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關燈
【〔程〕】陽病屬表而在經絡。

    故一頭痛。

    二項。

    三腰。

    四脊。

    五臂。

    六腳掣痛。

    此病在三陽。

    三六一十八病。

    陰病屬裡而在髒腑。

    故一咳。

    二上氣喘。

    三哕。

    四咽。

    五腸鳴脹滿。

    六心痛拘急。

    此病在三陰。

    三六一十八病。

    合為九十病也。

     【〔沈〕】六微者。

    小邪中裡。

    邪襲六腑。

     【〔鑒〕】此章曰十八。

    曰九十等文。

    乃古醫書之文。

    今不可考。

    難以強釋。

    五勞七傷等說。

    亦詳在千金。

    故不複注也。

    頭痛。

    項。

    腰。

    脊。

    臂。

    腳掣痛病皆在外。

    故為陽病也。

    咳。

    上氣喘。

    哕。

    咽。

    腸鳴脹滿。

    心痛拘急。

    病皆在内。

    故為陰病也。

    清邪居上。

    謂霧邪本乎天也。

    濁邪居下。

    謂濕邪本乎地也。

    六淫天邪。

    故名大邪。

    六淫傷外。

    故曰中表也。

    七情人邪。

    故名小邪。

    七情傷内。

    故曰中裡也。

    者。

    飲食也。

    飲食之邪。

    從口而入。

    食傷隔夜不化。

    故名曰宿食也。

    五邪。

    謂風寒濕霧飲食也。

    夫五邪之中人。

    莫不各以類而從。

    前者。

    早也。

    風中于早。

    從陽類也。

    寒中于暮。

    從陰類也。

    霧邪清輕。

    故傷皮膚。

    濕邪濁重。

    故流關節。

    飲食失節。

    故傷脾胃。

     【〔尤〕】經脈陰而傷于寒。

    絡脈陽。

    而傷于熱。

    合而言之。

    無非陽邪親上。

    陰邪親下。

    熱氣歸陽。

    寒氣歸陰之理。

    案十八病。

    九十病。

    金鑒不釋為是。

    六微亦未詳何義。

    程雲。

    見千金。

    未有所考。

    咽。

    沈以為咽痛。

    恐非。

    廣韻。

    咽一結切。

    音噎。

    哽咽也。

    蓋咽中哽塞之謂。

    。

    趙本釋音。

    音谷。

    即谷也。

    案此古文異構。

    詳見于方氏通雅。

    饪。

    熟食也。

    金鑒欲改作。

    且以極寒為飲食之寒熱。

    并不可從。

    唐大烈吳醫彙講。

    以馨饪解之。

    亦非也。

    尤雲。

    大邪漫風。

    雖大而力散。

    故中于表。

    小邪戶牖隙風。

    雖小而氣銳。

    故中于裡。

    程雲。

    風寒即大邪。

    故從表入。

    饪。

    即小邪。

    故從口入。

    即後食傷脾胃也。

    二說亦通。

     【問曰。

    病有急當救裡救表者。

    何謂也。

    師曰。

    病醫下之。

    續得下利。

    清谷不止。

    身體疼痛者。

    急當救裡。

    後身體疼痛。

    清便自調者。

    急當救表也。

    】 【〔沈〕】此病分表裡。

    治有先後也。

    問急當救裡救表者。

    乃病在表。

    而醫反下之。

    誅伐無過。

    緻傷脾胃之氣。

    所以下利清谷不止。

    然雖身疼表證未解。

    當救誤下之逆為急。

    不可姑慮表邪。

    以緻内傷下脫。

    必俟元陽恢複。

    清便自調之後。

    急當救表。

    然表當急救何也。

    蓋恐内陽初複未充。

    外邪陷入。

    又變結胸痞滿耳。

    (詳見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

    ) 【夫病痼疾。

    加以卒病。

    當先治其卒病。

    後乃治其痼疾也。

    】 【〔鑒〕】趙良曰。

    痼疾。

    病已沉痼。

    非旦夕可取效者。

    卒病。

    謂卒然而來新感之病。

    可取效于旦夕者。

    乘其所入未深。

    急去其邪。

    不便稽留而為患也。

    且痼疾之人。

    正氣素虛。

    邪尤易傳。

    設多瞻顧。

    緻令兩邪相合。

    為患不淺。

    故仲景立言于此。

    使後學人知所先後也。

     【師曰。

    五髒病。

    各有得者愈。

    五髒病。

    各有所惡。

    各随其所不喜者為病。

    病者素不應食。

    而反暴思之。

    必發熱也。

    】 【〔程〕】内經曰。

    肝色青。

    宜食甘。

    心色赤。

    宜食酸。

    肺色白。

    宜食苦。

    脾色黃。

    宜食鹹。

    腎色黑。

    宜食辛。

    此五髒得飲食而愈者。

    肝病愈于丙丁。

    起于甲乙。

    心病愈于戊己。

    起于丙丁。

    脾病愈于庚辛。

    起于戊己。

    肺病愈于壬癸。

    起于庚辛。

    腎病愈于甲乙。

    起于壬癸。

    此五髒自得其位而愈者。

    五髒所惡。

    心惡熱。

    肺惡寒。

    肝惡風。

    脾惡濕。

    腎惡燥。

    各随其所惡而不喜者為病也。

    若病患素不食。

    而暴食之。

    則食入于陰。

    長氣于陽。

    必發熱也。

    暴思之。

    婁全善。

    作暴食之。

    為是。

    案病者素不應食以下。

    必是别條。

    沈尤輩接上為義。

    未免強解。

    瘥後勞複病篇曰。

    病患脈已解。

    而日暮微煩。

    以病新瘥。

    人強與谷。

    脾胃氣尚弱。

    不能消谷。

    故令微煩。

    損谷則愈。

    正與此條相發。

     【夫諸病在髒。

    欲攻之。

    當随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

    與豬苓湯。

    餘皆仿此。

    】 【〔尤〕】無形之邪。

    入結于髒。

    必有所據。

    水血痰食。

    皆邪薮也。

    如渴者。

    水與熱得。

    而熱結在水。

    故與豬苓湯。

    利其水。

    而熱亦除。

    若有食者。

    食與熱得。

    而熱結在食。

    則宜承氣湯。

    下其食。

    而熱亦去。

    若無所得。

    則無形之邪。

    豈攻法所能去哉。

    豬苓湯方見後消渴證中。

     【〔鑒〕】如渴者之下。

    當有小便不利四字。

    必傳寫之遺也。

    髒者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