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論一首、脈證九條、方九首)
關燈
小
中
大
化也。
【〔魏〕】沉小兼數。
則為陰虛血亡。
沉小兼遲。
則必陽虛氣耗也。
故名之曰脫氣。
案抱樸子曰。
奔馳而喘逆。
或咳或懑。
用力役體。
汲汲短乏者。
氣損之候也。
面無光色。
皮膚枯臘。
唇焦脈白。
腠理萎瘁者。
血滅之證也。
所謂氣損。
乃脫氣也。
【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
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
男子則亡血失精。
】(此條亦見于辨脈。
及婦人雜病。
) 【〔程〕】人之所以有身者。
精與血也。
内填骨髓。
外溉肌膚。
充溢于百骸。
流行于髒腑。
乃天一所生之水。
四大藉此以成形。
是先天之神氣。
必恃後天之精血。
以為運用。
有無相成。
陰陽相生。
毋令殘害。
若其人房室過傷。
勞倦過度。
七情暗損。
六淫互侵。
後天之真陰已虧。
先天之神氣并竭。
在婦人則半産胞胎。
或漏下赤白。
在男子則吐衄亡血。
或夢交洩精。
診其脈。
必弦而大。
弦為寒。
而大為虛。
既寒且虛。
則脈成革矣。
革者如按鼓皮。
中空之象。
即芤大之脈。
内經曰。
渾渾革至如湧泉。
病進而危弊。
故仲景一集中。
前後三緻意焉。
【虛勞裡急。
悸衄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外台。
無悸衄二字。
口燥下。
有并婦人少腹痛六字。
引古今錄驗。
名芍藥湯。
) 【〔程〕】裡急。
腹中痛。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脾虛也。
悸。
心虛也。
衄。
肝虛也。
失精。
腎虛也。
咽幹口燥。
肺虛也。
此五髒皆虛。
而土為萬物之母。
故先建其脾土。
【〔尤〕】此和陰陽。
調營衛之法也。
夫人生之道。
曰陰曰陽。
陰陽和平。
百疾不生。
若陽病不能與陰和。
則陰以其寒獨行。
為裡急。
為腹中痛。
而實非陰之盛也。
陰病不能與陽和。
則陽以其熱獨行。
為手足煩熱。
為咽幹口燥。
而實非陽之熾也。
昧者以寒攻熱。
以熱攻寒。
寒熱内賊。
其病益甚。
惟以甘酸辛藥。
和合成劑。
調之令和。
則陽就于陰。
而寒以溫。
陰就于陽。
而熱以和。
醫之所以貴識其大要也。
豈徒雲寒可治熱。
熱可治寒而已哉。
或問和陰陽調營衛是矣。
而必以建中者何也。
曰。
中者。
脾胃也。
營衛生成于水谷。
而水谷轉輸于脾胃。
故中氣立。
則營衛流行。
而不失其和。
又中者四運之軸。
而陰陽之機也。
故中氣立。
則陰陽相循。
如環無端。
而不極于偏。
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
酸得甘助而生陰。
陰陽相生。
中氣自立。
是故求陰陽之和者。
必于中氣。
求中氣之立者。
必以建中也。
案裡急。
諸家無明解。
巢源虛勞裡急候雲。
勞傷内損。
故腹裡拘急也。
二十九難雲。
沖脈之為病。
逆氣裡急。
丁注。
逆氣。
腹逆也。
裡急。
腹痛也。
此雲腹中痛。
則巢源為是。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三兩)膠饴(一升)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納膠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嘔家。
不可用建中湯。
以甜故也。
】 〔原注〕千金。
療男女因積冷氣滞。
或大病後。
不複常。
苦四肢沉重。
骨肉疼。
吸吸少氣。
行動喘乏。
胸滿氣急。
腰背強痛。
心中虛悸。
咽幹唇燥。
面體少色。
或飲食無味。
脅肋腹脹。
頭重不舉。
多卧少起。
甚者積年。
輕者百日。
漸緻瘦弱。
五髒氣竭。
則難可複常。
六脈俱不足。
虛寒乏氣。
