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時氣病諸候(凡四十三論)

關燈
一、時氣候 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

    暴大寒,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則屬春時陽氣,發于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

    一名時行傷寒。

    此是節後有寒傷于人,非觸冒之過也。

    若三月、四月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 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

    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時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炙愈。

    不解者,二日在膚,法針,服行解散汗出愈。

     不解,三日在肌,複發汗,若大汗即愈;不解,止勿複發汗也。

    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蘆丸不吐者,服赤豆瓜蒂散,吐已解,視病者尚未了了者,複一法針之當解。

     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雞子湯下之愈。

    百無不如意,但當谛視節度與病耳。

     食不消病,亦如時行病,俱發熱頭痛。

    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

     熱在胃外而下之,熱承虛便入胃,然病要當複下之。

    不得下,胃中餘熱緻此為病,二死一生。

    此輩不愈,胃虛熱入胃爛。

    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

    病患有強弱相倍也。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語言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井水,強令飲一升,若升半水,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随手愈。

    不時吐者,此病皆多不瘥,勿以餘藥治也。

    不相主當必危。

    若此病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殆速死。

    亦可先以法針之,尤佳。

    以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洩,亦胃爛矣。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鬓發,即面氣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

     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

    去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幹浴。

    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

     二、時氣一日候 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主于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三、時氣二日候 時氣病二日,陽明受病。

    陽明主于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熱,鼻幹不得眠。

    夫諸陽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四、時氣三日候 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

    少陽脈循于脅,上于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

    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于髒,故可汗而愈。

     五、時氣四日候 時氣病四日,太陰受病。

    太陰為三陰之首。

    三日以後,諸陽受病訖,即傳之于陰。

    太陰之脈,絡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幹。

    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六、時氣五日候 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

    少陰脈貫腎絡肺系于舌,故得病五日,口熱舌幹而引飲。

    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七、時氣六日候 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

    厥陰脈循陰器絡于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陰縮。

    此為三陰三陽俱受病,毒氣入于腸胃,故可下而愈。

     八、時氣七日候 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傳病竟故也。

    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

    再經病者,謂經絡重受病也。

     九、時氣八九日以上候 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者諸經絡重受于病;或已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經受病,未即相傳,緻使停滞累日,病證不改者,故皆當察其證候而 十、時氣取吐候 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

    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滿,此為毒氣已入。

    或有五、六日以上,毒氣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所以複宜取吐也。

     十一、時氣煩候 夫時氣病,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

    其毒氣在于心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人胃内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時繞臍痛,腹為之滿,皆當察其證候也。

     十二、時氣狂言候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争而外并于陽。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于身,故棄衣而走;陽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戚。

    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見妄聞之。

     十三、時氣嘔候 胃家有熱,谷氣入胃,與熱相并,氣逆則嘔。

    或吐、下後,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 十四、時氣幹嘔候 熱氣在于脾胃,或發汗解後,或大下之後,胃内不和,尚有蓄熱,熱氣上熏,故心煩而 十五、時氣哕候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哕。

    若大下後,胃氣虛冷,亦令緻哕也。

     十六、時氣嗽候 熱邪客于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