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解散病諸候(凡二十六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寒食散發候
夫散脈,或洪實;或斷絕不足,欲似死脈;或細數;或弦快坐所犯非一故也。
脈無常投,醫不能識。
熱多則弦快,有癖則洪實,急痛則斷絕。
凡寒食藥率如是。
無苦,非死候也。
勤從節度,不從節度則死矣。
欲服散,宜診脈候;審正其候,爾乃畢愈。
脈沉數者,難發;難發當數下之。
脈浮大者,易發也。
人有服散兩三劑不發者,此人脈沉難發,發不令人覺,藥勢行已,藥但于内發,不出形于外。
欲候知其得力,人進食多,是一候;氣下,顔色和悅,是二候;頭面身癢瘙,是三候;策策惡風,是四候;厭厭欲寐,是五候也。
諸有此證候者,皆藥内發五髒,不形出于外,但如方法服散,勿疑。
但數下之,則内虛,當自發也。
諸方互有不同:皇甫唯欲将冷,廪丘公欲得将暖之意。
其多有情緻也。
世人未能得其深趣,故鮮能用之。
然其方法,猶多不盡,但論服藥之始,将息之度,不言發動之後。
治解之宜,多有阙略。
江左有道弘道人,深識法體,凡所救療,妙驗若神,制《解散對治方》,雲:鐘乳對術,又對栝蒌,其治主肺,上通頭胸。
術動鐘乳,胸塞短氣;鐘乳動術,頭痛目疼。
又,鐘乳雖不對海蛤,海蛤動乳則目痛短氣。
有時術動鐘乳,直頭痛胸塞。
然鐘乳與術所可為患,不過此也。
雖所患不同,其治亦一矣。
發動之始,要其有由,始覺體中有異,與上患相應,便速服蔥白豉湯。
又雲:硫黃對防風,又對細辛,其治主脾腎,通腰腳。
防風、細辛動硫黃,煩疼腰痛,或忿無常,或下利不禁。
防風、細辛能動硫黃,硫黃不能動彼。
始覺發,便服杜仲湯。
白石英對附子,其治主胃,通至脾腎。
附子動白石英,煩滿腹脹;白石英動附子,則嘔逆不得食,或口噤不開,或言語難,手腳疼痛。
覺發,服生麥門冬湯。
紫石英對人參,其治主心肝,通至腰腳。
人參動紫石英,心急而痛,或驚悸不得眠卧; 或恍惚忘誤,失性狂發;或黯黯欲眠,或愦愦喜,或瘥或劇,乍寒乍熱;或耳聾目暗。
又,防風雖不對紫石,而能動紫石,紫石由防風而動人參。
人參動,亦心痛煩熱,頭項強。
始覺,便宜服麻黃湯。
赤石脂對桔梗,其治主心,通至胸背。
桔梗動赤石,心痛口噤,手足逆冷,心中煩悶; 赤石動桔梗,頭痛目赤,身體壯熱。
始覺發,即溫酒飲之,随能數杯。
酒勢行則解。
亦可服大麥良。
複若不解,複服。
術對鐘乳。
術發則頭痛目赤,或舉身壯熱。
解與鐘乳同。
附子對白石英,亦對赤石脂;附子發,則嘔逆,手腳疼,體強,骨節痛,或項強,面目滿腫,飲酒食自愈。
若不愈,與白石英同解。
人參對紫石英,人參發,則煩熱,頭項強,解與紫石英同。
桔梗對赤石脂,又對茯苓,又對牡蛎。
桔梗發,則頭痛目赤,身體壯熱,解與赤石同。
幹姜無所偏對。
有說者雲:藥性,草木則速發而易歇,土石則遲發而難歇也。
夫服藥,草、石俱下于喉,其勢厲盛衰,皆有先後。
其始得效,皆是草木先盛耳,土石方引日月也。
草木少時便歇,石勢猶自未成。
其疾者不解消息,便謂頓休,續後更服;或謂病痼藥微,倍更增石;或更雜服衆石;非一也。
石之為性,其精華之氣,則合五行,乃益五髒,其滓穢便同灰土也。
夫病家氣血虛少,不能宣通,雜石之性卒相和合,更相塵瘀,便成牢積。
其病身不知是石不和,精華不發,不能緻熱消疾,便謂是冷盛牢劇,服之無已。
不知石之為體,體冷性熱,其精華氣性不發,其冷如冰。
而疾者,其石入腹即熱,既不即熱,服之彌多,是以患冷癖之人不敢寒食,而大服石,石數彌多,其冷癖尤劇,皆石性不發而積也。
亦有雜餌諸石丸酒,單服異石,初不息,惟以大散為數而已。
有此諸害,其證甚多。
《短劇方》雲:道弘道人制《解散對治方》,說草石相對之和,有的能發動為證。
世人逐易,不逆思尋古今方說,至于動散,臨急便就服之,既不救疾,便成委禍。
大散由來是難将之藥,夫以大散難将,而未經服者,乃前有慎耳。
既心期得益,苟就服之;已服之人,便應研習救解之宜,異日動之,便得自救也。
夫身有五石之藥,而門内無解救之人,輕信對治新方,逐易服之,從非棄是,不當枉命誤藥邪?檢《神農本草經》,說草石性味,無對治之和,無指的發動之說。
按其對治之和,亦根據本草之說耳。
且《大散方》說主患,注藥物,不說其所主治,亦不說對和指的發動之性也。
覽皇甫士安撰《解散說》及将服消息節度,亦無對和的發之說也。
