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關燈
氣虛,故目不得眠。

     二十五、大病後不得眠候 大病之後,髒腑尚虛,榮衛未和,故生于冷熱。

    陰氣虛,衛氣獨行于陽,不入于陰,故不得眠。

    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

     二十六、病後虛腫候 夫病後,經絡既虛,受于風濕,膚腠閉塞,榮衛不利,氣不宣洩,故緻虛腫。

    虛腫不已,津液澀,或變為微水也。

     二十七、虛勞脈結候 脈動而暫止,因不能還而複動,是脈結也。

    虛勞血氣衰少,脈雖乘氣而動,血氣虛則不能連屬,故脈為之結也。

     二十八、虛勞汗候 諸陽主表,在于膚腠之間。

    若陽氣偏虛,則津液發洩,故為汗。

    汗多則損于心,心液為汗。

     診其脈,寸口弱者,陽氣虛,為多汗脈也。

     二十九、虛勞盜汗候 盜汗者,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

    此由陽虛所緻。

    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氣不足,亡津液故也。

     診其脈,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皆為盜汗脈也。

     三十、諸大病後虛不足候 大病者,中風、傷寒、熱勞、溫瘧之類是也。

    此病之後,血氣減耗,髒腑未和,使之虛乏不足。

    虛乏不足,則經絡受邪,随其所犯,變成諸病。

     三十一、大病後虛汗候 大病之後,複為風邪所乘,則陽氣發洩,故令虛汗。

    汗多亡陽,則津液竭,令人枯瘦也 三十二、風虛汗出候 夫人肉不牢,而無分理,理粗而皮不緻者,腠理疏也。

    此則易生于風,風入于陽若少氣口幹而渴,近衣則身熱如火,臨食則流汗如雨,骨節懈惰,不欲自營,此為漏風,由醉酒當風所緻也。

     三十三、虛勞心腹痞滿候 虛勞損傷,血氣皆虛,複為寒邪所乘,腑髒之氣不宣發于外,停積在裡,故令心腹痞滿 三十四、虛勞心腹痛候 虛勞者,髒氣不足,複為風邪所乘,邪正相幹,冷熱擊搏,故心腹俱痛。

     勞傷之人,五髒不安,六腑不調。

    胃為水谷之海,今既虛弱,為寒冷所侵,不勝于水谷,故氣逆而嘔也。

     三十六、虛勞咳嗽候 虛勞而咳嗽者,腑髒氣衰,邪傷于肺故也。

    久不已,令人胸背微痛,或驚悸煩滿,或喘息上氣,或咳逆唾血,此皆髒腑之咳也。

    然肺主于氣,氣之所行,通榮髒腑,故咳嗽俱入肺也。

     三十七、虛勞體痛候 勞傷之人,陰陽俱虛,經絡脈澀,血氣不利。

    若遇風邪與正氣相搏,逢寒則身體痛,值熱則皮膚癢。

     診其脈,緊濡相搏,主體節痛。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雙手舒指向上,手掌從面向南,四方回之,屈肘上下盡勢四七,始放手向下垂之,向後雙振,輕散氣二七,上下動兩膊二七。

    去身内、臂、肋疼悶。

     漸用之,則永除。

     又雲:大坐,以兩手捉足五指,自極,低頭不息九通。

    治頸、脊、腰、腳痛,勞疾。

     又雲:偃卧,展兩足指右向,直兩手身旁,鼻納氣七息。

    除骨痛。

     又雲:端坐,伸腰,舉右手,仰其掌,卻左臂,覆左手。

    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息間,稍頓左手。

    除兩臂背痛。

     又雲:胡跪,身向下,頭去地五寸,始舉頭,面向上,将兩手一時抽出,先左手向身前長舒,一手向身後長舒,前後極勢二七。

    左右亦然。

    去臂骨脊筋陰陽不和、痛悶痛。

     又雲:坐一足上,一足橫鋪安膝下押之;一手捺上膝向下,急;一手反向取勢長舒,頭仰向前,共兩手一時取勢,捺搖二七。

    左右疊互亦然。

    去髀、胸、項、掖脈血遲澀、攣痛悶疼。

    雙足互跪安穩,始抽一足向前,極勢,頭面過前兩足指,上下來去三七。

    左右換足亦然。

    去臂、腰、背、髀、膝内疼悶不和,五髒六腑氣津調适。

    一足屈如向前,使膀胱着膝上,一足舒向後,盡勢,足指急勢,兩手向後,形狀欲似飛仙虛空,頭昂,一時取勢二七,足左右換易一寸,去遍身不和。

     又雲:長舒兩足,足指努向上;兩手長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頭努脊,一時極勢;滿三通。

    動足相去一尺,手不移處,手掌向外七通。

    須臾,動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極勢,三通。

    去遍身内筋節勞虛、骨髓疼悶。

    長舒兩足,向身角上,兩手捉兩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氣并在足下,手足一時努縱,極勢,三七。

    去臂腰疼。

    解溪蹙氣、日日漸損。

     三十八、虛勞寒熱候 勞傷則血氣虛,使陰陽不和,互有勝弱故也。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相乘,故發寒 三十九、虛勞口幹燥候 此由勞損血氣,陰陽斷隔,冷熱不通,上焦生熱,令口幹燥也。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漱滿二七,咽。

    愈口幹。

    若引腎水發醴泉,來至咽喉。

    醴泉甘美,能除口苦,恒香潔,食甘味和正。

    久行不已,味如甘露,無有饑渴。

     又雲: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漱滿二七,咽。

    治口苦幹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