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解散病諸候(凡二十六論)
關燈
小
中
大
,藥氣沉在皮膚之内,血脈不通故也。
飲酒冷洗,自勞行即瘥。
極不能行,使人扶曳行之。
帶甯違意,勿聽從之,使支節柔調乃止,勿令過差。
過則使極,更為失度。
熱者複洗也。
或患冷,食不可下,坐久冷食,口中不知味故也。
可作白酒麋,益着酥,熱食一兩頓。
悶者,冷凍飲料還冷食。
或陰囊臭爛,坐席濃下熱故也。
坐冷水中即瘥。
或腳趾間生瘡,坐着履溫故也。
脫履着屐,以冷水洗足即愈。
或兩腋下爛作瘡,坐臂脅相親也。
以懸手離脅,冷熨之即瘥。
或嗜寐不能自覺,久坐熱悶故也。
急起洗浴飲冷,自精了。
或有癖也,當候所宜下之。
或夜不得眠,坐食少,熱在内故也。
當服栀子湯,數進冷食。
或咳逆,咽中傷,清血出,坐卧溫故也;或食溫故也。
飲冷水,冷熨咽外也。
或得傷寒,或得溫瘧,坐犯熱所為也。
凡常服寒食散,雖以久解而更病者,要先以寒食救之,終不中冷也。
若得傷寒及溫瘧者,卒可以常藥治之,無咎也。
但不當飲熱藥耳。
傷寒藥皆除熱,瘧藥皆除癖,不與寒食相妨,故可服也。
或藥發辄屏卧,不以語人,坐熱氣盛,食少,谷不充,邪幹正性故也。
飲熱酒、飲食、自勞便佳。
或寒熱累月,張口大呼,眼視高,精候不與人相當,日用水百餘石澆,不解者,坐不能自勞,又飲冷酒,複食溫食。
譬如人,心下更寒,以冷救之愈劇者,氣結成冰,得熱熨飲,則冰銷氣通,人乃解。
令藥熱聚心,乃更寒戰,亦如人之類也。
速與熱酒,寒解氣通,酒氣兩行于四肢,周體悉溫,然後以冷水三鬥洗之,盡然了了矣。
河東裴季彥,服藥失度,而處三公之尊,人不敢強所欲,已錯之後,其不能自知,左右人不解救之之法,但飲冷水,以水洗之,用水數百石,寒遂甚,命絕于水中,良可痛也。
夫以十石焦炭,二百石水沃之,則炭滅矣。
藥熱雖甚,未如十石之火也。
沃之不已,寒足殺人,何怨于藥乎?不可不曉此意。
世人失救者,例多如此。
欲服此藥者,不唯己自知也,家人皆宜習之,使熟解其法,乃可用相救也。
吾每一發,氣絕不知人,雖複自知有方,力不複施也。
如此之弊,歲有八九,幸家人大小以法救之,猶時有小違錯,況都不知者哉! 或大便稠數,坐久失節度,将死候也,如此難治矣。
為可與湯下之,倘十得一生耳。
不與湯必死,莫畏不與也。
下已緻死,令不恨也。
或人困已,而脈不絕,坐藥氣盛行于百脈,人之真氣已盡,唯有藥氣尚自獨行,故不絕。
非生氣也。
或死之後,體故溫如人肌,腹中雷鳴,顔色不變,一兩日乃似死人耳。
或灸之尋死,或不死,坐藥氣有輕重,故有死生。
雖灸之得生,生非已疾之法,終當作禍,宜慎之,大有此故也。
或服藥心中亂,坐服溫藥與疾争結故也。
法當大吐下,若不吐下當死。
若吐不絕,冷飲自了然瘥。
或偏臂腳急痛,坐久藉持卧溫,不自轉移,熱氣入肌附骨故也。
勤以布冷水淹之,溫複易之。
或肌皮堅如木石枯,不可得屈伸,坐食熱卧溫作癖,久不下,五髒隔閉,血脈不周通故也。
但下之,冷食、飲酒、自勞行即瘥。
或四肢面目皆浮腫,坐食飲溫,又不自勞,藥與正氣停并故也。
飲熱酒、冷食、自勞、冷洗之則瘥。
或瞑無所見,坐飲食居處溫故也。
脫衣自洗,但冷凍飲料食,須臾自明了。
或鼻中作雞子臭,坐着衣溫故也。
脫衣冷洗即瘥。
或身皮楚痛,轉移不在一處,如風,坐犯熱所為,非得風也。
冷洗熨之即瘥。
或腳疼欲折,由久坐下溫,宜坐單床上,以冷水洗即愈。
或苦頭眩目疼,不用食,由食及犯熱,心膈有故也,可下之。
或臂腳偏急,苦痛者,由久坐卧席溫下熱,不自移轉,氣入肺胃脾骨故也。
勤以手巾淹冷水迫之,溫則易之,如此不過兩日即瘥。
凡治寒食藥者,雖治得瘥,師終不可以治為恩,非得治人後忘得效也。
昔如文摯治齊王病,先使王怒,而後病已。
文摯以是雖愈王病,而終為王所殺。
今救寒食者,要當逆常理,反正性,或犯怒之,自非達者,得瘥之後,心念犯怒之怨,不必得治之恩,猶齊王殺文摯也,後與太子不能救,況于凡人哉!然死生大事也,如知可生而不救之,非仁者也。
唯仁者心不已,必冒犯怒而治之,為親戚之故,不但其人而已。
凡此諸救,皆吾所親更也。
試之不借問于他人也。
要當違人理,反常性。
重衣更寒,一反也;饑則生臭,二反也;極則自勞,三反也;溫則滞利,四反也;飲食欲寒,五反也;癰瘡水洗,六反也。
