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論一首、脈證九條、方九首)

關燈


    起即微汗出陰縮。

    或腹中寒痛。

    不堪勞苦。

    唇口舌幹。

    精自出。

    或手足乍寒乍熱。

    而煩苦酸疼。

    不能久立。

    多夢寤。

    補中益氣方。

    于黃建中湯内。

    加人參當歸半夏附子。

    去饴。

    又短劇黃湯。

    療虛勞胸中客熱。

    冷癖痞滿。

    宿食不消吐噫。

    脅間水氣。

    或流飲腸鳴。

    不生肌肉。

    頭痛。

    上重下輕。

    目視KTKT。

    恍惚志損。

    常燥熱。

    卧不得安。

    少腹急。

    小便赤餘瀝。

    臨事不起。

    陰下濕。

    或小便白濁傷多方。

    于黃建中湯内。

    加人參當歸。

    去饴。

    有寒。

    加濃樸。

    蘇沈良方雲。

    小建中湯。

    治腹痛如神。

    然腹痛按之便痛。

    重按卻不甚痛。

    此止是氣痛。

    重按愈痛而堅者。

    當自有積也。

    氣痛不可下。

    下之愈甚。

    此虛寒證也。

    此藥偏治腹中虛寒。

    補血尤主腹痛。

    (三因方治此證加味小建中湯于本方内加遠志。

    )王氏易簡方雲。

    或吐或瀉。

    狀如霍亂。

    及冒涉濕寒。

    賊風入腹。

    拘急切痛。

    加附子三分。

    名附子建中湯。

    疝氣發作。

    當于附子建中湯。

    煎時加蜜一箸頭許。

    名蜜附子湯。

    (易簡小建中湯。

    無饴。

    ) 張氏醫說雲。

    養生必用方。

    論虛勞不得用涼藥。

    如柴胡鼈甲青蒿麥門冬之類。

    皆不用服。

    唯服黃建中湯。

    有十餘歲女子。

    因發熱咳嗽喘急。

    小便少。

    後來成腫疾。

    用利水藥得愈。

    然虛羸之甚。

    遂用黃建中湯。

    日一服。

    三十餘日遂愈。

    蓋人禀受不同。

    虛勞小便白濁。

    陰髒人。

    服橘皮煎黃建中湯。

    獲愈者甚衆。

    至于陽髒人。

    不可用暖藥。

    雖建中湯不甚熱。

    然有肉桂。

    服之稍多。

    亦反為害。

    要之用藥亦量其所禀。

    審其冷熱。

    而不可一概以建中湯。

    治虛勞也。

    (出醫餘。

    ) 聖濟總錄。

    結陰門芍藥湯。

    治非時便血。

    小建中湯。

    去大棗。

    直指方。

    黃建中湯。

    治傷濕鼻塞身痛。

    即本方。

    不用膠饴。

    又加味建中湯。

    治諸虛自汗。

    于本方。

    加炒浮小麥。

    又黃建中湯。

    加川當歸。

    治血刺身痛。

    危氏得效方。

    黃建中湯。

    治汗出污衣。

    甚如坯染。

    皆由大喜傷心。

    喜則氣散。

    血随氣行。

    兼服妙香散。

    金銀器麥子麥門冬煎湯下。

    病名紅汗。

    王氏準繩雲。

    小建中湯。

    治痢不分赤白久新。

    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其脈弦急。

    或澀浮大。

    按之空虛。

    或舉按皆無力者是也。

    示兒仙方。

    建脾散。

    治脾痞脅痛。

    即小建中湯加縮砂。

    徐氏醫法指南。

    小建中湯。

    治失血虛者。

    本方。

    阿膠。

    代膠饴。

     【虛勞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腎氣丸主之。

    】(方見婦人雜病中。

    ) 【〔程〕】腰者腎之外候。

    腎虛則腰痛。

    腎與膀胱為表裡。

    不得三焦之陽氣以決渎。

    則小便不利。

    而少腹拘急。

    州都之官。

    亦失其氣化之職。

    此水中真陽已虧。

    腎間動氣已損。

    與是方以益腎間之氣。

    氣強則便溺行。

    而小腹拘急亦愈矣。

    案抱樸子雲。

    今醫家通明腎氣之丸。

    内補五絡之散。

    骨填枸杞之煎。

    黃建中之湯。

    将服之者。

    皆緻肥。

    腎氣丸黃建中湯。

    出于晉以前。

    可以知矣。

    肘後雲。

    幹地黃四兩。

    茯苓。

    薯蓣。

    桂。

    牡丹。

    山茱萸。

    各二兩。

    附子。

    澤瀉。

    一兩。

    搗蜜丸如梧子。

    服七丸。

    日三加至十丸。

    此是張仲景八味腎氣丸方。

    療虛勞不足。

    大傷飲水。

    腰痛小腹急。

    小便不利。

    又雲。

    長服即去附子。

    加五味子。

    治大風冷。

    (千金。

    補腎門同。

    用幹地黃。

    八兩。

    山茱萸。

    薯蓣。

    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茯苓。

    各三兩。

    桂心。

    附子。

    各二兩。

    注。

    仲景雲。

    常服去附子。

    加五味子。

    姚公雲。

    加五味子。

    二兩。

    苁蓉四兩。

    張文仲雲。

    五味子。

    苁蓉。

    各四兩。

    ) 和劑局方。

    八味丸。

    治腎氣虛乏。

    下元冷憊。

    臍腹疼痛。

    夜多漩溺。

    腳膝緩弱。

    肢體倦怠。

    面色黧黑。

    不思飲食。

    又治腳氣上沖。

    少腹不仁。

    及虛勞不足。

    渴欲飲水。

    腰重疼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

