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關燈
風、頭眩,衆病盡除。

     又雲: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

    治久寒不能自溫,耳不聞聲。

     又雲:腳着項上,不息十二通,愈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病。

    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也。

     又雲:低頭,不息六通。

    治耳聾、目癫眩、咽喉不利。

     又雲:伏,前,側牢,不息六通。

    愈耳聾目眩。

    随左右聾伏,并兩膝,耳着地,牢,強意多用力至大極。

    愈耳聾目眩病。

    久行不已,耳聞十方,亦能倒頭,則不眩也。

    八件有此術,亦在病疾難為。

     四十三、風癫候 風癫者,由血氣虛,邪入于陰經故也。

    人有血氣少,則心虛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因為風邪所傷,故邪入于陰,則為癫疾。

    又人在胎,其母卒大驚,精氣并居,令子發癫。

    其發則仆地,吐涎沫,無所覺是也。

    原其癫病,皆由風邪故也。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雲:夫人見十步直牆,勿順牆而卧,風利吹人,必發癫痫及體重。

    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此是常法。

     《養生方·導引法》雲:還向反望,不息七通。

    治咳逆、胸中病、寒熱癫疾、喉不利、咽幹咽寒。

     又雲:以兩手承辘轳倒懸,令腳反在上元。

    愈頭眩風癫。

    坐地,舒兩腳,以繩絆之,以大繩絆訖,拖辘轳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使離地,自極十二通。

     愈頭眩風癫。

    久行,身卧空中,而不墜落。

     四十四、五癫病候 五癫者,一曰陽癫,發如死人,遺尿,食頃乃解;二曰陰癫,初生小時,臍瘡未愈,數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風癫,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強,羊鳴,食頃方解。

    由熱作汗出當風,因房室過度,醉飲,令心意逼迫,短氣脈悸得之;四曰濕癫,眉頭痛,身重。

    坐熱沐頭,濕結,腦沸未止得之;五曰馬癫,發作時時,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體皆熱。

     診其脈,心脈微澀,并脾脈緊而疾者,為癫脈也。

    腎脈急甚,為骨癫疾。

    脈洪大而長者,癫疾;脈浮大附陰者,癫疾;脈來牢者,癫疾。

    三部脈緊急者可治;發則仆地,吐沫無知,若強,起如狂,及遺糞者,難治。

    脈虛則可治,實則死。

    脈緊弦實牢者生,脈沉細小者死。

    脈搏大滑,久久自已。

    其脈沉小急疾,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

     四十五、風狂病候 狂病者,由風邪入并于陽所為也。

    風邪入血,使人陰陽二氣虛實不調,若一實一虛,則令血氣相并。

    氣并于陽,則為狂發,或欲走,或自高賢,稱神聖是也。

    又肝藏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明,不敢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

    毛瘁色夭,死于秋。

     皆由血氣虛,受風邪,緻令陰陽氣相并所緻,故名風狂。

     四十六、風邪候 風邪者,謂風氣傷于人也。

    人以身内血氣為正,外風氣為邪。

    若其居處失宜,飲食不節,緻腑髒内損,血氣外虛,則為風邪所傷。

    故病有五邪:一曰中風,二曰傷暑,三曰飲食勞倦,四曰中寒,五曰中濕。

    其為病不同。

     風邪者,發則不自覺知,狂惑妄言,悲喜無度是也。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生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

    若腹内有氣脹,先須暖足,摩臍上下并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

    如得左回右轉,三七。

    和氣如用,要用身内一百一十三法,回轉三百六十骨節,動脈搖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潤,髒腑均調。

     和氣在用,頭動轉搖振,手氣向上,心氣則下,分明知去知來。

    莫問平手、倚腰,轉身、摩氣,屈回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湧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用之有益。

    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四十七、鬼邪候 凡邪氣鬼物所為病也,其狀不同。

    或言語錯謬,或啼哭驚走,或癫狂昏亂,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懼如人來逐,或歌謠詠嘯,或不肯語。

    持針置發中,入病者門,取坍岸水,以三尺新白布覆之,橫刀膝上,呼病者前,矜莊觀視病者語言顔色。

    應對不精明,乃以含水之。

    勿令病者起,複低頭視,滿三後熟拭之。

    若病困劣昏冥,無令強起,就視之,昏冥遂不知人,不肯語,以指彈其額,近發際,曰:欲愈乎?猶不肯語,便彈之二七,曰:愈。

    愈即就鬼,受以情實。

     若脈來遲伏,或如雞啄,或去,此邪物也。

    若脈來弱,綿綿遲伏,或綿綿不知度數,而顔色不變,此邪病也。

    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為禍脈。

    兩手脈浮之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細綿綿,此為陰跷、陽跷之脈也。

    此家曾有病痱風死,苦恍惚,亡人為禍也。

     脈來洪大弱者,社