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五髒六腑病諸候(凡十三論)
關燈
小
中
大
。
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
此冬氣之應也,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萎厥。
《養生方·導引法》雲:腎髒病者,咽喉窒塞,腹滿耳聾,用氣出。
又雲:兩足交坐,兩手捉兩足解溪,換之,極勢,頭仰,來去七。
去腎氣壅塞。
六、膽病候 膽象木,旺于春。
足少陽其經也,肝之腑也,決斷出焉。
諸腑髒皆取決斷于膽。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腹内冒冒不安,身軀軀習習,是為膽氣之實也,則宜瀉之。
膽氣不足,其氣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數唾,是為膽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七、小腸病候 小腸象火,旺于夏。
手太陽其經也,心之腑也。
水液之下行為溲便者,流于小腸。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小腸熱,焦竭幹澀,小腸脹,是為小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
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為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八、胃病候 胃象土,旺于長夏。
足陽明其經也,脾之腑也,為水谷之海。
諸髒腑皆受水谷之氣于胃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腹脹,氣滿,是為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
胃氣不足,則饑而不受水谷,飧洩嘔逆,是為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胃脈實則脹,虛則洩。
關脈滑,胃中有熱,脈滑為實,氣滿不欲食。
關脈浮,積熱在胃 九、大腸病候 大腸象金,旺于秋。
手陽明其經也,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變化糟粕出焉。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腸内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腰背寒痹,攣急,是為大腸氣之實,則宜瀉之。
大腸氣不足,則寒氣客之,善洩,是大腸之氣虛也,則宜補之。
診其右手寸口脈,手陽明經也。
脈浮則為陽,陽實者,大腸實也,若腸内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時。
十、膀胱病候 膀胱象水,旺于冬。
足太陽其經也,腎之腑也。
五谷五味之津液悉歸于膀胱,氣化分入血脈,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餘者,入胞則為小便。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熱,胞澀,小便不通,小腹偏腫痛,是為膀胱氣之實也,則宜瀉之。
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胞滑,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蹲坐,欹身,弩兩手向前,仰掌,極勢,左右轉身腰三七。
去膀胱内冷血風、骨節急強。
又雲:互跪,調和心氣,向下至足,意裡想氣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漸漸平身,舒手傍肋,如似手掌納氣出氣不止,而覺急悶,即起;脊至地,來去二七。
微減膝頭冷、膀胱宿病、腰脊強、齊下冷悶。
十一、三焦病候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
上焦之氣,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鬲,布胸内,走掖,循太陰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陽明,常與榮衛俱行,主内而不出也。
中焦之氣,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後,此受氣者,泌糟粕,承津液,化為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
主不上不下也。
下焦之氣,别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主出而不内。
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也。
謂此三氣,焦幹水谷,分别清濁,故名三焦。
三焦為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三焦氣盛為有餘,則脹,氣滿于皮膚内,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澀,或大便難,是為三焦之實也,則宜瀉之;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洩利,或胸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則宜補之。
診其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尺脈遲,下焦有寒;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十二、五髒橫病候 夫五髒者,肝象木,心象火,脾象土,肺象金,腎象水。
其氣更休更旺,互虛互實。
自相乘克,内生于病,此為正經自病,非外邪傷之也。
若寒溫失節,将适乖理,血氣虛弱,為風濕陰陽毒氣所乘,則非正經自生,是外邪所傷,故名橫病也。
其病之狀,随邪所傷之髒而形證見焉。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從膝以下有病,當思齊下有赤光,内外連沒身也;從膝以上至腰有病,當思脾黃光;從腰以上至頭有病,當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膚寒熱者,當思肝内青綠光。
皆當思其光,内外連而沒已身,閉氣,收光以照之。
此消疾卻邪甚驗。
笃信,精思行之,病無不愈。
十三、脾脹病候 脾脹病者,是脾虛為風邪所乘,正氣與邪氣交結,令脾氣不宣調,擁聚而脹也。