    或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婦人轉胞。

    小便不通。

    (即本方。

    用茯苓。

    牡丹皮。

    澤瀉。

    各三兩。

    熟幹地黃。

    八兩。

    山茱萸。

    山藥。

    各四兩。

    附子。

    肉桂。

    各二兩。

    方後雲。

    久服壯元陽。

    益精髓。

    活血駐顔。

    強志輕身。

    ) 薛氏醫案雲。

    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

    不能生土。

    以緻脾胃虛寒。

    而患流注鶴膝等症。

    不能消潰收斂。

    或飲食少思。

    或食而不化。

    或臍腹疼痛。

    夜多漩溺。

    經雲。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即此方也。

    又治腎水不足。

    虛火上炎。

    發熱作渴。

    口舌生瘡。

    或牙龈潰爛。

    咽喉作痛。

    形體憔悴。

    寝汗等證。

    加五味子四兩。

    吳氏方考雲。

    今人入房盛。

    而陽事愈舉者。

    陰虛火動也。

    陽事先痿者。

    命門火衰也。

    是方于六味中。

    加桂附。

    以益命門之火。

    使作強之官得其職矣。

    王氏小青囊雲。

    又治下元冷憊。

    心火炎上。

    腎水不能攝養。

    多唾痰涎。

    又治腎虛齒痛。

    又治腎虛淋瀝。

    王氏藥性纂要雲。

    治一少年哮喘者。

    其性善怒。

    病發寒天。

    每用桂附八味地黃湯。

    及黑錫丹而平。

    一次用之未效。

    加生鐵落于八味湯中。

    一劑而愈。

    千金腎氣丸。

    治虛勞腎氣不足。

    腰痛陰寒。

    少便數。

    囊冷濕。

    尿有餘瀝。

    精自出。

    陰痿不起。

    忽忽悲喜。

    于本方。

    去牡丹皮。

    加玄參芍藥。

    (千金翼。

    有牡丹皮。

    名十味腎氣丸。

    ) 千金又方。

    治腎氣不足。

    羸瘦日劇。

    吸吸少氣。

    體重耳聾。

    眼暗百病。

    于本方。

    去附子山茱萸。

    加半夏。

    (千金腎氣丸。

    凡五方。

    今錄其二。

    ) 嚴氏加味腎氣丸。

    治腎虛腰重腳腫。

    小便不利。

    于本方中。

    加車前子川牛膝。

    (薛氏雲。

    治脾腎虛。

    腰重腳腫。

    小便不利。

    或肚腹腫脹。

    四肢浮腫。

    或喘急痰盛。

    已成蠱症。

    其效如神。

    ) 又十補丸。

    治腎髒虛弱。

    面色黧黑。

    足冷足腫。

    耳鳴耳聾。

    肢體羸瘦。

    足膝軟弱。

    小便不利。

    腰脊疼痛。

    但是腎虛之證。

    于本方中。

    加鹿茸五味子。

    醫壘元戎。

    都氣丸。

    補左右二腎。

    水火兼益。

    于本方中。

    加五味子。

    錢氏小兒方訣。

    地黃丸。

    治腎虛解顱。

    或行遲語遲等症。

    于本方中。

    去桂枝附子。

    (薛氏雲。

    治腎經虛熱作渴。

    小便淋秘。

    痰氣上壅。

    或肝經血虛燥熱。

    風客淫氣。

    而患瘰結核。

    或四肢發搐。

    眼目動。

    或肺經虛火。

    咳嗽吐血。

    頭目眩暈。

    或咽喉燥痛。

    口舌瘡裂。

    或心經血虛有火。

    自汗盜汗。

    便血諸血。

    或脾虛濕熱。

    下刑于腎。

    腰膝不利。

    或疥癬瘡毒等症。

    并用此為主。

    而佐以各髒之藥。

    此藥為天一生水之劑。

    若禀賦不足。

    肢體瘦弱。

    解顱失音。

    或畏明下竄。

    五遲五軟。

    腎疳肝疳。

    或早近女色。

    精氣虧耗。

    五髒齊損。

    凡諸虛不足之症。

    皆用此以滋化源。

    其功不能盡述。

    ○案此增味頗多。

    今省之。

    ) 【虛勞諸不足。

    風氣百疾。

    薯蓣丸主之。

    】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當歸桂枝曲(千金作神曲。

    局方三因等并同)幹地黃豆黃卷(各十分。

    千金作大豆黃卷)甘草(二十八分)芎麥門冬芍藥白術杏仁(各六分)人參(七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幹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風(六分)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

    末之。

    煉蜜和丸如彈子大。

    空腹酒服一丸。

    一百丸為劑。

    】 【〔魏〕】蓋人之元氣在肺。

    元陽在腎。

    既剝削則難于遽複矣。

    全賴後天之谷氣。

    資益其生。

    是榮衛非脾胃。

    不能通宣。

    而氣血非飲食。

    無由平複也。

    仲景故為虛勞諸不足。

    而帶風氣百疾。

    立此方。

    以薯蓣為主。

    理脾胃。

    上損下損。

    至此可以撐持。

    以人參。

    白術。

    茯苓。

    幹姜。

    豆黃卷。

    大棗。

    神曲。

    甘草助之。

    除濕益氣。

    而中土之令得行矣。

    以當歸。

    芎。

    芍藥。

    地黃。

    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