小腹拘急。
羸瘠百病。
名曰黃建中湯。
又有人參二兩。
○案此千金腎髒文。
本于肘後。
積冷氣滞。
作積勞虛損。
胸滿氣急。
作小腹拘急。
脅肋腹脹。
頭重不舉。
作陰陽廢弱。
悲憂慘戚。
六脈俱不足以下。
則肺髒門。
小建中湯主療。
六脈俱不足。
作肺與大腸俱不足。
方後注雲。
肘後。
用黃人參各二兩。
名黃建中湯。
此所引頗舛。
【〔程〕】内經曰。
脾為中央土。
以灌四旁。
故能生萬物。
而法天地。
失其職。
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五髒失所養。
亦從而病也。
建中者。
必以甘。
甘草大棗膠饴之甘。
所以健中。
而緩諸急。
通行衛氣者。
必以辛。
姜桂之辛。
用以走表。
而通衛。
收斂榮血者。
必以酸。
芍藥之酸。
用以走裡。
而收營。
營衛流行。
則五髒不失權衡。
而中氣斯建矣。
外台。
集驗黃湯。
即黃建中湯。
方後雲。
嘔者。
倍生姜。
又古今錄驗黃湯。
亦即黃建中湯。
方後雲。
嘔即除饴糖。
總病論雲。
舊有微溏。
或嘔者不用饴糖也。
【虛勞裡急。
諸不足。
黃建中湯主之。
】 【〔尤〕】裡急者。
裡虛脈急。
腹當引痛也。
諸不足者。
陰陽諸脈。
并俱不足。
而眩悸喘喝。
失精亡血等證。
相因而至也。
急者緩之必以甘。
不足者補之必以溫。
而充虛塞空。
則黃尤有專長也。
【黃建中湯方于小建中湯内。
加黃一兩半。
餘根據上法。
氣短胸滿者。
加生姜。
腹滿者。
去棗。
加茯苓一兩半。
及療肺虛損不足。
補氣加半夏三兩。
】(千金。
及外台。
引集驗。
用黃三兩。
氣短胸滿四字。
作嘔者二字。
茯苓作四兩。
及療以下十四字無。
方後雲。
此本仲景方。
) 【〔程〕】生姜洩逆氣。
故短氣胸滿者。
加生姜。
甘令中滿。
故去大棗。
淡能滲洩。
故加茯苓。
茯苓能止咳逆。
故療肺虛不足。
補加半夏。
未詳。
案小建中湯。
黃建中湯。
考千金諸書。
主療及分兩異同。
藥劑增減頗多。
茲見其一二。
以示運用之法。
千金建中湯。
治五勞七傷。
小腹急痛。
膀胱虛滿。
手足逆冷。
食飲苦。
吐酸。
痰嘔洩下。
少氣目眩。
耳聾口焦。
小便自利方。
于黃建中湯内。
加幹姜當歸人參半夏橘皮附子。
又大建中湯。
治五勞七傷小腹急。
臍下彭亨。
兩脅脹滿。
腰脊相引。
鼻口幹燥。
目暗KTKT。
愦愦不樂。
胸中氣急。
逆不下食飲。
莖中策策痛。
小便黃赤。
尿有餘瀝。
夢與鬼神交通去精。
驚恐虛乏方。
于黃建中湯。
加遠志當歸澤瀉人參龍骨。
(千金翼。
無當歸。
) 又前胡建中湯。
治大勞虛劣。
寒熱嘔逆。
下焦虛熱。
小便赤痛。
客熱上熏頭目。
及骨肉疼痛口幹方。
于黃建中湯。
加前胡當歸茯苓人參半夏。
又芍藥湯。
治産後苦腹少痛方。
即小建中湯。
又雲。
凡身重不得食。
食無味。
心下虛滿。
時時欲下。
喜卧者。
皆針胃脘太倉。
服建中湯。
及服平胃丸。
又堅中湯。
治虛勞内傷。
寒熱嘔逆吐血方。
于小建中湯方内。
加半夏三兩。
(千金翼。
無甘草桂心。
有生地黃。
) 外台删繁建中湯。
療肺虛損不足。
補氣方。
于黃建中湯内。
加半夏。
(案原文所載即是。
蓋系于後人所附。
程雲。
未詳。
失考耳。
) 又古今錄驗黃湯。
主虛勞裡急。
引少腹絞痛極攣。
卵腫縮疼痛。
即黃建中湯。
方後雲。
嘔即除饴。
又芍藥湯。
主療及方。
并與本文小建中湯同。
又黃湯。
療虛勞裡急。
少腹痛。
氣引胸脅痛。
或心痛短氣。
于黃建中湯内。
加幹姜當歸。
又建中黃湯。
療虛勞短氣。
少腹急痛。
五髒不足。
于黃建中湯。
去芍藥。
又深師黃建中湯。
療虛勞腹滿。
食少。
小便多。
于黃建中湯内。
加人參半夏。
去饴。
又必效黃建中湯。
療虛勞下焦虛冷。
不甚渴。
小便數。
于黃建中湯内。
加人參當歸。
若失精。
加龍骨白蔹。
又深師黃湯。
療大虛不足。
少腹裡急。
勞寒拘引臍。
氣上沖胸。
短氣言語謬誤。
不能食。
吸吸氣乏悶亂者。
于黃建中湯内。
加半夏人參。
去饴。
若手足冷。
加附子。
又大建中湯。
療内虛絕裡急。
少氣。
手足厥逆。
