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關燈
小
中
大
四十、虛勞骨蒸候
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腎,旦起體涼,日晚即熱,煩躁,寝不能安,食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腰疼,兩足逆冷,手心常熱。
蒸盛過,傷内則變為疳,食人五髒。
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即浪言;或驚恐不定,脈數。
若蒸盛之時,或變為疳,臍下悶;或暴利不止。
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幹,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
蒸盛之時,胸滿,或自稱得注熱,兩脅下脹,大嗽,口内唾血。
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鼓脹,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
蒸盛之時,身腫目赤,寝卧不安。
五曰内蒸,亦名血蒸。
所以名内蒸者,必外寒而内熱,把手附骨而内熱甚,其根在五髒六腑。
其人必因患後得之,骨肉自消,飯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澤。
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
又有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黃赤;二玉房蒸,男則遺瀝漏精,女則月候不調;三腦蒸,頭眩悶熱;四髓蒸,髓沸熱;五骨蒸,齒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發焦;八脈蒸,脈不調;九肝蒸,眼黑;十心蒸,舌幹;十一脾蒸,唇焦;十二肺蒸,鼻幹;十三腎蒸,兩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膽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腸蒸,下唇焦;十八大腸蒸,鼻右孔幹痛;十九三焦蒸,亦雜病乍寒乍熱;二十肉蒸;二十一膚蒸;二十二皮蒸;二十三氣蒸,遍身熱。
凡諸蒸患,多因熱病患愈後,食牛羊肉及肥膩,或酒或房,觸犯而成此疾。
久蒸不除,多變成疳,必須先防下部,不得輕妄治也。
四十一、虛勞舌腫候 心候舌,養于血,勞傷血虛,為熱氣所乘。
又,脾之大絡,出于舌下。
若心脾有熱,故令舌腫。
四十二、虛勞手足皮剝候 此由五髒之氣虛少故也。
血行通榮五髒,五髒之氣,潤養肌膚,虛勞内傷,血氣衰弱,不能外榮于皮,故皮剝也。
四十三、虛勞浮腫候 腎主水,脾主土。
若脾虛則不能克制于水,腎虛則水氣流溢,散于皮膚,故令身體浮腫。
若氣血俱澀,則多變為水病也。
四十四、虛勞煩悶候 此由陰陽俱虛,陰氣偏少,陽氣暴勝,則熱乘于心,故煩悶也。
四十五、虛勞凝唾候 虛勞則津液減少,腎氣不足故也。
腎液為唾,上焦生熱,熱沖咽喉,故唾凝結也。
四十六、虛勞嘔逆唾血候 夫虛勞多傷于腎。
腎主唾,肝藏血,胃為水谷之海。
胃氣逆則嘔,腎肝損傷,故因嘔逆唾血也。
四十七、虛勞嘔血候 此内傷損于髒也。
肝藏血,肺主氣。
勞傷于血氣,氣逆則嘔,肝傷則血随嘔出也。
損輕則唾血,傷重則吐血。
四十八、虛勞鼻衄候 肺主氣而開竅于鼻,肝藏血。
血之與氣,相随而行,俱榮于髒腑。
今勞傷之人,血虛氣逆,故衄。
衄者,鼻出血也。
四十九、虛勞吐下血候 勞傷于髒腑,内崩之病也。
血與氣相随而行,外養肌肉,内榮髒腑。
髒腑傷損,血則妄行。
若胸膈氣逆,則吐血也。
流于腸胃,腸虛則下血也。
若腸虛而氣複逆者,則吐血下血。
表虛者則汗血。
皆由傷損極虛所緻也。
五十、虛勞吐利候 夫大腸虛則洩利,胃氣逆則嘔吐。
虛勞又腸虛胃逆者,故吐利。
五十一、虛勞兼痢候 髒腑虛損,傷于風冷故也。
胃為水谷之海,胃冷腸虛則痢也。
五十二、虛勞秘澀候 此由腸胃間有風熱故也。
凡腸胃虛,傷風冷則洩利;若實,有風熱,則秘澀也。
五十三、虛勞小便利候 此由下焦虛冷故也。
腎主水,與膀胱為表裡;膀胱主藏津液。
