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熱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關燈
者,欲為再經病也。

    再經者,謂經絡重受病也。

     九、熱病八九日以上候 熱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皆由毒氣未盡,所以病證不除也。

     十、熱病解肌發汗候 此謂得病三日已還,病法在表,故宜發汗。

    或病已經五六日,然其人喉口不焦幹,心腹不滿,又不引飲,但頭痛,身體壯熱,脈洪大者,此為病證在表,未入于髒。

    故雖五六日,猶須解肌發汗,不可苟根據日數,辄取吐下。

     十一、熱病煩候 此由陽勝于陰,熱氣獨盛,痞結于髒,則三焦隔絕,故身熱而煩也。

     十二、熱病瘡候 夫熱病瘡者,此由表虛裡實,熱氣盛則發瘡,重者周匝遍身。

    若瘡色赤、頭白、則毒輕,色紫黑則毒重。

    其形如豆,故名豆瘡。

     十三、熱病斑瘡候 夫熱病在表,或未發汗,或已發汗、吐、下後,表證未解,毒氣不散,煩熱而渴,渴而不能飲,表虛裡實,故身體發斑如錦文。

     十四、熱病熱瘡候 人髒腑虛實不調,則生于客熱,表有風濕,與熱氣相搏,則身體生瘡,癢痛而膿汁出,甚者一瘥一劇,此風熱所為也。

     十五、熱病口瘡候 此由脾髒有熱,沖于上焦,故口生瘡也。

     十六、熱病咽喉瘡候 上實下虛,熱氣内盛,熏于咽喉,故生瘡也。

     十七、熱病大便不通候 夫經發汗,汗出多則津液少,津液少則胃幹結,熱在胃,所以大便不通。

    又有腑髒自生于熱者,此由三焦痞隔,脾胃不和,蓄熱在内,亦大便不通也。

     十八、熱病小便不通候 熱在膀胱,流于小腸,熱盛則脾胃幹,津液少,故小便不通也。

     十九、熱病下利候 熱氣攻于腸胃,胃虛則下赤黃汁,挾毒則成膿血。

     二十、熱病候 熱氣攻于腸胃,則谷氣衰,所以三蟲動作,食人五髒及下部,重者肛爛見腑髒。

     二十一、熱病毒攻眼候 肝髒開竅于目,肝氣虛,熱毒乘虛則上沖于目,重者生瘡翳及赤白膜也。

     二十二、熱病毒攻手足候 夫熱病毒攻手足,及人五髒六腑井荥俞皆出于手足指,今毒氣從腑髒而出,循于經絡,攻于手足,故手足指皆腫赤痛也。

     二十三、熱病嘔候 胃内有熱,則谷氣不和,新谷入胃,與熱氣相搏,胃氣不平,故嘔。

    或吐下以後,髒虛亦令嘔也。

     二十四、熱病哕候 伏熱在胃,則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哕。

    若大下以後,飲水多,胃内虛冷,亦令哕也。

     二十五、熱病口幹候 此由五髒有虛熱,脾胃不和,津液竭少,故口幹也。

     二十六、熱病衄候 心髒傷熱所為也。

    心主血,肺主氣,開竅于鼻,邪熱與血氣并,故衄也。

    衄者,血從鼻 二十七、熱病勞複候 夫熱病新瘥,津液未複,血氣尚虛,因勞動早,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故複病 二十八、熱病後沉滞候 凡病新瘥後,食豬肉及腸血,肥魚脂膩,必大下利,醫所不能複治也,必至于死。

    若食餅餌、粢饴,哺炙脍、棗、栗諸果物脯,及牢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結熱複病,還以藥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