少腹攣急。
或腹滿弦急。
不能食
【〔魏〕】沉小兼數。
則為陰虛血亡。
沉小兼遲。
則必陽虛氣耗也。
故名之曰脫氣。
案抱樸子曰。
奔馳而喘逆。
或咳或懑。
用力役體。
汲汲短乏者。
氣損之候也。
面無光色。
皮膚枯臘。
唇焦脈白。
腠理萎瘁者。
血滅之證也。
所謂氣損。
乃脫氣也。
【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
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
男子則亡血失精。
】(此條亦見于辨脈。
及婦人雜病。
) 【〔程〕】人之所以有身者。
精與血也。
内填骨髓。
外溉肌膚。
充溢于百骸。
流行于髒腑。
乃天一所生之水。
四大藉此以成形。
是先天之神氣。
必恃後天之精血。
以為運用。
有無相成。
陰陽相生。
毋令殘害。
若其人房室過傷。
勞倦過度。
七情暗損。
六淫互侵。
後天之真陰已虧。
先天之神氣并竭。
在婦人則半産胞胎。
或漏下赤白。
在男子則吐衄亡血。
或夢交洩精。
診其脈。
必弦而大。
弦為寒。
而大為虛。
既寒且虛。
則脈成革矣。
革者如按鼓皮。
中空之象。
即芤大之脈。
内經曰。
渾渾革至如湧泉。
病進而危弊。
故仲景一集中。
前後三緻意焉。
【虛勞裡急。
悸衄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外台。
無悸衄二字。
口燥下。
有并婦人少腹痛六字。
引古今錄驗。
名芍藥湯。
) 【〔程〕】裡急。
腹中痛。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脾虛也。
悸。
心虛也。
衄。
肝虛也。
失精。
腎虛也。
咽幹口燥。
肺虛也。
此五髒皆虛。
而土為萬物之母。
故先建其脾土。
【〔尤〕】此和陰陽。
調營衛之法也。
夫人生之道。
曰陰曰陽。
陰陽和平。
百疾不生。
若陽病不能與陰和。
則陰以其寒獨行。
為裡急。
為腹中痛。
而實非陰之盛也。
陰病不能與陽和。
則陽以其熱獨行。
為手足煩熱。
為咽幹口燥。
而實非陽之熾也。
昧者以寒攻熱。
以熱攻寒。
寒熱内賊。
其病益甚。
惟以甘酸辛藥。
和合成劑。
調之令和。
則陽就于陰。
而寒以溫。
陰就于陽。
而熱以和。
醫之所以貴識其大要也。
豈徒雲寒可治熱。
熱可治寒而已哉。
或問和陰陽調營衛是矣。
而必以建中者何也。
曰。
中者。
脾胃也。
營衛生成于水谷。
而水谷轉輸于脾胃。
故中氣立。
則營衛流行。
而不失其和。
又中者四運之軸。
而陰陽之機也。
故中氣立。
則陰陽相循。
如環無端。
而不極于偏。
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
酸得甘助而生陰。
陰陽相生。
中氣自立。
是故求陰陽之和者。
必于中氣。
求中氣之立者。
必以建中也。
案裡急。
諸家無明解。
巢源虛勞裡急候雲。
勞傷内損。
故腹裡拘急也。
二十九難雲。
沖脈之為病。
逆氣裡急。
丁注。
逆氣。
腹逆也。
裡急。
腹痛也。
此雲腹中痛。
則巢源為是。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三兩)膠饴(一升)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納膠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嘔家。
不可用建中湯。
以甜故也。
】 〔原注〕千金。
療男女因積冷氣滞。
或大病後。
不複常。
苦四肢沉重。
骨肉疼。
吸吸少氣。
行動喘乏。
胸滿氣急。
腰背強痛。
心中虛悸。
咽幹唇燥。
面體少色。
或飲食無味。
脅肋腹脹。
頭重不舉。
多卧少起。
甚者積年。
輕者百日。
漸緻瘦弱。
五髒氣竭。
則難可複常。
六脈俱不足。
虛寒乏氣。
小腹拘急。
羸瘠百病。
名曰黃建中湯。
又有人參二兩。
○案此千金腎髒文。
本于肘後。
積冷氣滞。
作積勞虛損。
胸滿氣急。
