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冷熱病諸候(凡七論)

關燈
,血凝泣則脈不通,其脈不通,脈則盛大以澀,故中寒。

    陰陽之要,陰密陽固,若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因于露風,乃生寒熱。

    凡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

     骨寒熱,病無所安,汗注不休。

    齒本槁,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齒爪槁,死不治。

    診其脈,沉細數散也。

     五、寒熱往來候 夫寒氣并于陰則發寒,陽氣并于陽則發熱,陰陽二氣虛實不調,故邪氣更作,寒熱往來也。

     脈緊而數,寒熱俱發,必當下乃愈。

    脈急如弦者,邪入陽明,寒熱。

    脾脈小甚為寒熱。

     《養生方》雲:已醉飽食,發寒熱也。

     六、冷熱不調候 夫人榮衛不調,緻令陰陽痞塞,陽并于上則上熱,陰并于下則下冷。

    上焦有熱,或喉口生瘡,胸膈煩滿;下焦有冷,則腹脹腸鳴,絞痛洩痢。

     七、寒熱厥候 夫厥者,逆也。

    謂陰陽二氣卒有衰絕,逆于常度。

    若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

     熱厥之為熱也,必起于足下者。

    陽氣起于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也。

    故陽氣勝則足下熱。

    熱厥者,酒入于胃,是絡脈滿而經脈虛。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

    此人必數醉若飽已入房,氣聚于脾中未得散,酒氣與谷氣相并,熱起于内,故遍于身,内熱則尿赤。

    夫酒氣盛而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腳為之熱。

     寒厥之為寒,必從五指始,上于膝下。

    陰氣起于五指之裡,集于膝下,聚于膝上,故陰氣勝則五指至膝上寒。

    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内寒。

    寒厥何失而然?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衰,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

    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其所用,下氣上争,未能複,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氣因于中,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故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

     夫厥者,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此由陰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亂則不知人。

     太陽之厥,踵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仆。

    陽明之厥,則癫疾欲走呼,腹滿不能卧,卧則面赤而熱,妄見妄言。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胸熱脅痛,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腹滿脹,後不利,不欲食,食之則嘔,不得卧也。

    少陰之厥者,則舌幹尿赤,腹滿心痛。

    厥陰之厥者,少腹腫痛,脹,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陰縮腫,胫内熱。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正偃卧,展兩足,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過止。

    除足寒厥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