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傷寒病諸候上(凡三十三論)
關燈
小
中
大
穴,随其實者而瀉之,然汗出者則愈。
病若谵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得洪大,而反手足四厥,脈反沉細而微者,死病也。
谵言妄語,身熱,脈洪大生;沉細微,手足四逆者死。
二十、傷寒煩候 此由陰氣少,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少陰病,惡寒而拳,時自煩,欲去其衣被者,可治也。
病脈已解,而反發煩者,病新瘥又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即愈。
少陰病,脈微細而沉,但欲卧,汗出不煩,欲自吐,五六日,自利後,煩躁不得卧寐者死。
發汗後下之,脈平而小煩,此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二十一、傷寒虛煩候 傷寒發汗、吐、下以後,腑髒俱虛,而熱氣不散,故虛煩也。
二十二、傷寒煩悶候 傷寒毒氣攻胃,故煩悶。
或服藥以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其人微嘔,熱滿而煩悶也 二十三、傷寒渴候 傷寒渴者,由熱氣入于髒,流于少陰之經。
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
厥陰,渴欲飲水者,與之愈。
二十四、傷寒嘔候 傷寒陽明病,熱入胃,與谷氣并,故令嘔。
或已經吐下,虛熱在藏,必飲水,水入則胃家虛冷,亦嘔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然,是為轉在陽明。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也。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二十五、傷寒幹嘔候 此謂熱氣在于脾胃也。
或發汗解後,胃中不和,尚有蓄熱,熱氣上熏,則心下痞結,故幹嘔。
二十六、傷寒吐逆候 傷寒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口則吐,或心中溫溫,欲吐不能,當遂吐之。
若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中有寒飲,不可吐也,當溫之。
病患脈數,數為有熱,當消谷引食,反吐者,師發其汗,陽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陽,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
二十七、傷寒哕候 傷寒大吐下之後,極虛,複極汗出者,其水郁以發其汗者,因得哕。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哕而腹滿者,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陽明病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哕,所以哕者,胃中虛冷故也。
又病患本虛,伏熱在胃,則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不可攻其熱,攻其熱必哕。
二十八、傷寒喘候 傷寒太陽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故也。
夫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停心下,腎氣乘心故喘也。
以水灌之,亦令喘也。
二十九、傷寒厥候 厥者,逆也。
逆者,謂手足逆冷也。
此由陽氣暴衰,陰氣獨盛,陰勝于陽,故陽脈為之逆,不通于手足,所以逆冷也。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
前發熱者後必厥,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
厥應下之,而反發其汗者,口傷爛赤。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必咽喉中強痛,其為喉痹。
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不止,便膿血。
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傷寒先厥者,不可下之。
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複厥,不厥之者,自愈。
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愈也。
發熱而厥,七日而下利者,為難治。
其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反微喘者死。
下利,厥,煩躁不能卧者死。
病六七日,其脈數,手足厥,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下利後,其脈絕,手足厥,卒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還者死。
三十、傷寒悸候 悸者,動也,謂心下悸動也。
此由傷寒病發汗以後,因又下之,内有虛熱則渴,渴則飲水,水氣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
太陽病,小便不利者,為多飲水,心下必悸。
小便少者,必苦裡急。
夫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而下之,身體重,心悸,不可發汗,當自汗出而解。
所以然者,尺中微,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也。
三十一、傷寒痙候 痙之為病,身熱足寒,項頸強,惡寒,時頭熱,面目熱,搖頭,卒口噤,背直身體反張是也。
此由肺移熱于腎,傳而為痙。
痙有剛柔,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為剛痙;發熱汗出而惡寒,為柔痙。
診其脈沉細,此為痙也。
三十二、傷寒心痞候 太陽少陽并病,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
痞者,心下滿也。
病發于陰者,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按之自,但氣痞耳,不可複下也。
若熱毒氣乘心,心下痞滿,面赤目黃,狂言恍惚者,此為有實,宜速吐下之。
三十三、傷寒結胸候 結胸者,謂熱毒結聚于心胸也。
此由病發于陽,而早下之,熱氣乘虛而痞結不散也。
按之痛,其脈寸口浮,關上反自沉是也。
脈大,不可下,下之即死。
脈浮而大,下之為逆。
若陽脈浮,關上小細沉緊,而飲食如故,時小便利者,名為髒結。
髒結病,舌上白胎滑,為難治。
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不胎者,不可攻之。
