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論三首、脈證四條、方十五首)
關燈
小
中
大
)
上先以水三升。
煮棗取二升。
去棗。
納葶苈。
煮取一升。
頓服。
】 千金雲。
葶苈三兩為末。
大棗二十枚。
上二味。
先以水三升。
煮棗取二升。
去棗。
納藥一棗大。
煎取七合頓服令盡。
三日服一劑。
可至三四劑。
外台。
引千金雲。
葶苈三兩。
熬令色紫。
上一味。
搗令可丸。
以水三升。
煮擘大棗二十枚。
得汁二升。
納藥如彈丸一枚。
煎取一升頓服。
古今錄驗。
删繁。
仲景傷寒論。
範汪同。
樓氏綱目雲。
孫兆視雷道矩病吐痰。
頃間已及一升。
喘咳不已。
面色郁黯。
精神不快。
兆與服仲景葶苈大棗湯。
一服訖。
已覺胸中快利。
略無痰唾矣。
【咳而胸滿。
振寒脈數。
咽幹不渴。
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
如米粥者。
為肺癰。
桔梗湯主之。
】(千金。
作粳米粥。
外台。
引集驗同。
) 【〔鑒〕】咳而胸滿。
振寒脈數。
咽幹不渴。
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
如米粥者。
此為肺癰證也。
肺癰尚未成膿。
實邪也。
故以葶苈之劑瀉之。
今已潰後。
虛邪也。
故以桔梗之苦。
甘草之甘。
解肺毒排癰膿也。
此治已成肺癰。
輕而不死者之法也。
【〔魏〕】或其癰雖成。
而膿未大成。
肺葉完全。
尚未腐敗。
亦可回生也。
【桔梗湯方(〔原注〕亦治血痹。
○案千金。
外台。
并無此四字。
程尤金鑒。
亦删之。
為是。
) 桔梗(一兩○千金作三兩注雲集驗用二兩古今錄驗用一兩外台引集驗用二兩)甘草(二兩○外台引集驗有炙字)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則吐膿血也。
】(則。
千金。
作必。
千金翼。
作不字。
外台。
作朝暮吐膿血則瘥雲。
張文仲。
千金備急古今錄驗。
範汪同。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千金雲。
一方有款冬花一兩半。
○和劑。
名如聖湯。
元戎。
名甘桔二生湯。
詳見傷寒輯義。
) 醫壘元戎。
如聖丸。
治風熱毒氣上攻。
咽喉痛痹。
腫塞妨悶。
及肺癰喘嗽唾膿血。
胸滿振寒。
咽幹不渴。
時出濁沫氣臭腥。
久久咯膿。
狀如米粥。
龍腦(另研)牛黃(另研)桔梗甘草(生用各一錢) 上為細末。
煉蜜丸。
每兩作二十丸。
每用一丸噙化。
【咳而上氣。
此為肺脹。
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作肺脹者。
病患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也。
肺脹而咳者。
此方主之。
) 【〔尤〕】外邪内飲。
填塞肺中。
為脹為喘為咳。
而上氣。
越婢湯散邪之力多。
而蠲飲之力少。
故以半夏。
輔其未逮。
不用小青龍者。
以脈浮且大。
病屬陽熱。
故利辛寒。
不利辛熱也。
目如脫狀者。
目睛脹突。
如欲脫落之狀。
壅氣使然也。
巢源雲。
肺虛感微寒而成咳。
咳而氣還聚于肺。
肺則脹。
是為咳逆也。
邪氣與正氣相搏。
正氣不得宣通。
但逆上喉咽之間。
邪狀則氣靜。
邪動則氣奔上。
煩悶欲絕。
故謂之咳逆上氣也。
【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六兩○外台有去節二字)石膏(半斤)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外台有炙字)半夏(半升○外台有枚字) 上六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 【肺脹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
心下有水。
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原注〕千金。
證治同。
外更加脅下痛。
引缺盆。
○案今千金。
缺盆下。
更有若有實者必躁。
其人常倚伏十一字。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與本文同。
