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人參(君)白術(臣)甘草(佐炙)幹姜(使各三兩) 上四味。

    搗篩蜜丸。

    如雞子黃許大。

    以沸湯數合。

    和一丸。

    碎溫服之。

    日三四。

    夜二服。

     卷下 諸藥方論 四逆湯方 四逆者。

    四肢逆而不溫也。

    四肢者。

    諸陽之本。

    陽氣不足。

    陰寒加之。

    陽氣不相順接。

     是緻手足不溫。

    而成四逆也。

    此湯申發陽氣。

    卻散陰寒。

    溫經暖肌。

    是以四逆名之。

     甘草味甘平。

    内經曰。

    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卻陰扶陽。

    必以甘為主。

    是以甘草為君。

     幹姜味辛熱。

    内經曰。

    寒淫所勝。

    平以辛熱。

    逐寒正氣。

    必先辛熱。

    是以幹姜為臣。

    附子味辛大熱。

    内經曰。

    辛以潤之。

    開發腠理。

    緻津液通氣也。

    暖肌溫經。

    必憑大熱。

    是以附子為使。

    此奇制之大劑也。

    四逆屬少陰。

    少陰者腎也。

    腎肝位遠。

    非大劑則不能達。

    内經曰。

    遠而奇偶。

    制大其服。

    此之謂也。

     甘草(君二兩)幹姜(臣一兩半)附子(使一枚生用去皮八片)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渣。

    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

    幹姜三兩。

     卷下 諸藥方論 真武湯方 真武北方水神也。

    而屬腎。

    用以治水焉。

    水氣在心下。

    外帶表而屬陽。

    必應發散。

    故治以真武湯。

    青龍湯主太陽病。

    真武湯主少陰病。

    少陰腎水也。

    此湯可以和之。

    真武之名得矣。

    茯苓味甘平。

    白術味甘溫。

    脾脾惡。

    腹有水氣。

    則脾不治。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滲水緩脾。

    必以甘為主。

    故以茯苓為君。

    白術為臣。

    芍藥味酸微寒。

    生姜味辛溫。

    内經曰。

    濕淫所勝。

    佐以酸辛。

    除濕正氣。

    是用芍藥生姜酸辛為佐也。

    附子味辛熱。

    内經曰。

    寒淫所勝。

    平以辛熱。

    溫經散溫。

    是以附子為使也。

    水氣内漬。

    至于散則所行不一。

    故有加減之方焉。

    若咳者加五味子細辛幹姜。

    咳者水寒射肺也。

     肺氣逆者。

    以酸收之。

    五味子酸而收也。

    肺辛寒。

    以辛潤之。

    細辛幹姜辛而潤也。

    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

    茯苓專滲洩者也。

    若下利者去芍藥。

    加幹姜。

    酸之性洩。

    去芍藥以酸洩也。

    辛之性散。

    加幹姜以散寒也。

    嘔者去附子。

    加生姜。

    氣上逆則嘔。

    附子補氣。

    生姜散氣。

    兩不相損。

    氣則順矣。

    增損之功。

    非大智孰能貫之。

     茯苓(君三兩)白術(臣二兩)芍藥(佐三兩)生姜(佐二兩切)附子(使一枚泡去皮臍作八片)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渣。

