一雲。

    不渴。

    ) 生姜(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外台。

    引集驗雲。

    仲景傷寒論。

    備急。

    範汪。

    千金。

    經心錄同。

    ) 【〔沈〕】即炙甘草湯之變方也。

    甘草人參大棗。

    扶脾胃而生津液。

    以生姜辛潤宣行滞氣。

    俾胃中津液。

    溉灌于肺。

    則澤槁回枯。

    不緻肺熱葉焦。

    為治肺痿之良法也。

     【〔徐〕】亦非一二劑。

    可以期效。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枚○千金十五枚)皂莢(乙枚去皮子炙焦○千金作二兩外台引千金作一挺去皮子炙) 上五味。

    以水七升。

    微微火煮。

    取三升。

    分溫三服。

    】(千金。

    無微微火三字。

    ) 【〔沈〕】用桂枝湯。

    嫌芍藥酸收。

    故去之。

    加皂莢。

    利涎通竅。

    不令涎沫壅遏肺氣。

    而緻喘痿。

    桂枝和調營衛。

    俾營衛宣行。

    則肺氣振。

    而涎沫止矣。

     【〔徐〕】此治肺痿中之有壅閉者。

    故加皂莢。

    以行桂甘姜棗之勢。

    此方必略兼上氣不得眠者宜之。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

    振寒脈數。

    咽幹不渴。

    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

    如米粥者為肺癰。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作粳米粥。

    雲。

    出第十八卷中。

    ) 桔梗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

    為散。

    強人飲服半錢匕。

    羸者減之。

    病在膈上者。

    吐膿血。

    膈下者瀉出。

    若下多不止。

    飲冷水一杯則定。

    】 【〔徐〕】此即前桔梗湯證也。

    然此以貝母巴豆。

    易去甘草。

    則迅利極矣。

    蓋此等證。

    危在呼吸。

    以悠忽遺禍。

    不可勝數。

    故确見人強或證危。

    正當以此急救之。

    不得嫌其峻。

    坐以待斃也。

     【〔沈〕】以桔梗開提肺氣。

    貝母清熱而化痰涎。

    巴霜峻猛熱劑。

    急破其膿。

    驅膿下出。

     【〔尤〕】似亦以毒攻毒之意。

    然非病盛氣實。

    非峻藥不能為功者。

    不可僥幸一試也。

    是在審其形之肥瘠。

    與病之緩急。

    而善其用焉。

     【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

    煩滿。

    胸中甲錯。

    是為肺癰。

    (千金作胸心甲錯。

    千金。

    無方名。

    外台。

    引古今錄驗。

    名葦莖湯。

    用葦莖一升。

    雲。

    仲景傷寒論雲。

    葦莖切二升。

    千金。

    範汪同。

    ) 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

    以水一鬥。

    先煮葦莖。

    得五升。

    去滓。

    内諸藥。

    煮取二升。

    服一升。

    再服當吐如膿。

    】(千金。

    作服一升。

    當有所見吐膿血。

    ) 【〔魏〕】肺癰欲成未成之際。

    圖治當早者也。

    葦小蘆大。

    一物也。

    葦莖。

    與蘆根同性。

    清熱利水。

    解渴除煩。

    佐以薏苡仁。

    下氣寬中。

    桃仁。

    潤肺滑腸。

    瓜瓣。

    亦潤燥清熱之品。

    再服當吐如膿。

    可見為癰雖結。

    而膿未成。

    所以可治也。

    較之葶苈大棗湯。

    皂莢丸。

    皆得預治之治。

    仲景所謂始萌可救者。

     【〔尤〕】此方具下熱散結通瘀之力。

    而重不傷峻。

    緩不傷懈。

    可以補桔梗湯。

    桔梗白散。

    二方之偏。

    亦良法也。

    案樓氏綱目雲。

    葦莖。

    即汀洲間蘆荻之粗種也。

    葦。

    即蘆。

    詳見于沈括補筆談。

    魏注為是。

    聖惠方。

    作青葦。

    (三因。

    用葦葉恐非是。

    )瓜瓣。

    聖惠方。

    作甜瓜子。

    太平禦覽。

    引吳普本草。

    瓜瓣。

    瓜子也。

    張氏本經逢原雲。

    甜瓜子。

    即甜瓜瓣。

    為腸胃内癰要藥。

    千金。

    治肺癰。

    有葦莖湯。

    腸癰。

    有大黃牡丹湯。

    予嘗用之。

    然必黃熟味甜者。

    方不傷胃。

    是也。

    而本草馬志雲。

    諸方惟用冬瓜子。

    不見用甘瓜子者。

    潘氏續焰。

    改用絲瓜瓣。

    并不可憑也。

    外台。

    蘇遊。

    療骨蒸肺痿。

    煩躁不能食。

    【蘆根飲子方】 蘆根(切訖秤)麥門冬地骨白皮(各十兩)生姜(十兩合皮切)橘皮茯苓(各五兩) 上六味。

    切。

    以水二鬥。

    煮取八升。

    絞去滓。

    分溫五服。

    服别相去八九裡。

    晝三服。

    夜二服。

    覆取汗。

    忌酢物。

    未好瘥更作。

    若兼服。

    其人或胸中寒。

    或直惡寒。

    及虛脹并痛者。

    加吳茱萸八兩。

    ○案此亦用蘆根。

    而治肺痿。

    可見癰痿雖虛實不同。

    然至熱郁津枯。

    則一也。

    故附此以備考。

     【肺癰。

    胸滿脹。

    一身面目浮腫。

    鼻塞清涕出。

    不聞香臭酸辛。

    咳逆上氣。

    喘鳴迫塞。

    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原注〕方見上。

    三日一劑。

    可至三四劑。

    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

    小青龍方。

    見咳嗽門中。

    ○千金。

    胸下有脅字。

    無酸辛二字。

    外台。

    與本文同。

    唯胸下有脅字。

    千金外台。

    此條接于前瀉肺湯條。

    案方見上三字衍。

    自三日一劑。

    至乃進二十字。

    千金之文。

    而外台。

    引千金。

    無此二十字。

    方後雲。

    仲景傷寒論。

    範汪同。

    脈經。

    亦載此條。

    明是仲景舊文。

    今列于附方之後者。

    必後人編次之誤也。

    程氏。

    金鑒。

    揭為原文。

    删注三十二字。

    為是。

    沈魏尤諸家。

    以為附方。

    蓋不考耳。

    ) 【〔程〕】癰在肺則胸脹滿。

    肺朝百脈。

    而主皮毛。

    肺病則一身面目浮腫也。

    肺開竅于鼻。

    肺氣壅滞。

    則蓄門不開。

    但清涕滲出。

    而濁膿猶塞于鼻肺之間。

    故不聞香臭酸辛也。

    以其氣逆于上焦。

    則有喘鳴迫塞之證。

    與葶苈大棗湯以瀉肺。

     【〔鑒〕】是邪外塞皮毛。

    内壅肺氣。

    比之喘不得卧。

    殆尤甚焉。

    亦以葶苈大棗瀉肺湯者。

    因其膿未成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