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痢病諸候(凡四十論)
關燈
小
中
大
者傷于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
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腸虛則洩,故成膿血痢也。
所以夏月多苦膿血痢,腸胃虛也。
診其脾脈微澀者,為内潰,多下血膿。
又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脈微小者生,實急者死。
脈沉細虛遲者生,數疾大而有熱者死。
十、久膿血痢候 久膿血痢者,熱毒乘經絡,血滲腸内,則變為膿血痢。
熱久不歇,腸胃轉虛,故痢久不斷,皆變成濕及嘔哕也。
十一、冷痢候 冷痢者,由腸胃虛弱,受于寒氣,腸虛則洩,故為冷痢也。
凡痢色青、色白、色黑,并皆為冷痢。
色黃、色赤,并是熱也。
故痢色白,食不消,謂之寒中也。
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也。
十二、久冷痢候 久冷痢者,由腸虛而寒積,故冷痢久不斷也。
而廪丘公說雲:諸下悉寒也。
凡人腸中大便,有寒則常鴨溏,有熱則傧硬。
人見病身體發熱而下,便謂熱下,非也。
平常恒自将節,飲食衣被調适,其人無宿寒者,大便自調。
強人适發越,薄衣冷凍飲料食,表有熱不覺裡冷,而胃内潛冷,冷即下也。
今始發熱而下,當與理中湯加大附子一枚,連服三四劑,重複令微汗出,微汗出則熱除,不複思冷,胃氣溫暖,下與發熱俱瘳矣。
宿寒之家,其人常自患冷。
蹑濕地,若足踏凍地,或衣被薄,皆發。
風下最惡,何謂風下?當風吹腰腹,冷氣徹裡而暴下者,難治也。
久痢,胃虛氣逆則變嘔;嘔而氣逆,遇冷折之,氣逆不通則變哕。
亦變濕也,胃虛蟲動故也。
十三、熱痢候 此由腸胃虛弱,風邪挾熱乘之,腸虛則洩,故為熱痢也,其色黃。
若熱甚,黃而赤也。
十四、久熱痢候 此由腸虛熱積,其痢連滞,故久不瘥也。
痢久,胃氣虛則變嘔;嘔而氣逆,遇冷折之,氣不通則變哕。
亦變濕也,胃虛蟲動故也。
十五、冷熱痢候 夫冷熱痢者,由腸胃虛弱,宿有寒,而為寒熱所傷,冷熱相乘,其痢乍黃乍白是也。
若熱搏于血,血滲腸間,則變為血痢也。
而冷伏腸内,搏津液,則變凝白,則成白滞,亦變赤白痢也。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洩下有寒者,微引氣,以息内腹,徐吹息。
以鼻引氣,氣足複前即愈。
其有熱者,微呼以去之。
十六、雜痢候 雜痢,謂痢色無定,或水谷,或膿血,或青,或黃,或赤,或白,變雜無常,或雜色相兼而痢也。
挾熱則黃赤,熱甚則變膿血也;冷則白,冷甚則青黑,皆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胃氣虛,故變易。
十七、休息痢候 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于飲,則飲動,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
冷熱氣調,其飲則靜,而痢亦休也。
腸胃虛弱,易為冷熱,其邪氣或動或靜,故其痢乍發乍止,謂之休息痢也。
十八、白滞痢候 白滞痢者,腸虛而冷氣客之,搏于腸間,津液凝滞成白,故為白滞痢也。
十九、痢如膏候 痢如膏者,是由髒腑虛冷,冷氣入于大腸成痢,冷氣積腸,又虛滑,脂凝如膏也。
二十、蠱注痢候 此由歲時寒暑不調,則有濕毒之氣傷人,随經脈血氣,漸至于髒腑。
大腸虛者,毒氣乘之,毒氣挾熱,與血相搏,則成血痢也。
毒氣侵食于髒腑,如病蠱注之家,痢血雜膿瘀黑,有片如雞肝,與血雜下是也。
二十一、腸蠱痢候 腸蠱痢者,冷熱之氣入在腸間,先下赤,後下白,連年不愈,侵傷于髒腑,下血雜白,如病蠱之狀,名為腸蠱痢也。
二十二、下痢便腸垢候 腸垢者,腸間津汁垢膩也。
由熱痢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
二十三、不伏水土痢候 夫四方之氣,溫涼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
若移其舊土,多不習伏。
必因飲食以入腸胃,腸胃不習,便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二十四、嘔逆吐痢候 嘔逆吐痢者,由腸胃虛,邪氣并之,髒腑之氣自相乘克也。
《脈經》雲:心乘肝則吐痢。
心,火也;肝,木也;火木,子母也。
