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傷寒病諸候下(凡四十四論)

關燈
三十四、傷寒餘熱候 傷寒病,其人或未發汗吐下,或經服藥以後,而脈洪大實數,腹内脹滿,小便赤黃,大便難,或煩或渴,面色變赤,此為腑髒有結熱故也。

     三十五、傷寒五髒熱候 傷寒病,其人先苦身熱,嗌幹而渴,飲水即心下滿,灑淅身熱,不得汗,惡風,時咳逆者,此肺熱也。

    若其人先苦身熱嗌幹,而小腹繞臍痛,腹下滿,狂言默默,惡風欲嘔者,此肝熱也。

    若其人行若手掌心熱,煩心欲嘔,身熱心下滿,口幹不能多飲,目黃,汗不出,欲得寒水,時妄笑者,此心熱也。

    若其人先苦身熱,四肢不舉,足胫寒,腹滿欲嘔而洩,惡聞食臭者,此脾熱也。

    若其人先苦嗌幹,内熱連足胫,腹滿大便難,小便赤黃,腰脊痛者,此腎熱也。

     三十六、傷寒變成黃候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必發黃。

    若被火,額上微汗出,而但小便不利,亦發黃。

    其人狀,變黃如橘色,或如桃枝色,腹微滿,此由寒濕氣不散,瘀熱在于脾胃故也。

     三十七、傷寒心腹脹滿痛候 此由其人先患冷癖,因發熱病,服冷藥及飲冷水,結在心下,此為髒虛動于舊癖故也。

     或吐下以後,病不解,内外有熱,故心腹脹滿痛,此為有實也。

     三十八、傷寒宿食不消候 此謂被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熱不解,腹滿而痛,此為胃内有幹糞,挾宿食故也。

    或先患寒癖,因有宿食,又感于傷寒,熱氣相搏,故宿食不消。

     三十九、傷寒大便不通候 傷寒,陽脈微,而汗出少,為自和,汗出多為太過。

    陽明脈實,因發其汗,汗出多者,亦為太過。

    太過者,陽氣絕于裡,陽氣絕于裡則津液竭,熱結在内,故大便牢而不通也。

     四十、傷寒小便不通候 傷寒,發汗後而汗出不止,津液少,胃内極幹,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

     四十一、傷寒熱毒利候 此由表實裡虛,熱氣乘虛而入,攻于腸胃,則下黃赤汁,此熱毒所為也。

     四十二、傷寒膿血利候 此由熱毒傷于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腹痛,此濕毒氣盛故也。

     四十三、傷寒利候 傷寒病,若表實裡虛,熱乘虛而入,攻于腸胃,則下黃赤汁。

    若濕毒氣盛,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

    若寒毒入胃,則腹滿,身熱,下清谷。

    下清谷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表裡俱虛故也。

    傷寒六七日不利,更發熱而利者,其人汗出不止者死,但有陰無陽故也。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今自愈。

    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少陰病,八九日,而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

    下利,脈浮數,尺中自滑,其人必清膿血。

    少陰病下利,若利止,惡寒而拳,手足溫者,可治也。

    陽明病,下利,其脈浮大,此皆為虛弱強下之故。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實死。

     四十四、傷寒病後胃氣不和利候 此由初受病時,毒熱氣盛,多服冷藥,以自瀉下,病折以後,熱勢既退,冷氣乃動,故使心下牢,噫哕食臭,腹内雷鳴而洩利,此由脾胃氣虛冷故也。

     四十五、傷寒上氣候 此由寒毒氣傷于太陰經也。

    太陰者肺也。

    肺主氣,肺虛為邪熱所客,客則脹,脹則上氣 四十六、傷寒咳嗽候 此由邪熱客于肺也。

    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于咳,水氣乘之,故咳嗽。

     四十七、傷寒衄血候 傷寒病血衄者,此由五髒熱結所為也。

    心主于血,肝藏于血,熱邪傷于心肝,故衄血也。

    衄者,鼻血出也。

    肺主于氣,而開竅于鼻,血随氣行,所以從鼻出。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額上菹急而緊,直視而不能,不得眠。

     亡血,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栗而振。

    脈浮緊,發熱,其身無汗,自衄者愈。

     四十八、傷寒吐血候 此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汗不發,緻使熱毒入深,結于五髒,内有瘀積,故吐血。

     四十九、傷寒陰陽毒候 夫欲辨陰陽毒病者,始得病時,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陰,不冷者是陽。

    若冷至一二三寸病微,若至肘膝為病極,過此難治。

    陰陽毒病無常也,或初得病便有毒,或服湯藥,經五六日以上,或十餘日後不瘥,變成毒者。

    其候身重背強,喉咽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煩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體如被打,發斑,此皆其候。

    重過三日則難治。

    陽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