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論一首、證三條、方十二首)

關燈


    然方則載甘草瀉心湯。

    巢源外台。

    喝作嗄。

    ○案字書。

    喝。

    于遏切。

    音。

    嘶聲。

    嗄。

    先齊切。

    音西。

    聲破曰嗄。

    ) 【〔程〕】此證因傷寒而變斯疾。

    故初得猶狀傷寒。

    病後猶腸胃空虛。

    而有熱則蟲上下作。

    蟲上作。

    則蝕咽喉為惑。

    蟲下作。

    則蝕二陰為狐。

    靈樞經曰。

    蟲動則令人心。

    是以起卧不安。

    雖默默欲眠。

    而目不得閉。

    蟲聞食臭。

    則求食。

    故惡聞食臭。

    而不欲飲食也。

    蟲動胃虛。

    則面目之色無定。

    是以乍赤乍黑乍白也。

     【〔徐〕】毒盛在上。

    蝕于喉為惑。

    謂熱淫如惑亂之氣。

    感而生惑也。

    毒偏在下。

    侵蝕于陰為狐。

    謂柔害而幽隐。

    如狐性之陰也。

    蝕者。

    若有食之。

    而不見其形。

    如日月之蝕也。

     【〔尤〕】狐惑蟲病。

    即巢氏所謂病也。

    蓋雖蟲病。

    而能使人惑亂而狐疑。

    故曰狐惑。

    至生蟲之由。

    則趙氏所謂濕熱停久。

    蒸腐氣血。

    而成瘀濁。

    于是風化所腐。

    而成蟲者當矣。

    甘草瀉心。

    不特使中氣運。

    而濕熱自化。

    抑亦苦辛雜用。

    足勝殺蟲之任。

     【〔鑒〕】狐惑。

    牙疳下疳等瘡之古名也。

    近時惟以疳呼之。

    下疳。

    即狐也。

    蝕爛肛陰。

    牙疳。

    即惑也。

    蝕咽。

    腐龈脫牙。

    穿腮破唇。

    每因傷寒病後餘毒。

    與濕之為害也。

    或生斑疹之後。

    或生癖疾下利之後。

    其為患亦同。

    甘草瀉心湯。

    必傳寫之誤也。

    姑存之。

    醫說雲。

    古之論疾。

    多取像取類。

    使人易曉。

    以時氣聲嗄咽幹。

    欲睡複不安眠。

    為狐惑。

    以狐多疑惑也。

    郭白雲雲。

    狐惑。

    病。

    多因醫者汗吐下太過。

    又利小便。

    重亡津液。

    熱毒内攻。

    髒腑焦枯。

    蟲不得安。

    故上下求食。

    亦有不發汗。

    内熱焦枯而成者。

    凡人之喉及陰肛。

    比他肌肉津潤。

    故蟲緣津潤而食之。

    病又不止因傷寒而成。

    多自下感。

    或居濕地。

    或下利久而得。

    當于中求之。

    案此說極是。

    但至言蟲不得安。

    上下求食。

    豈有此理。

    蝕是蝕爛之義。

    濕熱郁蒸所緻。

    非蟲實食喉及肛之謂也。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案據傷寒論當有炙字)黃芩人參幹姜(各三兩)半夏(半升○案趙本作半斤非)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案據傷寒論當有擘字) 上七味。

    水一鬥。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案據傷寒論。

    味下脫以字。

    三服下。

    外台。

    有兼療下利不止。

    心中。

    堅而嘔。

    腸中鳴者方。

    十八字。

    ) 案窦氏瘡瘍全書。

    李氏醫學入門。

    并用三黃瀉心湯。

    蓋因脈經單作瀉心湯耶。

    三黃瀉心湯。

    吐衄篇。

    稱瀉心湯。

     【蝕于下部。

    則咽幹。

    苦參湯洗之。

    】(巢源。

    幹下。

    有此皆由濕毒氣所為也九字。

    )【蝕于肛者。

    雄黃熏之。

    】(千金外台。

    肛下有外字。

    程本黃下有散字。

    )【雄黃上一味。

    為末。

    筒瓦二枚。

    合之燒。

    向肛熏之。

    】 〔原注〕脈經雲。

    病患或從呼吸。

    上蝕其咽。

    或從下焦。

    蝕其肛陰。

    蝕上為惑。

    蝕下為狐。

    狐惑病者。

    豬苓散主之。

    ○徐程删此注。

     【〔徐〕】下部毒盛。

    所傷在血。

    而咽幹。

    喉屬陽。

    咽屬陰也。

    藥用苦參熏洗。

    以去風清熱而殺蟲也。

    蝕于肛。

    則不獨随經而上侵咽。

    濕熱甚。

    而糜爛于下矣。

    故以雄黃熏之。

    雄黃之殺蟲。

    去風解毒。

    更力也。

     【苦參湯方】(原本缺。

    徐沈尤本及金鑒。

    所載如下。

    ) 苦參(一升)以水一鬥。

    煎取七升。

    去滓熏洗。

    日三服。

    (案尤本金鑒。

    并無服字。

    是。

    ) 【苦參湯方】(徐熔附遺雲。

    以龐安時傷寒總病論補之。

    程同。

    ) 苦參(半斤)槐白皮野狼牙根(各四兩) 上锉。

    以水五升。

    煎三升半洗之。

    案二方未知何是。

    然以理推之。

    用苦參一味為佳。

    用苦參一味。

    治齲齒。

    見于史記倉公傳。

    亦取乎清熱殺蟲。

    脈經所載。

    豬苓散。

    樓氏綱目雲。

    未考。

    案證類豬苓條。

    圖經雲。

    黃膽病。

    及狐惑病。

    并豬苓散主之。

    豬苓、茯苓等分。

    杵末。

    每服方寸匕。

    水調下。

    蓋此方也。

     【病者脈數。

    無熱微煩。

    默默但欲卧。

    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鸠眼。

    七八日目四(〔原注〕一本此有黃字。

    )黑。

    若能食者。

    膿已成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玉函脈經。

    作目四皆黃。

    總病論。

    作周。

    )】 【〔鑒〕】數主瘡。

    主熱。

    今外無身熱。

    而内有瘡熱。

    瘡之熱在于陰。

    故默默但欲卧也。

    熱在于陽。

    故微煩汗出也。

    然其病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鸠眼者。

    是熱蘊于血。

    故絡赤也。

    七八日。

    四皆黑者。

    是熱瘀血腐。

    故絡黑也。

    若不能食。

    其毒尚伏諸裡。

    若已能食。

    其毒已化成膿也。

     【〔程〕】能食者。

    邪氣散漫。

    不在髒腑。

    而在陰肛。

    爛肉腐肌。

    而成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