複有廪丘家,将溫法以救變敗之色,亦無對和的動之說。
若以藥性相對為神者,栝蒌惡幹
脈無常投,醫不能識。
熱多則弦快,有癖則洪實,急痛則斷絕。
凡寒食藥率如是。
無苦,非死候也。
勤從節度,不從節度則死矣。
欲服散,宜診脈候;審正其候,爾乃畢愈。
脈沉數者,難發;難發當數下之。
脈浮大者,易發也。
人有服散兩三劑不發者,此人脈沉難發,發不令人覺,藥勢行已,藥但于内發,不出形于外。
欲候知其得力,人進食多,是一候;氣下,顔色和悅,是二候;頭面身癢瘙,是三候;策策惡風,是四候;厭厭欲寐,是五候也。
諸有此證候者,皆藥内發五髒,不形出于外,但如方法服散,勿疑。
但數下之,則内虛,當自發也。
諸方互有不同:皇甫唯欲将冷,廪丘公欲得将暖之意。
其多有情緻也。
世人未能得其深趣,故鮮能用之。
然其方法,猶多不盡,但論服藥之始,将息之度,不言發動之後。
治解之宜,多有阙略。
江左有道弘道人,深識法體,凡所救療,妙驗若神,制《解散對治方》,雲:鐘乳對術,又對栝蒌,其治主肺,上通頭胸。
術動鐘乳,胸塞短氣;鐘乳動術,頭痛目疼。
又,鐘乳雖不對海蛤,海蛤動乳則目痛短氣。
有時術動鐘乳,直頭痛胸塞。
然鐘乳與術所可為患,不過此也。
雖所患不同,其治亦一矣。
發動之始,要其有由,始覺體中有異,與上患相應,便速服蔥白豉湯。
又雲:硫黃對防風,又對細辛,其治主脾腎,通腰腳。
防風、細辛動硫黃,煩疼腰痛,或忿無常,或下利不禁。
防風、細辛能動硫黃,硫黃不能動彼。
始覺發,便服杜仲湯。
白石英對附子,其治主胃,通至脾腎。
附子動白石英,煩滿腹脹;白石英動附子,則嘔逆不得食,或口噤不開,或言語難,手腳疼痛。
覺發,服生麥門冬湯。
紫石英對人參,其治主心肝,通至腰腳。
人參動紫石英,心急而痛,或驚悸不得眠卧; 或恍惚忘誤,失性狂發;或黯黯欲眠,或愦愦喜,或瘥或劇,乍寒乍熱;或耳聾目暗。
又,防風雖不對紫石,而能動紫石,紫石由防風而動人參。
人參動,亦心痛煩熱,頭項強。
始覺,便宜服麻黃湯。
赤石脂對桔梗,其治主心,通至胸背。
桔梗動赤石,心痛口噤,手足逆冷,心中煩悶; 赤石動桔梗,頭痛目赤,身體壯熱。
始覺發,即溫酒飲之,随能數杯。
酒勢行則解。
亦可服大麥良。
複若不解,複服。
術對鐘乳。
術發則頭痛目赤,或舉身壯熱。
解與鐘乳同。
附子對白石英,亦對赤石脂;附子發,則嘔逆,手腳疼,體強,骨節痛,或項強,面目滿腫,飲酒食自愈。
若不愈,與白石英同解。
人參對紫石英,人參發,則煩熱,頭項強,解與紫石英同。
桔梗對赤石脂,又對茯苓,又對牡蛎。
桔梗發,則頭痛目赤,身體壯熱,解與赤石同。
幹姜無所偏對。
有說者雲:藥性,草木則速發而易歇,土石則遲發而難歇也。
夫服藥,草、石俱下于喉,其勢厲盛衰,皆有先後。
其始得效,皆是草木先盛耳,土石方引日月也。
草木少時便歇,石勢猶自未成。
其疾者不解消息,便謂頓休,續後更服;或謂病痼藥微,倍更增石;或更雜服衆石;非一也。
石之為性,其精華之氣,則合五行,乃益五髒,其滓穢便同灰土也。
夫病家氣血虛少,不能宣通,雜石之性卒相和合,更相塵瘀,便成牢積。
其病身不知是石不和,精華不發,不能緻熱消疾,便謂是冷盛牢劇,服之無已。
不知石之為體,體冷性熱,其精華氣性不發,其冷如冰。
而疾者,其石入腹即熱,既不即熱,服之彌多,是以患冷癖之人不敢寒食,而大服石,石數彌多,其冷癖尤劇,皆石性不發而積也。
亦有雜餌諸石丸酒,單服異石,初不息,惟以大散為數而已。
有此諸害,其證甚多。
《短劇方》雲:道弘道人制《解散對治方》,說草石相對之和,有的能發動為證。
世人逐易,不逆思尋古今方說,至于動散,臨急便就服之,既不救疾,便成委禍。
大散由來是難将之藥,夫以大散難将,而未經服者,乃前有慎耳。
既心期得益,苟就服之;已服之人,便應研習救解之宜,異日動之,便得自救也。
夫身有五石之藥,而門内無解救之人,輕信對治新方,逐易服之,從非棄是,不當枉命誤藥邪?檢《神農本草經》,說草石性味,無對治之和,無指的發動之說。
按其對治之和,亦根據本草之說耳。
且《大散方》說主患,注藥物,不說其所主治,亦不說對和指的發動之性也。
覽皇甫士安撰《解散說》及将服消息節度,亦無對和的發之說也。
複有廪丘家,将溫法以救變敗之色,亦無對和的動之說。
若以藥性相對為神者,栝蒌惡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