當洗勿失時,一急也;
飲酒冷洗,自勞行即瘥。
極不能行,使人扶曳行之。
帶甯違意,勿聽從之,使支節柔調乃止,勿令過差。
過則使極,更為失度。
熱者複洗也。
或患冷,食不可下,坐久冷食,口中不知味故也。
可作白酒麋,益着酥,熱食一兩頓。
悶者,冷凍飲料還冷食。
或陰囊臭爛,坐席濃下熱故也。
坐冷水中即瘥。
或腳趾間生瘡,坐着履溫故也。
脫履着屐,以冷水洗足即愈。
或兩腋下爛作瘡,坐臂脅相親也。
以懸手離脅,冷熨之即瘥。
或嗜寐不能自覺,久坐熱悶故也。
急起洗浴飲冷,自精了。
或有癖也,當候所宜下之。
或夜不得眠,坐食少,熱在内故也。
當服栀子湯,數進冷食。
或咳逆,咽中傷,清血出,坐卧溫故也;或食溫故也。
飲冷水,冷熨咽外也。
或得傷寒,或得溫瘧,坐犯熱所為也。
凡常服寒食散,雖以久解而更病者,要先以寒食救之,終不中冷也。
若得傷寒及溫瘧者,卒可以常藥治之,無咎也。
但不當飲熱藥耳。
傷寒藥皆除熱,瘧藥皆除癖,不與寒食相妨,故可服也。
或藥發辄屏卧,不以語人,坐熱氣盛,食少,谷不充,邪幹正性故也。
飲熱酒、飲食、自勞便佳。
或寒熱累月,張口大呼,眼視高,精候不與人相當,日用水百餘石澆,不解者,坐不能自勞,又飲冷酒,複食溫食。
譬如人,心下更寒,以冷救之愈劇者,氣結成冰,得熱熨飲,則冰銷氣通,人乃解。
令藥熱聚心,乃更寒戰,亦如人之類也。
速與熱酒,寒解氣通,酒氣兩行于四肢,周體悉溫,然後以冷水三鬥洗之,盡然了了矣。
河東裴季彥,服藥失度,而處三公之尊,人不敢強所欲,已錯之後,其不能自知,左右人不解救之之法,但飲冷水,以水洗之,用水數百石,寒遂甚,命絕于水中,良可痛也。
夫以十石焦炭,二百石水沃之,則炭滅矣。
藥熱雖甚,未如十石之火也。
沃之不已,寒足殺人,何怨于藥乎?不可不曉此意。
世人失救者,例多如此。
欲服此藥者,不唯己自知也,家人皆宜習之,使熟解其法,乃可用相救也。
吾每一發,氣絕不知人,雖複自知有方,力不複施也。
如此之弊,歲有八九,幸家人大小以法救之,猶時有小違錯,況都不知者哉! 或大便稠數,坐久失節度,将死候也,如此難治矣。
為可與湯下之,倘十得一生耳。
不與湯必死,莫畏不與也。
下已緻死,令不恨也。
或人困已,而脈不絕,坐藥氣盛行于百脈,人之真氣已盡,唯有藥氣尚自獨行,故不絕。
非生氣也。
或死之後,體故溫如人肌,腹中雷鳴,顔色不變,一兩日乃似死人耳。
或灸之尋死,或不死,坐藥氣有輕重,故有死生。
雖灸之得生,生非已疾之法,終當作禍,宜慎之,大有此故也。
或服藥心中亂,坐服溫藥與疾争結故也。
法當大吐下,若不吐下當死。
若吐不絕,冷飲自了然瘥。
或偏臂腳急痛,坐久藉持卧溫,不自轉移,熱氣入肌附骨故也。
勤以布冷水淹之,溫複易之。
或肌皮堅如木石枯,不可得屈伸,坐食熱卧溫作癖,久不下,五髒隔閉,血脈不周通故也。
但下之,冷食、飲酒、自勞行即瘥。
或四肢面目皆浮腫,坐食飲溫,又不自勞,藥與正氣停并故也。
飲熱酒、冷食、自勞、冷洗之則瘥。
或瞑無所見,坐飲食居處溫故也。
脫衣自洗,但冷凍飲料食,須臾自明了。
或鼻中作雞子臭,坐着衣溫故也。
脫衣冷洗即瘥。
或身皮楚痛,轉移不在一處,如風,坐犯熱所為,非得風也。
冷洗熨之即瘥。
或腳疼欲折,由久坐下溫,宜坐單床上,以冷水洗即愈。
或苦頭眩目疼,不用食,由食及犯熱,心膈有故也,可下之。
或臂腳偏急,苦痛者,由久坐卧席溫下熱,不自移轉,氣入肺胃脾骨故也。
勤以手巾淹冷水迫之,溫則易之,如此不過兩日即瘥。
凡治寒食藥者,雖治得瘥,師終不可以治為恩,非得治人後忘得效也。
昔如文摯治齊王病,先使王怒,而後病已。
文摯以是雖愈王病,而終為王所殺。
今救寒食者,要當逆常理,反正性,或犯怒之,自非達者,得瘥之後,心念犯怒之怨,不必得治之恩,猶齊王殺文摯也,後與太子不能救,況于凡人哉!然死生大事也,如知可生而不救之,非仁者也。
唯仁者心不已,必冒犯怒而治之,為親戚之故,不但其人而已。
凡此諸救,皆吾所親更也。
試之不借問于他人也。
要當違人理,反常性。
重衣更寒,一反也;饑則生臭,二反也;極則自勞,三反也;溫則滞利,四反也;飲食欲寒,五反也;癰瘡水洗,六反也。
當洗勿失時,一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