) 【〔尤〕】此亦外邪内飲相搏之證。
而兼煩躁。
則挾有熱邪。
麻桂藥中。
必用石膏。
如大青龍之例也。
又此條見證。
與上條頗同。
而心下寒飲。
則非溫藥不能開而去之。
故不用越婢加半夏。
而用小青龍加石膏。
溫寒并進。
水熱俱捐。
于法尤為密矣。
【小青龍加石膏湯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幹姜(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強人服一升。
羸者減之。
日三服。
小兒服四合。
】(外台引仲景傷寒論雲。
強人一升。
瘦人及老小。
以意減之。
日三夜一。
千金。
與本文同。
) 【千金麻黃湯】治肺脹咳嗽上氣。
咽燥脈浮。
心下有水氣。
于本方内。
去甘草幹姜。
用生姜。
外台。
古今錄驗。
沃雪湯。
療上氣不得息卧。
喉中如水雞聲。
氣欲絕方。
于小青龍方内。
去芍藥甘草。
投則卧。
一名投麻黃湯。
【附方】 【外台。
炙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
心中溫溫液液者。
】(〔原注〕方見虛勞中○案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列于甘草幹姜湯之後。
雲。
并出第八卷中。
) 【〔沈〕】溫溫液液。
即泛泛惡心之意也。
【〔徐〕】肺痿證。
概屬津枯熱燥。
此方乃桂枝湯。
去芍藥。
加參地阿膠麻仁麥冬也。
不急于去熱。
而以生津潤燥為主。
蓋虛回而津生。
津生而熱自化也。
至桂枝乃熱劑。
而不嫌峻者。
桂枝得甘草。
正所以行其熱也。
【千金甘草湯(案此本出于肘後而千金主療。
與外台炙甘草湯同。
但唾多下。
有出血二字。
千金翼。
名溫液湯。
) 甘草(案肘後千金用二兩外台同千金翼用三兩) 上一味。
以水三升。
煮減半。
分溫三服。
】 【〔徐〕】肺痿之熱。
由于虛。
則不可直攻。
故以生甘草之甘寒。
頻頻呷之。
熱自漸化也。
餘外家曾病此。
初時涎沫成碗。
服過半月。
痰少而愈。
但最難吃。
三四日内。
猝無捷效耳。
外台。
引集驗。
療肺痿時時寒熱。
兩頰赤氣方。
童子小便。
每日晚取之。
去初末少許。
小便可有五合。
取上好甘
煮棗取二升。
去棗。
納葶苈。
煮取一升。
頓服。
】 千金雲。
葶苈三兩為末。
大棗二十枚。
上二味。
先以水三升。
煮棗取二升。
去棗。
納藥一棗大。
煎取七合頓服令盡。
三日服一劑。
可至三四劑。
外台。
引千金雲。
葶苈三兩。
熬令色紫。
上一味。
搗令可丸。
以水三升。
煮擘大棗二十枚。
得汁二升。
納藥如彈丸一枚。
煎取一升頓服。
古今錄驗。
删繁。
仲景傷寒論。
範汪同。
樓氏綱目雲。
孫兆視雷道矩病吐痰。
頃間已及一升。
喘咳不已。
面色郁黯。
精神不快。
兆與服仲景葶苈大棗湯。
一服訖。
已覺胸中快利。
略無痰唾矣。
【咳而胸滿。
振寒脈數。
咽幹不渴。
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
如米粥者。
為肺癰。
桔梗湯主之。
】(千金。
作粳米粥。
外台。
引集驗同。
) 【〔鑒〕】咳而胸滿。
振寒脈數。
咽幹不渴。
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
如米粥者。
此為肺癰證也。
肺癰尚未成膿。
實邪也。
故以葶苈之劑瀉之。
今已潰後。
虛邪也。
故以桔梗之苦。
甘草之甘。
解肺毒排癰膿也。
此治已成肺癰。
輕而不死者之法也。
【〔魏〕】或其癰雖成。
而膿未大成。
肺葉完全。
尚未腐敗。
亦可回生也。
【桔梗湯方(〔原注〕亦治血痹。
○案千金。
外台。
并無此四字。
程尤金鑒。
亦删之。
為是。
) 桔梗(一兩○千金作三兩注雲集驗用二兩古今錄驗用一兩外台引集驗用二兩)甘草(二兩○外台引集驗有炙字)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則吐膿血也。
】(則。
千金。
作必。
千金翼。
作不字。
外台。
作朝暮吐膿血則瘥雲。
張文仲。
千金備急古今錄驗。
範汪同。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千金雲。
一方有款冬花一兩半。
○和劑。
名如聖湯。
元戎。
名甘桔二生湯。
詳見傷寒輯義。
) 醫壘元戎。
如聖丸。
治風熱毒氣上攻。
咽喉痛痹。
腫塞妨悶。
