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論一首、證三條、方十二首)

關燈
矣。

     【〔尤〕】按此一條。

    注家有目為狐惑病者。

    有目為陰陽毒者。

    要之亦是濕熱蘊毒之病。

    其不腐而為蟲者。

    積而為癰。

    不發于身面者。

    則發于腸髒。

    亦病機自然之勢也。

    仲景意謂與狐惑陰陽毒。

    同源而異流者。

    故特論列于此欤。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幹)當歸(十兩○案原本缺兩數今根據宋本及俞本補之千金作三兩徐熔附遺引龐安時當歸一兩) 上二味。

    杵為散。

    漿水服方寸匕。

    日三服。

    】 【〔程〕】當歸。

    主惡瘡瘍。

    赤小豆。

    主排癰腫。

    漿水。

    能調理髒腑。

    三味為治癰膿已成之劑。

    此方蝕于肛門者。

    當用之。

    按後先血後便。

    此近血也。

    亦用此湯。

    以大腸肛門。

    本是一源。

    病雖不同。

    其解髒毒則一也。

    (漿。

    酢也。

    炊粟米熱。

    投冷水中。

    浸五六日。

    生白花。

    色類漿者。

    案漿水法。

    出本草蒙筌。

    ) 張氏醫通雲。

    此方治腸癰便毒。

    及下部惡血諸疾。

     【陽毒之為病。

    面赤斑斑如錦紋。

    咽喉痛。

    唾膿血。

    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

    升麻鼈甲湯主之。

    】(脈經。

    無鼈甲二字。

    ) 陰毒之為病。

    面目青。

    身痛如被杖。

    咽喉痛。

    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

    升麻鼈甲湯。

    去雄黃蜀椒主之。

    (肘後。

    七日不可治。

    作過此死三字。

    脈經千金。

    升麻以下十字。

    作甘草湯三字。

    ) 【〔尤〕】毒者。

    邪氣蘊蓄不解之謂。

    陽毒非必極熱。

    陰毒非必極寒。

    邪在陽者。

    為陽毒。

    邪在陰者。

    為陰毒也。

    而此所謂陰陽者。

    亦非髒腑氣血之謂。

    但以面赤斑斑如錦紋。

    咽喉痛唾膿血。

    其邪着而在表者。

    謂之陽。

    面目青。

    身痛如被杖。

    咽喉痛。

    不唾膿血。

    其邪隐而在表之裡者。

    謂之陰耳。

    故皆得辛溫升散之品。

    以發其蘊蓄不解之邪。

    而亦并用甘潤鹹寒之味。

    以安其邪氣。

    經擾之陰。

    五日邪氣尚淺。

    發之猶易。

    故可治。

    七日邪氣已深。

    發之則難。

    故不可治。

    其蜀椒雄黃二物。

    陽毒用之者。

    以陽從陽。

    欲其速散也。

    陰毒去之者。

    恐陰邪不可劫。

    而陰氣反受損也。

     【〔沈〕】陰毒者。

    非陰寒之陰。

    即陰血受寒為陰。

    而血凝不散。

    故成陰毒。

    後人不解其義。

    視為陰寒直中。

    變為陰毒。

    拟用霹靂散正陽丹。

    (案徐程注意。

    并如是。

    )皆是未入仲景藩籬耳。

    惟元時王安道。

    辨非陰寒直中。

    (案出溯洄集。

    )可謂言直理正。

    惜其又雲天地惡毒異氣。

    混淆未明。

    使後人無所措手。

    (案金鑒本于王氏之言。

    遂雲陰毒陽毒。

    即今世俗所稱痧證。

    陰毒反去雄黃蜀椒。

    必傳寫之訛。

    故治是證者。

    不必問其陰陽。

    但刺其尺澤委中。

    手中十指脈絡。

    暴出之處出血。

    輕則用刮痧法。

    随即服紫金錠。

    此說亦叵從。

    ) 【升麻鼈甲湯方 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一兩)甘草(二兩)鼈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老小再服汗。

    】 〔原注〕肘後千金方。

    陽毒用升麻湯。

    無鼈甲有桂。

    陰毒用甘草湯。

    無雄黃。

    ○案四升。

    肘後。

    作五升。

    一升玉函。

    肘後。

    作二升。

    似是。

    蘭台軌範雲。

    蜀椒辛熱之品。

    陽毒用。

    而陰毒反去之。

    疑誤。

    活人書。

    加犀角等四味。

    頗切當。

    董氏醫級雲。

    此湯兼治陽毒陰毒二症。

    陽毒用此方治療。

    陰毒亦以此方。

    去雄黃倍川椒為治。

    以陰毒不吐膿血。

    故去雄黃。

    陰盛則陽衰。

    故倍川椒也。

    大抵亢陽之歲多陽毒。

    流衍之紀多陰毒也。

    但每遇此症。

    按法施治。

    曾無一驗。

    凡遇此證。

    多以不治之證視之。

    百歲老人袁雲龍曰。

    細詳此二證。

    俱有咽喉痛三字。

    竊論瘍科書。

    有鎖喉風。

    纏喉風。

    鐵蛾纏三證。

    其狀相似。

    有面色赤如斑者。

    有面色凄慘而青黑者。

    有吐膿血者。

    有身痛如杖。

    有氣喘息促。

    谵語煩躁者。

    總以咽喉痹痛為苦。

    一發之間。

    三五日不減。

    即無生理。

    豈非陽毒陰毒之類乎。

    再詳其脈。

    緩大者生。

    細促者死。

    予見此二症。

    先用咽喉科利痰方治之。

    全活甚衆。

    案巢源雲。

    夫欲辨陰陽毒病者。

    始得病時。

    可看手足指。

    冷者是陰。

    不冷者是陽。

    又雲。

    陽毒者。

    面目赤。

    或便膿血。

    陰毒者。

    面目青而體冷。

    若發赤斑。

    十生一死。

    若發黑斑。

    十死一生。

    千金亦雲。

    陽毒。

    狂言或走。

    或見鬼。

    或吐血下利。

    其脈浮大數。

    陰毒。

    短氣不得息。

    嘔逆。

    唇青面黑。

    四肢厥冷。

    其脈沉細緊數。

    由此觀之。

    陽毒乃不得不用活人陽毒升麻湯。

    及化斑湯之屬。

    即後世所謂陽斑也。

    陰毒乃不得不用龐氏附子飲霹靂散正陽丹之類。

    即後世所謂陰斑也。

    而以升麻鼈甲湯一方主之者。

    可疑。

    董氏無一驗之說。

    覺不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