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證二條、方六首)

關燈
以蜀漆上越之猛。

    恐并動心中之神與氣也。

    案尤注詳備。

    第牡瘧之解。

    本于喻氏法律。

    此恐非也。

    外台引本條雲。

    張仲景傷寒論。

    瘧多寒者。

    名牝瘧。

    吳氏醫方考雲。

    牝陰也。

    無陽之名。

    故多寒名牝瘧。

    此說得之金鑒雲。

    此言牝瘧。

    其文脫簡。

    内經已詳。

    不複釋。

    今考内經。

    無牝瘧證。

    亦誤。

    (蘭台軌範雲。

    似當作牝字。

    諸本皆作牡。

    存考。

    )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案趙本洗作燒非)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 上三味。

    杵為散。

    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

    ○溫瘧。

    加蜀漆半分。

    臨發時。

    服一錢匕。

    】(〔原注〕一方雲母。

    作雲實。

    ○漿水。

    千金。

    作酢漿。

    外台。

    作清漿水。

    尤本删溫瘧以下十四字。

    千金注雲。

    要略不用雲母。

    用雲實。

    ) 【〔程〕】蜀漆。

    常山苗也。

    得漿水。

    能吐瘧之頑痰。

    三陰者。

    其道遠。

    故于未發之先服。

    令藥入陰分。

    以祛其邪。

    屬心肺者。

    其道近。

    故于臨發之時服。

    令藥力入心肺。

    以祛其邪。

    此方乃吐頑痰。

    和陰陽之劑。

    故牝瘧溫瘧。

    俱可服。

    醫通雲。

    方後有雲。

    濕瘧。

    加蜀漆半分。

    而坊本誤作溫瘧。

    大謬。

    此條本以邪伏髓海。

    謂之牝瘧。

    趙以德不辨亥豕。

    注為邪在心而為牡。

    喻嘉言亦仍其誤而述之。

    非智者之一失欤。

    案危氏得效方雲。

    寒熱身重。

    煩疼脹滿。

    名濕瘧。

    丹溪纂要雲。

    在三陰。

    總謂之濕瘧。

    濕瘧之稱。

    古經方無所考。

    僅見于此。

    則其言不可從。

    況邪伏髓海之說。

    未見所據。

    仁齋直指雲。

    凡瘧方來與正發。

    不可服藥。

    服藥在于未發兩時之先。

    否則藥病交争。

    轉為深害。

    案以未發前服之語觀之。

    即是後世所謂截瘧之藥也。

    外台。

    載廣濟常山湯。

    常山三兩。

    以漿水三升。

    浸經一宿。

    煎取一升。

    欲發前頓服之。

    後微吐瘥止。

    與本方。

    其意殆同矣。

     【附外台秘要方】(程本金鑒。

    并不載附方。

    以下各篇同。

    ) 【牡蛎湯】治牡瘧。

    牡蛎(四兩熬)麻黃(去節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外台雲若無用常山代之) 上四味。

    以水八升。

    先煮蜀漆麻黃。

    去上沫。

    得六升。

    納諸藥。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若吐則勿更服。

     【〔尤〕】案此系宋孫奇等所附。

    蓋亦蜀漆散之意。

    而外攻之力較猛矣。

    趙氏雲。

    牡蛎。

    軟堅消結。

    麻黃。

    非獨散寒。

    且可發越陽氣。

    使通于外。

    結散陽通。

    其病自愈。

    外台雲。

    仲景傷寒論。

    牝瘧多寒者。

    名牝瘧。

    牡蛎湯主之。

    根據此。

    則牡即牝之訛。

    此方外台。

    列于蜀漆散前。

    雲。

    并出第十五卷中。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湯】治瘧病發渴者。

    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栝蒌根(四兩)生姜(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二服。

     【〔徐〕】傷寒論。

    寒熱往來。

    為少陽邪在半表裡故也。

    瘧邪亦在半表裡。

    故入而與陰争則寒。

    出而與陽争則熱。

    此少陽之象也。

    是謂少陽而兼他經之證則有之。

    謂他經而全不涉少陽。

    則不成其為瘧矣。

    所以小柴胡。

    亦為治瘧主方。

    渴易半夏加栝蒌根。

    亦治少陽成法也。

    攻補兼施。

    故亦主勞瘧。

    外台雲。

    張仲景傷寒論。

    瘧發渴者。

    與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湯。

    經心錄。

    療勞瘧。

    出第十五卷中。

    案巢源勞瘧候雲。

    凡瘧積久不瘥者。

    則表裡俱虛。

    客邪未散。

    真氣不複。

    故疾雖暫間。

    小勞便發。

     【柴胡桂姜湯】治瘧寒多。

    微有熱。

    或但寒不熱。

    (〔原注〕服一劑如熱○俞本姜作蒌非。

    )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幹姜(二兩)栝蒌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蛎(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微煩。

    複服汗出便愈。

     【〔徐〕】胸中之陽氣。

    散行于分肉之間。

    今以邪氣痹之。

    則外衛之陽。

    郁伏于内守之陰。

    而血之痹者。

    既寒凝而不散。

    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

    而病發。

    其邪之入營者。

    既無外出之熱。

    而營之素痹者。

    亦不出而與陽争。

    所以多寒少熱。

    或但寒不熱也。

    小柴胡。

    本陰陽兩停之方。

    寒多故加桂枝幹姜。

    則進而從陽。

    痹着之邪。

    可以開矣。

    更加牡蛎。

    以軟其堅壘。

    則陰陽豁然貫通。

    而大汗解矣。

    所以雲一劑如神。

    (案栝蒌根除留熱。

    徐氏不釋者何。

    ) 案此方。

    外台瘧門無所考。

    本出于傷寒太陽中篇。

    醫通雲。

    小柴胡湯。

    本陰陽兩停之方。

    可随瘧之進退。

    加桂枝幹姜。

    則進而從陽。

    若加栝蒌石膏。

    則退而從陰。

    可類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