腎氣衰弱,不能制于津液,胞内虛冷,水下不禁,故小便利也。
五十四、虛勞小便難候 膀胱,津液之腑,腎主水,二經共為表裡。
水行于小腸,入于胞而為溲便,今胞内有客熱,熱
蒸盛過,傷内則變為疳,食人五髒。
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即浪言;或驚恐不定,脈數。
若蒸盛之時,或變為疳,臍下悶;或暴利不止。
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幹,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
蒸盛之時,胸滿,或自稱得注熱,兩脅下脹,大嗽,口内唾血。
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鼓脹,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
蒸盛之時,身腫目赤,寝卧不安。
五曰内蒸,亦名血蒸。
所以名内蒸者,必外寒而内熱,把手附骨而内熱甚,其根在五髒六腑。
其人必因患後得之,骨肉自消,飯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澤。
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
又有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黃赤;二玉房蒸,男則遺瀝漏精,女則月候不調;三腦蒸,頭眩悶熱;四髓蒸,髓沸熱;五骨蒸,齒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發焦;八脈蒸,脈不調;九肝蒸,眼黑;十心蒸,舌幹;十一脾蒸,唇焦;十二肺蒸,鼻幹;十三腎蒸,兩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膽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腸蒸,下唇焦;十八大腸蒸,鼻右孔幹痛;十九三焦蒸,亦雜病乍寒乍熱;二十肉蒸;二十一膚蒸;二十二皮蒸;二十三氣蒸,遍身熱。
凡諸蒸患,多因熱病患愈後,食牛羊肉及肥膩,或酒或房,觸犯而成此疾。
久蒸不除,多變成疳,必須先防下部,不得輕妄治也。
四十一、虛勞舌腫候 心候舌,養于血,勞傷血虛,為熱氣所乘。
又,脾之大絡,出于舌下。
若心脾有熱,故令舌腫。
四十二、虛勞手足皮剝候 此由五髒之氣虛少故也。
血行通榮五髒,五髒之氣,潤養肌膚,虛勞内傷,血氣衰弱,不能外榮于皮,故皮剝也。
四十三、虛勞浮腫候 腎主水,脾主土。
若脾虛則不能克制于水,腎虛則水氣流溢,散于皮膚,故令身體浮腫。
若氣血俱澀,則多變為水病也。
四十四、虛勞煩悶候 此由陰陽俱虛,陰氣偏少,陽氣暴勝,則熱乘于心,故煩悶也。
四十五、虛勞凝唾候 虛勞則津液減少,腎氣不足故也。
腎液為唾,上焦生熱,熱沖咽喉,故唾凝結也。
四十六、虛勞嘔逆唾血候 夫虛勞多傷于腎。
腎主唾,肝藏血,胃為水谷之海。
胃氣逆則嘔,腎肝損傷,故因嘔逆唾血也。
四十七、虛勞嘔血候 此内傷損于髒也。
肝藏血,肺主氣。
勞傷于血氣,氣逆則嘔,肝傷則血随嘔出也。
損輕則唾血,傷重則吐血。
四十八、虛勞鼻衄候 肺主氣而開竅于鼻,肝藏血。
血之與氣,相随而行,俱榮于髒腑。
今勞傷之人,血虛氣逆,故衄。
衄者,鼻出血也。
四十九、虛勞吐下血候 勞傷于髒腑,内崩之病也。
血與氣相随而行,外養肌肉,内榮髒腑。
髒腑傷損,血則妄行。
若胸膈氣逆,則吐血也。
流于腸胃,腸虛則下血也。
若腸虛而氣複逆者,則吐血下血。
表虛者則汗血。
皆由傷損極虛所緻也。
五十、虛勞吐利候 夫大腸虛則洩利,胃氣逆則嘔吐。
虛勞又腸虛胃逆者,故吐利。
五十一、虛勞兼痢候 髒腑虛損,傷于風冷故也。
胃為水谷之海,胃冷腸虛則痢也。
五十二、虛勞秘澀候 此由腸胃間有風熱故也。
凡腸胃虛,傷風冷則洩利;若實,有風熱,則秘澀也。
五十三、虛勞小便利候 此由下焦虛冷故也。
腎主水,與膀胱為表裡;膀胱主藏津液。
腎氣衰弱,不能制于津液,胞内虛冷,水下不禁,故小便利也。
五十四、虛勞小便難候 膀胱,津液之腑,腎主水,二經共為表裡。
水行于小腸,入于胞而為溲便,今胞内有客熱,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