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上氣候
夫百病皆生于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熱則腠理開而氣洩,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上也。
喜則氣和,榮衛行通利,故氣緩焉。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内,故氣消也。
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寒則經絡凝澀,故氣收聚也。
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故汗大洩也。
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氣耗矣。
思則身心有所止,氣留不行,故氣結矣。
診寸口脈伏,胸中逆氣,是諸氣上沖朐中。
故上氣、面腫、膊息,其脈浮大,不治。
上氣,脈躁而喘者,屬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愈。
脈洪則為氣。
其脈虛甯伏匿者生,牢強者死。
喘息低仰,其脈滑,手足溫者,生也;澀而四末寒者,死也。
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其湯燙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雲:飲水勿急咽,久成氣病。
《養生方·導引法》雲:兩手向後,合手拓腰向上,急勢,振搖臂肘,來去七。
始得手不移,直向上向下,盡勢,來去二七,去脊、心、肺氣,壅悶消散。
又雲:凡學将息人,先須正坐,并膝頭、足;初坐,先足指相對,足跟外扒。
坐上,少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内相對。
坐上,足指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上。
待共兩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腳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向外。
每坐常學。
去膀胱内冷、膝風冷,足疼、上氣、腰痛,盡自消适也。
又雲:兩足兩指相向,五息止。
引心肺,去咳逆,上氣。
極用力,令兩足相向,意止引肺中氣出,病患行肺内外,展轉屈伸,随适,無有違逆。
二、卒上氣候 肺主于氣。
若肺氣虛實不調,或暴為風邪所乘,則腑髒不利,經絡痞澀,氣不宣和,則卒上氣也。
又因有所怒,則氣卒逆上,甚則變嘔血,氣血俱傷。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兩手交叉頤下,自極,緻補氣;治暴氣咳。
以兩手交頤下,各把兩頤脈,以頤句交中,急牽來着喉骨,自極三通,緻補氣充足,治暴氣上氣,寫喉等病,令氣調長,音聲弘亮。
三、上氣鳴息候 肺主于氣,邪乘于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
診其肺脈滑甚,為息奔上氣。
脈出魚際者,主喘息。
其脈滑者生,快者死也。
四、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候 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滞,喘息不調,緻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
五、奔氣候 夫氣血循行經絡,周而複始,皆有常度。
肺為五髒上蓋,主通行于腑髒之氣。
若肺受邪,則氣道不利;氣道不利,則諸髒氣壅;則失度,故氣奔急也。
六、贲豚氣候 夫贲豚氣者,腎之積氣。
起于驚恐、憂思所生。
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
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
神志傷動,氣積于腎,而氣下上遊走,如豚之奔,故曰贲豚。
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事所驚,如人所恐,五髒不定,食飲辄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贲豚之狀。
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内煩結痛,溫溫欲嘔,此憂思贲豚之狀。
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病贲豚也。
腎脈微急,沉厥,贲豚,其足不收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上也。
喜則氣和,榮衛行通利,故氣緩焉。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内,故氣消也。
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寒則經絡凝澀,故氣收聚也。
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故汗大洩也。
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氣耗矣。
思則身心有所止,氣留不行,故氣結矣。
診寸口脈伏,胸中逆氣,是諸氣上沖朐中。
故上氣、面腫、膊息,其脈浮大,不治。
上氣,脈躁而喘者,屬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愈。
脈洪則為氣。
其脈虛甯伏匿者生,牢強者死。
喘息低仰,其脈滑,手足溫者,生也;澀而四末寒者,死也。
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其湯燙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雲:飲水勿急咽,久成氣病。
《養生方·導引法》雲:兩手向後,合手拓腰向上,急勢,振搖臂肘,來去七。
始得手不移,直向上向下,盡勢,來去二七,去脊、心、肺氣,壅悶消散。
又雲:凡學将息人,先須正坐,并膝頭、足;初坐,先足指相對,足跟外扒。
坐上,少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内相對。
坐上,足指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上。
待共兩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腳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向外。
每坐常學。
去膀胱内冷、膝風冷,足疼、上氣、腰痛,盡自消适也。
又雲:兩足兩指相向,五息止。
引心肺,去咳逆,上氣。
極用力,令兩足相向,意止引肺中氣出,病患行肺内外,展轉屈伸,随适,無有違逆。
二、卒上氣候 肺主于氣。
若肺氣虛實不調,或暴為風邪所乘,則腑髒不利,經絡痞澀,氣不宣和,則卒上氣也。
又因有所怒,則氣卒逆上,甚則變嘔血,氣血俱傷。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兩手交叉頤下,自極,緻補氣;治暴氣咳。
以兩手交頤下,各把兩頤脈,以頤句交中,急牽來着喉骨,自極三通,緻補氣充足,治暴氣上氣,寫喉等病,令氣調長,音聲弘亮。
三、上氣鳴息候 肺主于氣,邪乘于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
診其肺脈滑甚,為息奔上氣。
脈出魚際者,主喘息。
其脈滑者生,快者死也。
四、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候 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滞,喘息不調,緻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
五、奔氣候 夫氣血循行經絡,周而複始,皆有常度。
肺為五髒上蓋,主通行于腑髒之氣。
若肺受邪,則氣道不利;氣道不利,則諸髒氣壅;則失度,故氣奔急也。
六、贲豚氣候 夫贲豚氣者,腎之積氣。
起于驚恐、憂思所生。
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
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
神志傷動,氣積于腎,而氣下上遊走,如豚之奔,故曰贲豚。
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事所驚,如人所恐,五髒不定,食飲辄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贲豚之狀。
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内煩結痛,溫溫欲嘔,此憂思贲豚之狀。
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病贲豚也。
腎脈微急,沉厥,贲豚,其足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