及肺癰喘嗽唾膿血。
胸滿振寒。
咽幹不渴。
時出濁沫氣臭腥。
久久咯膿。
狀如米粥。
龍腦(另研)牛黃(另研)桔梗甘草(生用各一錢) 上為細末。
煉蜜丸。
每兩作二十丸。
每用一丸噙化。
【咳而上氣。
此為肺脹。
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作肺脹者。
病患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也。
肺脹而咳者。
此方主之。
) 【〔尤〕】外邪内飲。
填塞肺中。
為脹為喘為咳。
而上氣。
越婢湯散邪之力多。
而蠲飲之力少。
故以半夏。
輔其未逮。
不用小青龍者。
以脈浮且大。
病屬陽熱。
故利辛寒。
不利辛熱也。
目如脫狀者。
目睛脹突。
如欲脫落之狀。
壅氣使然也。
巢源雲。
肺虛感微寒而成咳。
咳而氣還聚于肺。
肺則脹。
是為咳逆也。
邪氣與正氣相搏。
正氣不得宣通。
但逆上喉咽之間。
邪狀則氣靜。
邪動則氣奔上。
煩悶欲絕。
故謂之咳逆上氣也。
【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六兩○外台有去節二字)石膏(半斤)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外台有炙字)半夏(半升○外台有枚字) 上六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 【肺脹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
心下有水。
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原注〕千金。
證治同。
外更加脅下痛。
引缺盆。
○案今千金。
缺盆下。
更有若有實者必躁。
其人常倚伏十一字。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與本文同。
) 【〔尤〕】此亦外邪内飲相搏之證。
而兼煩躁。
則挾有熱邪。
麻桂藥中。
必用石膏。
如大青龍之例也。
又此條見證。
與上條頗同。
而心下寒飲。
則非溫藥不能開而去之。
故不用越婢加半夏。
而用小青龍加石膏。
溫寒并進。
水熱俱捐。
于法尤為密矣。
【小青龍加石膏湯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幹姜(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強人服一升。
羸者減之。
日三服。
小兒服四合。
】(外台引仲景傷寒論雲。
強人一升。
瘦人及老小。
以意減之。
日三夜一。
千金。
與本文同。
) 【千金麻黃湯】治肺脹咳嗽上氣。
咽燥脈浮。
心下有水氣。
于本方内。
去甘草幹姜。
用生姜。
外台。
古今錄驗。
沃雪湯。
療上氣不得息卧。
喉中如水雞聲。
氣欲絕方。
于小青龍方内。
去芍藥甘草。
投則卧。
一名投麻黃湯。
【附方】 【外台。
炙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
心中溫溫液液者。
】(〔原注〕方見虛勞中○案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列于甘草幹姜湯之後。
雲。
并出第八卷中。
) 【〔沈〕】溫溫液液。
即泛泛惡心之意也。
【〔徐〕】肺痿證。
概屬津枯熱燥。
此方乃桂枝湯。
去芍藥。
加參地阿膠麻仁麥冬也。
不急于去熱。
而以生津潤燥為主。
蓋虛回而津生。
津生而熱自化也。
至桂枝乃熱劑。
而不嫌峻者。
桂枝得甘草。
正所以行其熱也。
【千金甘草湯(案此本出于肘後而千金主療。
與外台炙甘草湯同。
但唾多下。
有出血二字。
千金翼。
名溫液湯。
) 甘草(案肘後千金用二兩外台同千金翼用三兩) 上一味。
以水三升。
煮減半。
分溫三服。
】 【〔徐〕】肺痿之熱。
由于虛。
則不可直攻。
故以生甘草之甘寒。
頻頻呷之。
熱自漸化也。
餘外家曾病此。
初時涎沫成碗。
服過半月。
痰少而愈。
但最難吃。
三四日内。
猝無捷效耳。
外台。
引集驗。
療肺痿時時寒熱。
兩頰赤氣方。
童子小便。
每日晚取之。
去初末少許。
小便可有五合。
取上好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