作小腹拘急。
脅肋腹脹。
頭重不舉。
作陰陽廢弱。
悲憂慘戚。
六脈俱不足以下。
則肺髒門。
小建中湯主療。
六脈俱不足。
作肺與大腸俱不足。
方後注雲。
肘後。
用黃人參各二兩。
名黃建中湯。
此所引頗舛。
【〔程〕】内經曰。
脾為中央土。
以灌四旁。
故能生萬物。
而法天地。
失其職。
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五髒失所養。
亦從而病也。
建中者。
必以甘。
甘草大棗膠饴之甘。
所以健中。
而緩諸急。
通行衛氣者。
必以辛。
姜桂之辛。
用以走表。
而通衛。
收斂榮血者。
必以酸。
芍藥之酸。
用以走裡。
而收營。
營衛流行。
則五髒不失權衡。
而中氣斯建矣。
外台。
集驗黃湯。
即黃建中湯。
方後雲。
嘔者。
倍生姜。
又古今錄驗黃湯。
亦即黃建中湯。
方後雲。
嘔即除饴糖。
總病論雲。
舊有微溏。
或嘔者不用饴糖也。
【虛勞裡急。
諸不足。
黃建中湯主之。
】 【〔尤〕】裡急者。
裡虛脈急。
腹當引痛也。
諸不足者。
陰陽諸脈。
并俱不足。
而眩悸喘喝。
失精亡血等證。
相因而至也。
急者緩之必以甘。
不足者補之必以溫。
而充虛塞空。
則黃尤有專長也。
【黃建中湯方于小建中湯内。
加黃一兩半。
餘根據上法。
氣短胸滿者。
加生姜。
腹滿者。
去棗。
加茯苓一兩半。
及療肺虛損不足。
補氣加半夏三兩。
】(千金。
及外台。
引集驗。
用黃三兩。
氣短胸滿四字。
作嘔者二字。
茯苓作四兩。
及療以下十四字無。
方後雲。
此本仲景方。
) 【〔程〕】生姜洩逆氣。
故短氣胸滿者。
加生姜。
甘令中滿。
故去大棗。
淡能滲洩。
故加茯苓。
茯苓能止咳逆。
故療肺虛不足。
補加半夏。
未詳。
案小建中湯。
黃建中湯。
考千金諸書。
主療及分兩異同。
藥劑增減頗多。
茲見其一二。
以示運用之法。
千金建中湯。
治五勞七傷。
小腹急痛。
膀胱虛滿。
手足逆冷。
食飲苦。
吐酸。
痰嘔洩下。
少氣目眩。
耳聾口焦。
小便自利方。
于黃建中湯内。
加幹姜當歸人參半夏橘皮附子。
又大建中湯。
治五勞七傷小腹急。
臍下彭亨。
兩脅脹滿。
腰脊相引。
鼻口幹燥。
目暗KTKT。
愦愦不樂。
胸中氣急。
逆不下食飲。
莖中策策痛。
小便黃赤。
尿有餘瀝。
夢與鬼神交通去精。
驚恐虛乏方。
于黃建中湯。
加遠志當歸澤瀉人參龍骨。
(千金翼。
無當歸。
) 又前胡建中湯。
治大勞虛劣。
寒熱嘔逆。
下焦虛熱。
小便赤痛。
客熱上熏頭目。
及骨肉疼痛口幹方。
于黃建中湯。
加前胡當歸茯苓人參半夏。
又芍藥湯。
治産後苦腹少痛方。
即小建中湯。
又雲。
凡身重不得食。
食無味。
心下虛滿。
時時欲下。
喜卧者。
皆針胃脘太倉。
服建中湯。
及服平胃丸。
又堅中湯。
治虛勞内傷。
寒熱嘔逆吐血方。
于小建中湯方内。
加半夏三兩。
(千金翼。
無甘草桂心。
有生地黃。
) 外台删繁建中湯。
療肺虛損不足。
補氣方。
于黃建中湯内。
加半夏。
(案原文所載即是。
蓋系于後人所附。
程雲。
未詳。
失考耳。
) 又古今錄驗黃湯。
主虛勞裡急。
引少腹絞痛極攣。
卵腫縮疼痛。
即黃建中湯。
方後雲。
嘔即除饴。
又芍藥湯。
主療及方。
并與本文小建中湯同。
又黃湯。
療虛勞裡急。
少腹痛。
氣引胸脅痛。
或心痛短氣。
于黃建中湯内。
加幹姜當歸。
又建中黃湯。
療虛勞短氣。
少腹急痛。
五髒不足。
于黃建中湯。
去芍藥。
又深師黃建中湯。
療虛勞腹滿。
食少。
小便多。
于黃建中湯内。
加人參半夏。
去饴。
又必效黃建中湯。
療虛勞下焦虛冷。
不甚渴。
小便數。
于黃建中湯内。
加人參當歸。
若失精。
加龍骨白蔹。
又深師黃湯。
療大虛不足。
少腹裡急。
勞寒拘引臍。
氣上沖胸。
短氣言語謬誤。
不能食。
吸吸氣乏悶亂者。
于黃建中湯内。
加半夏人參。
去饴。
若手足冷。
加附子。
又大建中湯。
療内虛絕裡急。
少氣。
手足厥逆。
少腹攣急。
或腹滿弦急。
不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