火乘于木,子扶母也,此為二髒偏實也。
大腸,金也;胃,土也;金土,母子也。
大腸
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腸虛則洩,故成膿血痢也。
所以夏月多苦膿血痢,腸胃虛也。
診其脾脈微澀者,為内潰,多下血膿。
又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脈微小者生,實急者死。
脈沉細虛遲者生,數疾大而有熱者死。
十、久膿血痢候 久膿血痢者,熱毒乘經絡,血滲腸内,則變為膿血痢。
熱久不歇,腸胃轉虛,故痢久不斷,皆變成濕及嘔哕也。
十一、冷痢候 冷痢者,由腸胃虛弱,受于寒氣,腸虛則洩,故為冷痢也。
凡痢色青、色白、色黑,并皆為冷痢。
色黃、色赤,并是熱也。
故痢色白,食不消,謂之寒中也。
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也。
十二、久冷痢候 久冷痢者,由腸虛而寒積,故冷痢久不斷也。
而廪丘公說雲:諸下悉寒也。
凡人腸中大便,有寒則常鴨溏,有熱則傧硬。
人見病身體發熱而下,便謂熱下,非也。
平常恒自将節,飲食衣被調适,其人無宿寒者,大便自調。
強人适發越,薄衣冷凍飲料食,表有熱不覺裡冷,而胃内潛冷,冷即下也。
今始發熱而下,當與理中湯加大附子一枚,連服三四劑,重複令微汗出,微汗出則熱除,不複思冷,胃氣溫暖,下與發熱俱瘳矣。
宿寒之家,其人常自患冷。
蹑濕地,若足踏凍地,或衣被薄,皆發。
風下最惡,何謂風下?當風吹腰腹,冷氣徹裡而暴下者,難治也。
久痢,胃虛氣逆則變嘔;嘔而氣逆,遇冷折之,氣逆不通則變哕。
亦變濕也,胃虛蟲動故也。
十三、熱痢候 此由腸胃虛弱,風邪挾熱乘之,腸虛則洩,故為熱痢也,其色黃。
若熱甚,黃而赤也。
十四、久熱痢候 此由腸虛熱積,其痢連滞,故久不瘥也。
痢久,胃氣虛則變嘔;嘔而氣逆,遇冷折之,氣不通則變哕。
亦變濕也,胃虛蟲動故也。
十五、冷熱痢候 夫冷熱痢者,由腸胃虛弱,宿有寒,而為寒熱所傷,冷熱相乘,其痢乍黃乍白是也。
若熱搏于血,血滲腸間,則變為血痢也。
而冷伏腸内,搏津液,則變凝白,則成白滞,亦變赤白痢也。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洩下有寒者,微引氣,以息内腹,徐吹息。
以鼻引氣,氣足複前即愈。
其有熱者,微呼以去之。
十六、雜痢候 雜痢,謂痢色無定,或水谷,或膿血,或青,或黃,或赤,或白,變雜無常,或雜色相兼而痢也。
挾熱則黃赤,熱甚則變膿血也;冷則白,冷甚則青黑,皆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胃氣虛,故變易。
十七、休息痢候 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于飲,則飲動,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
冷熱氣調,其飲則靜,而痢亦休也。
腸胃虛弱,易為冷熱,其邪氣或動或靜,故其痢乍發乍止,謂之休息痢也。
十八、白滞痢候 白滞痢者,腸虛而冷氣客之,搏于腸間,津液凝滞成白,故為白滞痢也。
十九、痢如膏候 痢如膏者,是由髒腑虛冷,冷氣入于大腸成痢,冷氣積腸,又虛滑,脂凝如膏也。
二十、蠱注痢候 此由歲時寒暑不調,則有濕毒之氣傷人,随經脈血氣,漸至于髒腑。
大腸虛者,毒氣乘之,毒氣挾熱,與血相搏,則成血痢也。
毒氣侵食于髒腑,如病蠱注之家,痢血雜膿瘀黑,有片如雞肝,與血雜下是也。
二十一、腸蠱痢候 腸蠱痢者,冷熱之氣入在腸間,先下赤,後下白,連年不愈,侵傷于髒腑,下血雜白,如病蠱之狀,名為腸蠱痢也。
二十二、下痢便腸垢候 腸垢者,腸間津汁垢膩也。
由熱痢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
二十三、不伏水土痢候 夫四方之氣,溫涼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
若移其舊土,多不習伏。
必因飲食以入腸胃,腸胃不習,便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二十四、嘔逆吐痢候 嘔逆吐痢者,由腸胃虛,邪氣并之,髒腑之氣自相乘克也。
《脈經》雲:心乘肝則吐痢。
心,火也;肝,木也;火木,子母也。
火乘于木,子扶母也,此為二髒偏實也。
大腸,金也;胃,土也;金土,母子也。
大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