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痢病諸候(凡四十論)
關燈
小
中
大
虛則金氣衰微,不能扶土,緻令胃氣虛弱,此兩腑偏虛也。
木性克土,火性克金,是為火木相扶,心肝俱盛;而金畏于火,土畏于木,則為腸胃皆弱。
腸虛弱則洩痢,胃虛弱則嘔吐,故嘔逆而複吐痢也。
診其關上脈數,其人吐。
跗陽脈微而澀,微則下痢,澀即吐逆也。
二十五、痢兼煩候 春傷于風,邪氣留連,因飲食不節,腸胃虛弱,邪氣乘之,則變為痢。
痢則腑髒俱虛,水氣相并,上乘于心,心氣不宣暢,痞滿在内,故令痢而兼煩者也。
二十六、痢兼渴候 夫水谷之精,化為血氣津液,以養髒腑。
髒腑虛,受風邪,邪入于腸胃,故痢。
痢則津液空竭,腑髒虛燥,故痢而兼渴也。
渴而引飲,則痢不止,翻益水氣,脾胃已虛,不能克消水,水氣流溢,浸漬肌肉,則變腫也。
二十七、下痢口中及腸内生瘡候 凡痢,口裡生瘡,則腸間亦有瘡也。
所以知者,猶如傷寒熱病,胃爛身則發瘡也。
此由挾熱痢,髒虛熱氣内結,則瘡生腸間;熱氣上沖,則瘡生口裡。
然腸間、口裡生瘡,皆胃之虛熱也。
胃虛谷氣弱,則九蟲、三屍發動,則變成。
二十八、痢兼腫候 痢兼腫者,是痢久脾虛,水氣在于肌肉之所為也。
脾與胃合,俱象土,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谷之海,而以脾氣克消水谷也。
風邪在内,腸胃虛弱,則水谷變為痢也。
膀胱與腎合,俱象水,膀胱為津液之腑。
小腸與心合,俱象火,而津液之水行于小腸,下為小便也。
土性本克水,今因痢,脾胃虛弱,土氣衰微,不能克制于水,緻令水得妄行,不流于小腸而浸漬髒腑,散流皮膚,與氣相搏,腠理壅閉,故痢而腫也。
二十九、痢谷道腫痛候 是由風冷客于腸胃,腸胃虛則痢。
痢久腸虛,風邪客于肛門,邪氣與真氣相搏,故令腫 三十、痢後虛煩候 夫體虛受風冷,風冷入于腸,故痢。
痢後虛煩者,由腑髒尚虛,而氣内搏之所為也。
水谷之精,以養髒腑,痢則水谷減耗,緻令腑髒微弱。
痢斷之後,氣未調理,不能宣暢,則膚腠還相搏髒腑。
髒腑既虛,而使氣還相搏,故令虛煩。
三十一、痢後腫候 痢後腫,由脾胃尚虛,肌肉為風水所乘故也。
脾胃虛弱,受于風邪,則水谷變成痢。
脾與胃為表裡,俱象土,胃為水谷之海,脾候肌肉,土性克水。
而痢者,則脾胃虛弱,土氣衰微,不能克水,令水妄行,散溢肌肉。
痢雖得斷,水猶未消,肌肉先受風邪,風水相搏,膚腠閉密而成腫也。
三十二、痢後不能食候 痢後不能食,由脾胃虛弱,氣逆胸間之所為也。
風邪入于腸胃而痢,痢則水谷減耗,脾胃虛弱。
痢斷之後,脾胃尚虛,不勝于食,邪搏于氣,逆上,胃弱不能食也。
三十三、痢後腹痛候 痢後腹痛者,體虛受風冷,風冷入于腸胃,則痢後腹痛。
是髒氣猶虛,風冷餘熱未盡,髒腑未平腹,冷氣在内,與髒腑相搏,真邪相擊,故令腹痛也。
三十四、痢後心下逆滿候 痢後而心下逆滿,此由髒虛,心下有停飲,氣逆乘之所為也。
風邪入腸胃則下痢,下痢則腑髒虛弱。
痢斷之後,腑髒猶未調和,邪氣尚不消盡,邪乘于氣則氣逆,與飲食相搏而上,故令心下逆滿也。
三十五、脫肛候 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後大腸虛冷所為。
肛門為大腸之候,大腸虛而傷于寒,痢而用氣KT,其氣下沖,則肛門脫出,因謂脫肛也。
三十六、大下後哕候 夫風冷在内,入于腸胃則成大下。
下斷之後,脾胃虛,氣逆,遇冷折之,其氣不通,則令哕也。
三十七、谷道生瘡候 谷道、肛門,大腸之候也。
大腸虛熱,其氣熱結肛門,故令生瘡。
三十八、谷道蟲候 谷道蟲者,由胃弱腸虛而蛲蟲下乘之也。
谷道、肛門,大腸之候。
蛲蟲者,九蟲之内一蟲也,在于腸間。
若腑髒氣實,則蟲不妄動,胃弱腸虛,則蛲蟲乘之。
輕者或癢,或蟲從谷道中溢出,重者侵食肛門瘡爛。
三十九、谷道癢候 谷道癢者,由胃弱腸虛,則蛲蟲下侵谷道。
重者食于肛門,輕者但癢也。
蛲蟲狀極細微,形如今之蝸蟲狀也。
