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關燈
,不得前後。

     七、上氣嘔吐候 肺主于氣,肺為邪所乘,則上氣。

    此為膈内有熱,胃間有寒,寒從胃上乘于肺,與膈内熱相搏,故乍寒乍熱而上氣。

    上氣動于胃,胃氣逆,故嘔吐也。

     八、上氣腫候 肺主于氣,候身之皮毛。

    而氣之行,循環髒腑,流通經絡,若外為邪所乘,則膚腠閉密,使氣内壅,與津液相并,不得洩越,故上氣而身腫也。

     九、結氣候 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

    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于内。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雲:哭泣悲來,新哭訖,不用即食,久成氣病。

     《養生方·導引法》雲:坐,伸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臂,覆右手,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息間,稍頓右手。

    除兩臂背痛、結氣。

     又雲: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結氣。

     又雲:兩手拓肘頭,拄席,努肚上極勢,待大悶始下,來去上下五七。

    去脊背體内疼、骨節急強、肚腸宿氣。

    行忌太飽,不得用肚編也。

     十、冷氣候 夫髒氣虛,則内生寒也。

    氣常行腑髒,腑髒受寒冷,即氣為寒冷所并,故為冷氣。

    其狀或腹脹,或腹痛,甚則氣逆上而面青、手足冷。

     十一、七氣候 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憂氣、喜氣、愁氣。

    凡七氣積聚,牢大如杯若,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飲食不能,時來時去,每發欲死,如有禍狀,此皆七氣所生。

     寒氣則嘔吐、惡心;熱氣則說物不章,言而遑;怒氣則上氣不可忍,熱痛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氣息也;恚氣則積聚在心下,心滿不得飲食;憂氣則不可極作,暮卧不安席;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愁氣則喜忘,不識人語,置物四方,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即手足筋攣不舉。

     十二、九氣候 九氣者,謂怒、喜、悲、恐、寒、熱、憂、勞、思。

    因此九事而傷動于氣,一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也;二曰喜則其氣緩,榮衛通利,故氣緩;三曰悲則氣消,悲則使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熱氣在内,故氣消也;四曰恐則氣下,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氣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五曰寒則氣收聚,寒使經絡凝澀,使氣不宣散故也;六曰熱則腠理開,腠理開則榮衛通,汗大洩;七曰憂則氣亂,氣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八曰勞則氣耗,氣耗則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氣耗也;九曰思則氣結,氣結則心有所止,故氣留而不行。

     衆方說此九氣,互有不同,但氣上之由有九,故名為九氣類也。

     十三、短氣候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體實,實則氣盛,盛則氣逆不通,故短氣。

    又,肺虛則氣少不足,亦令短氣,則其人氣微,常如少氣,不足以呼吸。

     診其脈,尺寸俱微,血氣不足,其人短氣。

    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脈前小後大,則為胸滿短氣。

    脈洪大者,亦短氣也。

     十四、五膈氣候 五膈氣者,謂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

    憂膈之病,胸中氣結,煩悶,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不為氣力。

    恚膈之為病,心下苦實滿,噫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積結,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

    氣膈之為病,胸脅逆滿,咽塞,胸膈不通,噫聞食臭。

    寒膈之為病,心腹脹滿,咳逆,腹上苦冷,雷鳴,繞臍痛,食不消,不能食肥。

    熱膈之為病,髒有熱氣,五心中熱,口中爛,生瘡,骨煩,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