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五 小兒雜病諸候一(凡二十九論)

關燈
糞黃而臭,此腹内有伏熱,宜将服龍膽湯;若糞白而酢臭,則挾宿寒不消,當服紫雙丸。

    輕者少服藥,令默除之;甚者小增藥,令微利。

    皆當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和調。

    若不節乳哺,則病易複,複則傷其胃氣,令腹滿。

    再、三利尚可,過此則傷小兒矣。

     四、壯熱候 小兒壯熱者,是小兒血氣盛,五髒生熱,熏發于外,故令身體壯熱。

    大體與溫壯相似,而有小異。

    或挾伏熱,或挾宿寒。

    其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挾宿寒者,糞白而有酸氣。

     此二者,腑髒不調,冷熱之氣俱乘腸胃。

    蘊積染漸而發,溫溫然熱不甚盛,是溫壯也; 其壯熱者,是血氣盛,熏發于外,其發無漸,壯熱甚,以此為異。

    若壯熱不歇,則變為驚,極重者,亦變痫也。

     五、驚候 小兒驚者,由血氣不和,熱實在内,心神不定,所以發驚,甚者掣縮變成痫。

     又小兒變蒸,亦微驚,所以然者,亦由熱氣所為。

    但須微發驚,以長血脈,不欲大驚。

    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複更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耳。

     六、欲發痫候 夫小兒未發痫欲發之候,或溫壯連滞,或搖頭弄舌,或睡裡驚掣,數齧齒,如此是欲發 七、痫候 痫者,小兒病也。

    十歲以上為癫,十歲以下為痫。

    其發之狀,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頸項反折,諸方說痫,名證不同,大體其發之源,皆因三種。

    三種者,風痫、驚痫、食痫是也。

    風痫者,因衣濃汗出,而風入為之;驚痫者,因驚怖大啼乃發;食痫者,因乳哺不節所成。

    然小兒氣血微弱,易為傷動,因此三種,變作諸痫。

     凡諸痫正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随也。

     八、發痫瘥後身體頭面悉腫滿候 凡痫發之狀,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或屈指如數,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也。

    其痫瘥後而腫滿者,是風痫。

    風痫,因小兒濃衣汗出,因風取涼而得之。

    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掣縮是也。

    其痫雖瘥,氣血尚虛,而熱未盡,在皮膚與氣相搏,緻令氣不宣洩,故停并成腫也。

     九、發痫瘥後六七歲不能語候 凡痫發之狀,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螈,或脊背強直,或頭項反折,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也。

    而痫發瘥後不能語者,是風痫。

    風痫,因兒衣濃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

    其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發螈是也。

     心之聲為言,開竅于口,其痫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滞心之絡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 十、驚痫候 驚痫者,起于驚怖大啼,精神傷動,氣脈不定,因驚而發作成痫也。

    初覺兒欲驚,急持抱之,驚自止。

    故養小兒常慎驚,勿聞大聲。

    每持抱之間,常當安徐,勿令怖。

    又雷鳴時常塞兒耳,并作餘細聲以亂之。

     驚痫當按圖灸之,摩膏,不可大下。

    何者?驚痫心氣不定,下之内虛,則甚難治。

    凡諸痫正發,手足掣縮,慎不可捉持之,捉之則令曲突不随也。

     十一、風痫候 風痫者,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或衣濃汗出,腠理開,風因而入。

    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掣縮是也。

    當與心湯。

     又病先身熱,螈驚啼叫喚,而後發痫,脈浮者,為陽痫,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

    病先身冷,不驚,不啼喚,乃成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痫,内在五髒,外在骨髓,極者難治。

     病發時,身軟時醒者,謂之痫,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

     診其心脈滿大,痫筋攣;肝脈小急,亦痫筋攣。

    尺寸脈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直,不得俯仰。

    小兒風痫,三部脈緊急,其痫可治。

    小兒脈多似雀鬥,要以三部脈為主,若緊者,必風痫。

     凡諸痫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随也。

     十二、發痫瘥後更發候 痫發之狀,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螈,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或屈指如數,皆由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

    其瘥之後而更發者,是餘勢未盡,小兒血氣軟弱,或因乳食不節,或風冷不調,或更驚動,因而重發。

    如此者,多成常疹。

    凡諸痫正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随也。

     十三、傷寒候 傷寒者,冬時嚴寒,而人觸冒之,寒氣入腠理,搏于血氣,則發寒熱,頭痛體疼,謂之傷寒。

    又春時應暖而反寒,此非其時有其氣,傷人即發病,謂之時行傷寒者。

    小兒不能觸冒寒氣,而病傷寒者,多由大人解脫之時久,故令寒氣傷之,是以小兒亦病之。

     診其脈來,一投而止者,便是得病一日,假令六投而止者,便是得病六日。

    其脈來洪者易治,細微者難治也。

     十四、傷寒解肌發汗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寒從外搏于血氣,腠理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