四十、谷道赤痛候 肛門為大腸之候,其氣虛,為風熱所乘,熱氣擊搏,故令谷道赤痛也。
木性克土,火性克金,是為火木相扶,心肝俱盛;而金畏于火,土畏于木,則為腸胃皆弱。
腸虛弱則洩痢,胃虛弱則嘔吐,故嘔逆而複吐痢也。
診其關上脈數,其人吐。
跗陽脈微而澀,微則下痢,澀即吐逆也。
二十五、痢兼煩候 春傷于風,邪氣留連,因飲食不節,腸胃虛弱,邪氣乘之,則變為痢。
痢則腑髒俱虛,水氣相并,上乘于心,心氣不宣暢,痞滿在内,故令痢而兼煩者也。
二十六、痢兼渴候 夫水谷之精,化為血氣津液,以養髒腑。
髒腑虛,受風邪,邪入于腸胃,故痢。
痢則津液空竭,腑髒虛燥,故痢而兼渴也。
渴而引飲,則痢不止,翻益水氣,脾胃已虛,不能克消水,水氣流溢,浸漬肌肉,則變腫也。
二十七、下痢口中及腸内生瘡候 凡痢,口裡生瘡,則腸間亦有瘡也。
所以知者,猶如傷寒熱病,胃爛身則發瘡也。
此由挾熱痢,髒虛熱氣内結,則瘡生腸間;熱氣上沖,則瘡生口裡。
然腸間、口裡生瘡,皆胃之虛熱也。
胃虛谷氣弱,則九蟲、三屍發動,則變成。
二十八、痢兼腫候 痢兼腫者,是痢久脾虛,水氣在于肌肉之所為也。
脾與胃合,俱象土,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谷之海,而以脾氣克消水谷也。
風邪在内,腸胃虛弱,則水谷變為痢也。
膀胱與腎合,俱象水,膀胱為津液之腑。
小腸與心合,俱象火,而津液之水行于小腸,下為小便也。
土性本克水,今因痢,脾胃虛弱,土氣衰微,不能克制于水,緻令水得妄行,不流于小腸而浸漬髒腑,散流皮膚,與氣相搏,腠理壅閉,故痢而腫也。
二十九、痢谷道腫痛候 是由風冷客于腸胃,腸胃虛則痢。
痢久腸虛,風邪客于肛門,邪氣與真氣相搏,故令腫 三十、痢後虛煩候 夫體虛受風冷,風冷入于腸,故痢。
痢後虛煩者,由腑髒尚虛,而氣内搏之所為也。
水谷之精,以養髒腑,痢則水谷減耗,緻令腑髒微弱。
痢斷之後,氣未調理,不能宣暢,則膚腠還相搏髒腑。
髒腑既虛,而使氣還相搏,故令虛煩。
三十一、痢後腫候 痢後腫,由脾胃尚虛,肌肉為風水所乘故也。
脾胃虛弱,受于風邪,則水谷變成痢。
脾與胃為表裡,俱象土,胃為水谷之海,脾候肌肉,土性克水。
而痢者,則脾胃虛弱,土氣衰微,不能克水,令水妄行,散溢肌肉。
痢雖得斷,水猶未消,肌肉先受風邪,風水相搏,膚腠閉密而成腫也。
三十二、痢後不能食候 痢後不能食,由脾胃虛弱,氣逆胸間之所為也。
風邪入于腸胃而痢,痢則水谷減耗,脾胃虛弱。
痢斷之後,脾胃尚虛,不勝于食,邪搏于氣,逆上,胃弱不能食也。
三十三、痢後腹痛候 痢後腹痛者,體虛受風冷,風冷入于腸胃,則痢後腹痛。
是髒氣猶虛,風冷餘熱未盡,髒腑未平腹,冷氣在内,與髒腑相搏,真邪相擊,故令腹痛也。
三十四、痢後心下逆滿候 痢後而心下逆滿,此由髒虛,心下有停飲,氣逆乘之所為也。
風邪入腸胃則下痢,下痢則腑髒虛弱。
痢斷之後,腑髒猶未調和,邪氣尚不消盡,邪乘于氣則氣逆,與飲食相搏而上,故令心下逆滿也。
三十五、脫肛候 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後大腸虛冷所為。
肛門為大腸之候,大腸虛而傷于寒,痢而用氣KT,其氣下沖,則肛門脫出,因謂脫肛也。
三十六、大下後哕候 夫風冷在内,入于腸胃則成大下。
下斷之後,脾胃虛,氣逆,遇冷折之,其氣不通,則令哕也。
三十七、谷道生瘡候 谷道、肛門,大腸之候也。
大腸虛熱,其氣熱結肛門,故令生瘡。
三十八、谷道蟲候 谷道蟲者,由胃弱腸虛而蛲蟲下乘之也。
谷道、肛門,大腸之候。
蛲蟲者,九蟲之内一蟲也,在于腸間。
若腑髒氣實,則蟲不妄動,胃弱腸虛,則蛲蟲乘之。
輕者或癢,或蟲從谷道中溢出,重者侵食肛門瘡爛。
三十九、谷道癢候 谷道癢者,由胃弱腸虛,則蛲蟲下侵谷道。
重者食于肛門,輕者但癢也。
蛲蟲狀極細微,形如今之蝸蟲狀也。
四十、谷道赤痛候 肛門為大腸之候,其氣虛,為風熱所乘,熱氣擊搏,故令谷道赤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