    溫服七合。

    日三服。

     卷下 諸藥方論 建中湯方 内經曰。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心位在上。

    腎處在下。

    左右上下。

    四髒居焉。

    脾者土也。

     應中央。

    處四髒之中。

    為中州。

    治中焦。

    生育榮衛。

    通行津液。

    一有不調。

    則榮衛失所育。

    津液失所行。

    必以此湯溫建中髒。

    是以建中名焉。

    膠饴味甘溫。

    甘草味甘平。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建脾者。

    必以甘為主。

    故以膠饴為君。

    甘草為臣。

    桂辛熱。

    辛、散也。

    潤也。

    榮衛不足。

    潤而散之。

    芍藥味酸微寒。

    酸、收也。

    洩也。

    津液不逮。

    收而行之。

    是以桂芍藥為佐。

    生姜味辛溫。

    大棗味甘溫。

    胃者衛之源。

    脾者榮之本。

    黃帝針經曰。

     榮出中焦。

    衛出上焦是矣。

    衛為陽。

    不足者益之必以辛。

    榮為陰。

    不足者補之必以甘。

    辛甘相合。

    脾胃健而榮衛通。

    是以姜棗為使。

    或謂桂枝湯解表。

    而芍藥數少。

    建中湯溫裡。

    而芍藥數多。

    殊不知二者遠近之制。

    皮膚之邪為近。

    則制小其服也。

    桂枝湯芍藥佐桂枝同用散。

    非與建中同體爾。

    心腹之邪為遠。

    則制大其服也。

    建中湯芍藥佐膠饴以建脾。

    非與桂枝同用爾。

    内經曰。

    近而奇偶。

    制小其服。

    遠而奇偶。

     制大其服。

    此之謂也。

     膠饴(君一升)甘草(臣一兩炙)桂枝(佐三兩去皮)芍藥(佐六兩)大棗(使十二枚擘)生姜(使三兩切)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渣。

    内膠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嘔家不用建中湯。

    以甜故也。

     卷下 諸藥方論 脾約丸方 約者結約之約。

    又約束之約也。

    内經曰。

    飲入于胃。

    遊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

    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今胃強脾弱。

    約束津液。

    不得四布。

    但輸膀胱。

    緻小便數而大便硬。

    故曰其脾為約。

     麻仁味甘平。

    杏仁味甘溫。

    内經曰。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麻仁杏仁。

    潤物也。

    本草曰。

    潤可去枯。

    脾胃幹燥。

    必以甘潤之物為之主。

    是以麻仁為君。

    杏仁為臣。

    枳實味苦寒。

    濃樸味苦溫。

    潤燥者必以甘。

    甘以潤之。

    破結者必以苦。

    苦以洩之。

    枳實濃樸為佐。

    以散脾之結約。

    芍藥味酸微寒。

    大黃味苦寒酸。

    苦湧洩為陰。

    芍藥大黃為使。

     以下脾之結燥。

    腸潤結化。

    津液還入胃中。

    則大便軟。

    小便少而愈矣。

     麻子仁(君一兩)杏仁(臣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枳實(佐半斤炙)濃樸(佐一尺炙去皮)大黃(使一斤去皮)芍藥(使半斤) 上六味。

    蜜和丸。

    梧桐子大。

    飲服十丸。

    日三服。

    漸加。

    以知為度。

     卷下 諸藥方論 抵當湯方 人之所有者。

    氣與血也。

    氣為陽氣。

    流而不行者則易散。

    以陽病易治故也。

    血為陰血。

    蓄而不行者則難散。

    以陰病難治故也。

    血蓄于下。

    非大毒峻劑。

    則不能抵當其甚邪。

    故治蓄血曰抵當湯。

    水蛭味鹹苦微寒。

    内經曰。

    鹹勝血。

    血蓄于下。

    勝血者。

    必以鹹為主。

    故以水蛭為君。

    虻蟲味苦微寒。

    苦走血。

    血結不行。

    破血者必以苦為助。

     是以虻蟲為臣。

    桃仁味苦甘平。

    肝者血之源。

    血聚則肝氣燥。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散血緩急。

    是以桃仁為佐。

    大黃味苦寒。

    濕氣在下。

    以苦洩之。

    血亦濕類也。

    蕩血通熱。

    是以大黃為使。

    四物相合。

    而方劑成。

    病與藥對。

    藥與病宜。

    雖苛毒重疾。

    必獲全濟之功矣。

     水蛭(君三十個炙熬)虻蟲(臣三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佐三十個去皮熬)大黃(使三兩去皮酒洗) 上四味。

    锉如麻豆大。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渣。

    溫服一升。

    未利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