病若谵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得洪大,而反手足四厥,脈反沉細而微者,死病也。
谵言妄語,身熱,脈洪大生;沉細微,手足四逆者死。
二十、傷寒煩候 此由陰氣少,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少陰病,惡寒而拳,時自煩,欲去其衣被者,可治也。
病脈已解,而反發煩者,病新瘥又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即愈。
少陰病,脈微細而沉,但欲卧,汗出不煩,欲自吐,五六日,自利後,煩躁不得卧寐者死。
發汗後下之,脈平而小煩,此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二十一、傷寒虛煩候 傷寒發汗、吐、下以後,腑髒俱虛,而熱氣不散,故虛煩也。
二十二、傷寒煩悶候 傷寒毒氣攻胃,故煩悶。
或服藥以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其人微嘔,熱滿而煩悶也 二十三、傷寒渴候 傷寒渴者,由熱氣入于髒,流于少陰之經。
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
厥陰,渴欲飲水者,與之愈。
二十四、傷寒嘔候 傷寒陽明病,熱入胃,與谷氣并,故令嘔。
或已經吐下,虛熱在藏,必飲水,水入則胃家虛冷,亦嘔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然,是為轉在陽明。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也。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二十五、傷寒幹嘔候 此謂熱氣在于脾胃也。
或發汗解後,胃中不和,尚有蓄熱,熱氣上熏,則心下痞結,故幹嘔。
二十六、傷寒吐逆候 傷寒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口則吐,或心中溫溫,欲吐不能,當遂吐之。
若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中有寒飲,不可吐也,當溫之。
病患脈數,數為有熱,當消谷引食,反吐者,師發其汗,陽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陽,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
二十七、傷寒哕候 傷寒大吐下之後,極虛,複極汗出者,其水郁以發其汗者,因得哕。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哕而腹滿者,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陽明病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哕,所以哕者,胃中虛冷故也。
又病患本虛,伏熱在胃,則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不可攻其熱,攻其熱必哕。
二十八、傷寒喘候 傷寒太陽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故也。
夫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停心下,腎氣乘心故喘也。
以水灌之,亦令喘也。
二十九、傷寒厥候 厥者,逆也。
逆者,謂手足逆冷也。
此由陽氣暴衰,陰氣獨盛,陰勝于陽,故陽脈為之逆,不通于手足,所以逆冷也。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
前發熱者後必厥,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
厥應下之,而反發其汗者,口傷爛赤。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必咽喉中強痛,其為喉痹。
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不止,便膿血。
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傷寒先厥者,不可下之。
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複厥,不厥之者,自愈。
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愈也。
發熱而厥,七日而下利者,為難治。
其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反微喘者死。
下利,厥,煩躁不能卧者死。
病六七日,其脈數,手足厥,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下利後,其脈絕,手足厥,卒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還者死。
三十、傷寒悸候 悸者,動也,謂心下悸動也。
此由傷寒病發汗以後,因又下之,内有虛熱則渴,渴則飲水,水氣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
太陽病,小便不利者,為多飲水,心下必悸。
小便少者,必苦裡急。
夫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而下之,身體重,心悸,不可發汗,當自汗出而解。
所以然者,尺中微,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也。
三十一、傷寒痙候 痙之為病,身熱足寒,項頸強,惡寒,時頭熱,面目熱,搖頭,卒口噤,背直身體反張是也。
此由肺移熱于腎,傳而為痙。
痙有剛柔,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為剛痙;發熱汗出而惡寒,為柔痙。
診其脈沉細,此為痙也。
三十二、傷寒心痞候 太陽少陽并病,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
痞者,心下滿也。
病發于陰者,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按之自,但氣痞耳,不可複下也。
若熱毒氣乘心,心下痞滿,面赤目黃,狂言恍惚者,此為有實,宜速吐下之。
三十三、傷寒結胸候 結胸者,謂熱毒結聚于心胸也。
此由病發于陽,而早下之,熱氣乘虛而痞結不散也。
按之痛,其脈寸口浮,關上反自沉是也。
脈大,不可下,下之即死。
脈浮而大,下之為逆。
若陽脈浮,關上小細沉緊,而飲食如故,時小便利者,名為髒結。
髒結病,舌上白胎滑,為難治。
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不胎者,不可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