其病喜哕,四肢急,體重不能勝衣也。
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
此冬氣之應也,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萎厥。
《養生方·導引法》雲:腎髒病者,咽喉窒塞,腹滿耳聾,用氣出。
又雲:兩足交坐,兩手捉兩足解溪,換之,極勢,頭仰,來去七。
去腎氣壅塞。
六、膽病候 膽象木,旺于春。
足少陽其經也,肝之腑也,決斷出焉。
諸腑髒皆取決斷于膽。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腹内冒冒不安,身軀軀習習,是為膽氣之實也,則宜瀉之。
膽氣不足,其氣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數唾,是為膽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七、小腸病候 小腸象火,旺于夏。
手太陽其經也,心之腑也。
水液之下行為溲便者,流于小腸。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小腸熱,焦竭幹澀,小腸脹,是為小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
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為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八、胃病候 胃象土,旺于長夏。
足陽明其經也,脾之腑也,為水谷之海。
諸髒腑皆受水谷之氣于胃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腹脹,氣滿,是為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
胃氣不足,則饑而不受水谷,飧洩嘔逆,是為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胃脈實則脹,虛則洩。
關脈滑,胃中有熱,脈滑為實,氣滿不欲食。
關脈浮,積熱在胃 九、大腸病候 大腸象金,旺于秋。
手陽明其經也,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變化糟粕出焉。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腸内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腰背寒痹,攣急,是為大腸氣之實,則宜瀉之。
大腸氣不足,則寒氣客之,善洩,是大腸之氣虛也,則宜補之。
診其右手寸口脈,手陽明經也。
脈浮則為陽,陽實者,大腸實也,若腸内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時。
十、膀胱病候 膀胱象水,旺于冬。
足太陽其經也,腎之腑也。
五谷五味之津液悉歸于膀胱,氣化分入血脈,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餘者,入胞則為小便。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熱,胞澀,小便不通,小腹偏腫痛,是為膀胱氣之實也,則宜瀉之。
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胞滑,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蹲坐,欹身,弩兩手向前,仰掌,極勢,左右轉身腰三七。
去膀胱内冷血風、骨節急強。
又雲:互跪,調和心氣,向下至足,意裡想氣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漸漸平身,舒手傍肋,如似手掌納氣出氣不止,而覺急悶,即起;脊至地,來去二七。
微減膝頭冷、膀胱宿病、腰脊強、齊下冷悶。
十一、三焦病候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
上焦之氣,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鬲,布胸内,走掖,循太陰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陽明,常與榮衛俱行,主内而不出也。
中焦之氣,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後,此受氣者,泌糟粕,承津液,化為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
主不上不下也。
下焦之氣,别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主出而不内。
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也。
謂此三氣,焦幹水谷,分别清濁,故名三焦。
三焦為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三焦氣盛為有餘,則脹,氣滿于皮膚内,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澀,或大便難,是為三焦之實也,則宜瀉之;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洩利,或胸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則宜補之。
診其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尺脈遲,下焦有寒;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十二、五髒橫病候 夫五髒者,肝象木,心象火,脾象土,肺象金,腎象水。
其氣更休更旺,互虛互實。
自相乘克,内生于病,此為正經自病,非外邪傷之也。
若寒溫失節,将适乖理,血氣虛弱,為風濕陰陽毒氣所乘,則非正經自生,是外邪所傷,故名橫病也。
其病之狀,随邪所傷之髒而形證見焉。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從膝以下有病,當思齊下有赤光,内外連沒身也;從膝以上至腰有病,當思脾黃光;從腰以上至頭有病,當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膚寒熱者,當思肝内青綠光。
皆當思其光,内外連而沒已身,閉氣,收光以照之。
此消疾卻邪甚驗。
笃信,精思行之,病無不愈。
十三、脾脹病候 脾脹病者,是脾虛為風邪所乘,正氣與邪氣交結,令脾氣不宣調,擁聚而脹也。
其病喜哕,四肢急,體重不能勝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