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溫病諸候(凡三十四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溫病候
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
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
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焉。
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溫病者,皆由其冬時觸冒之所緻也。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其冬複有非節之暖,名為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也。
有病溫者,汗出辄複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曰:病名陰陽交,陰陽交者死也。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争于骨肉之間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則當食而不複熱。
複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
今汗出而辄複熱者,是邪勝也。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稱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
凡皮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
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
凡溫病患,二三日,身軀熱,腹滿,頭痛,食欲如故,脈直疾,八日死。
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此病不治。
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也。
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存神攘辟,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常以雞鳴時,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辟百邪止鬼,令人不病。
東海神名阿明南海神名祝融西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強又雲: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
欲辟卻衆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鬥,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幹之。
可以入溫疫之中。
二、溫病一日候 溫病一日,太陽受病。
太陽主表,表謂皮膚也。
病在皮膚之間,故頭項腰脊痛。
三、溫病二日候 溫病二日,陽明受病。
病在于肌肉,故肉熱鼻幹,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四、溫病三日候 溫病三日,少陽受病,故胸脅熱而耳聾。
三陽始傳病訖,未入于髒,故可發汗而愈。
五、溫病四日候 溫病四日,太陰受病。
太陰者,三陰之首也。
三陽受病訖,傳入于陰,故毒氣入胸膈之内,其病咽幹腹滿,故可吐而愈。
六、溫病五日候 溫病五日,少陰受病。
毒氣入腹,其病口熱舌幹而引飲,故可下而愈。
七、溫病六日候 溫病六日,厥陰受病。
毒氣入腸胃,其病煩滿而陰縮,故可下而愈。
八、溫病七日候 溫病七日,病法當愈,此是三陰三陽傳病竟故也。
今七日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
再經病者,是經絡重受病也。
九、溫病八日候 溫病八日以上病不解者,或者諸經絡重受于病,或經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不罷也。
十、溫病九日以上候 溫病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于三陰,所以停滞累日,病證不罷,皆由毒氣未盡,表裡受邪,經絡損傷,腑髒俱病也。
十一、溫病發斑候 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瘡。
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戾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發洩,至夏遇熱,溫毒始發出于肌膚,斑爛隐轸如錦文也。
十二、溫病煩候 此由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
其毒氣在于心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
若其胃内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而繞臍痛也。
十三、溫病狂言候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其非素所能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
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
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焉。
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溫病者,皆由其冬時觸冒之所緻也。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其冬複有非節之暖,名為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也。
有病溫者,汗出辄複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曰:病名陰陽交,陰陽交者死也。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争于骨肉之間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則當食而不複熱。
複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
今汗出而辄複熱者,是邪勝也。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稱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
凡皮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
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
凡溫病患,二三日,身軀熱,腹滿,頭痛,食欲如故,脈直疾,八日死。
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此病不治。
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也。
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存神攘辟,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常以雞鳴時,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辟百邪止鬼,令人不病。
東海神名阿明南海神名祝融西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強又雲: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
欲辟卻衆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鬥,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幹之。
可以入溫疫之中。
二、溫病一日候 溫病一日,太陽受病。
太陽主表,表謂皮膚也。
病在皮膚之間,故頭項腰脊痛。
三、溫病二日候 溫病二日,陽明受病。
病在于肌肉,故肉熱鼻幹,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四、溫病三日候 溫病三日,少陽受病,故胸脅熱而耳聾。
三陽始傳病訖,未入于髒,故可發汗而愈。
五、溫病四日候 溫病四日,太陰受病。
太陰者,三陰之首也。
三陽受病訖,傳入于陰,故毒氣入胸膈之内,其病咽幹腹滿,故可吐而愈。
六、溫病五日候 溫病五日,少陰受病。
毒氣入腹,其病口熱舌幹而引飲,故可下而愈。
七、溫病六日候 溫病六日,厥陰受病。
毒氣入腸胃,其病煩滿而陰縮,故可下而愈。
八、溫病七日候 溫病七日,病法當愈,此是三陰三陽傳病竟故也。
今七日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
再經病者,是經絡重受病也。
九、溫病八日候 溫病八日以上病不解者,或者諸經絡重受于病,或經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不罷也。
十、溫病九日以上候 溫病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于三陰,所以停滞累日,病證不罷,皆由毒氣未盡,表裡受邪,經絡損傷,腑髒俱病也。
十一、溫病發斑候 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瘡。
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戾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發洩,至夏遇熱,溫毒始發出于肌膚,斑爛隐轸如錦文也。
十二、溫病煩候 此由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
其毒氣在于心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
若其胃内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而繞臍痛也。
十三、溫病狂言候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其非素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