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痢病諸候(凡四十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水谷痢候
水谷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于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内,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谷痢也。
脾與胃為表裡,胃者,脾之腑也,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髒也,其候身之肌肉。
而脾氣主消水谷,水谷消,其精化為榮衛,中養髒腑,充實肌膚。
大腸,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水谷之精,化為血氣,行于經脈,其糟粕行于大腸也。
肺與大腸為表裡,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
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在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于腸胃,其脾氣弱,則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
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風。
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滿,食寒則洞洩。
其洞洩者,痢無度也,若胃氣竭者,痢絕則死。
診其脈微,手足寒,難治也;脈大,手足溫,易治。
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髒期之也。
脈絕而手足寒者死,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脈緩時小結生,洪大數者死。
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亦死。
《養生方》雲:秋三月,此謂容平。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使志安甯,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使肺氣精。
此秋氣之應也,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
又雲: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疖。
不爾,發寒熱,變黃膽,又為洩痢。
二、久水谷痢候 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腸虛弱,風邪乘之,則洩痢。
虛損不複,遂連滞涉引歲月,則為久痢也。
然痢久則變嘔哕。
胃弱氣逆不下食,故嘔逆也。
氣逆而外冷氣乘之,與胃氣相折不通,故哕也。
嘔又變為,蟲動食于五髒也。
凡諸蟲在人腹内,居腸胃之間。
痢則腸胃虛弱,蟲動侵食,若上食于髒,則心悶,齒龈紫黑,唇白齒龈生瘡;下食于肛門,則谷道傷爛而開也。
亦有變為水腫。
所以然者,水氣入胃,腸虛則洩。
大腸金也,脾土也,金土母子也。
脾候身之肌肉,性本克消水谷也。
痢由脾弱腸虛,金土氣衰,母子俱病,不複相扶,不能克水,緻水氣流溢,浸漬肌肉,故變腫也。
亦有不及成腫而五髒傷敗,水血并下,而五髒五色随之而出,謂之五液俱下也。
凡如此者多死,而嘔、哕、腫、,治之時有瘥者。
若五液俱下者必死,五髒傷敗故也。
三、赤白痢候 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入客于腸間,腸虛則洩,故為痢也。
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熱乘于血,血滲腸内則赤也;冷氣入腸,搏于腸間,津液凝滞則白也;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
重者,狀如膿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脂腦,世謂之魚腦痢也。
四、久赤白痢候 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不調,熱乘于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
甚者腸虛不複,故赤白連滞,久不瘥也。
凡痢久不瘥,脾胃虛弱,則變嘔哕。
胃弱氣逆,故嘔也;氣逆而外有冷折之,不通故哕亦變為,蟲食人五髒也。
三屍九蟲,常居人腸胃,腸胃虛則動,上食于五髒,則心懊而悶,齒龈、唇口并生瘡;下食于腸,則肛門傷爛,而谷道開也。
輕者可治,重者 五、赤痢候 此由腸胃虛弱,為風邪所傷,則挾熱,熱乘于血,則血流滲入腸,與痢相雜下,故為赤 六、久赤痢候 久赤痢者,由體虛熱乘于血,血滲腸間,故痢赤。
腸胃虛,不平複,其熱不退,故經久不瘥。
胃氣逆,則變嘔哕也。
胃虛谷氣衰,蟲動侵食,則變為。
七、血痢候 血痢者,熱毒折于血,血滲入大腸故也。
血之随氣,循環經絡,通行髒腑,常無停積。
毒熱氣乘之,遇腸虛者,血滲入于腸,腸虛則洩,故為血痢也。
身熱者死,身寒者生。
診其關上脈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數升也。
八、久血痢候 此由體虛受熱,熱折于血,血滲入腸,故成血痢。
熱不歇,胃虛不複,故痢血久不瘥,多變嘔哕及為濕。
九、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
血氣虛
脾與胃為表裡,胃者,脾之腑也,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髒也,其候身之肌肉。
而脾氣主消水谷,水谷消,其精化為榮衛,中養髒腑,充實肌膚。
大腸,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水谷之精,化為血氣,行于經脈,其糟粕行于大腸也。
肺與大腸為表裡,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
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在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于腸胃,其脾氣弱,則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
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風。
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滿,食寒則洞洩。
其洞洩者,痢無度也,若胃氣竭者,痢絕則死。
診其脈微,手足寒,難治也;脈大,手足溫,易治。
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髒期之也。
脈絕而手足寒者死,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脈緩時小結生,洪大數者死。
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亦死。
《養生方》雲:秋三月,此謂容平。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使志安甯,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使肺氣精。
此秋氣之應也,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
又雲: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疖。
不爾,發寒熱,變黃膽,又為洩痢。
二、久水谷痢候 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腸虛弱,風邪乘之,則洩痢。
虛損不複,遂連滞涉引歲月,則為久痢也。
然痢久則變嘔哕。
胃弱氣逆不下食,故嘔逆也。
氣逆而外冷氣乘之,與胃氣相折不通,故哕也。
嘔又變為,蟲動食于五髒也。
凡諸蟲在人腹内,居腸胃之間。
痢則腸胃虛弱,蟲動侵食,若上食于髒,則心悶,齒龈紫黑,唇白齒龈生瘡;下食于肛門,則谷道傷爛而開也。
亦有變為水腫。
所以然者,水氣入胃,腸虛則洩。
大腸金也,脾土也,金土母子也。
脾候身之肌肉,性本克消水谷也。
痢由脾弱腸虛,金土氣衰,母子俱病,不複相扶,不能克水,緻水氣流溢,浸漬肌肉,故變腫也。
亦有不及成腫而五髒傷敗,水血并下,而五髒五色随之而出,謂之五液俱下也。
凡如此者多死,而嘔、哕、腫、,治之時有瘥者。
若五液俱下者必死,五髒傷敗故也。
三、赤白痢候 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入客于腸間,腸虛則洩,故為痢也。
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熱乘于血,血滲腸内則赤也;冷氣入腸,搏于腸間,津液凝滞則白也;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
重者,狀如膿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脂腦,世謂之魚腦痢也。
四、久赤白痢候 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不調,熱乘于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
甚者腸虛不複,故赤白連滞,久不瘥也。
凡痢久不瘥,脾胃虛弱,則變嘔哕。
胃弱氣逆,故嘔也;氣逆而外有冷折之,不通故哕亦變為,蟲食人五髒也。
三屍九蟲,常居人腸胃,腸胃虛則動,上食于五髒,則心懊而悶,齒龈、唇口并生瘡;下食于腸,則肛門傷爛,而谷道開也。
輕者可治,重者 五、赤痢候 此由腸胃虛弱,為風邪所傷,則挾熱,熱乘于血,則血流滲入腸,與痢相雜下,故為赤 六、久赤痢候 久赤痢者,由體虛熱乘于血,血滲腸間,故痢赤。
腸胃虛,不平複,其熱不退,故經久不瘥。
胃氣逆,則變嘔哕也。
胃虛谷氣衰,蟲動侵食,則變為。
七、血痢候 血痢者,熱毒折于血,血滲入大腸故也。
血之随氣,循環經絡,通行髒腑,常無停積。
毒熱氣乘之,遇腸虛者,血滲入于腸,腸虛則洩,故為血痢也。
身熱者死,身寒者生。
診其關上脈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數升也。
八、久血痢候 此由體虛受熱,熱折于血,血滲入腸,故成血痢。
熱不歇,胃虛不複,故痢血久不瘥,多變嘔哕及為濕。
九、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
血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